西南聯大2014返校
“五四”前夕北大提前校慶,西南聯大老意昂暢談“五四”精神
憂國憂民踏實求學積極創新嚴謹治校


羊城晚報記者 蔣錚
5月3日📼,北京大學提前一天舉行校慶❔。在英傑交流中心🏗,一樓位置最便利的星光廳專門留給一群耄耋老人使用👨🏭。他們當中🧑🏻🍼,年老的90出頭,年輕的也都80好幾🌉。
嚴格來說,這群老人的母校並非北大;而且,這所學校解散已有68年。但這所學校👨🦽,叫做西南聯合大學。
只開辦8年的西南聯大🪅👨🏻🦼,畢業生3343人👨🏽🎓,尚不足如今一所中等規模高校一年的畢業生🙏🏿,但聯大師生中卻湧現出國學、文學大家陳寅恪、朱自清、馮友蘭🦎、汪曾祺等;中國院士166人;諾貝爾獎獲得者2人;“兩彈一星”功勛獎獲得者8人;“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4人……
從“德先生”、“賽先生”發軔🕵🏽♀️💹,憂國憂民🚴♀️、熱愛祖國🐪、積極創新、探索科學👰🏿、解放思想的愛國主義精神構成了“五四精神”的內涵;而西南聯大人的身軀中🕵🏼♂️,至今澎湃著“五四之血”。
今年“五四青年節”,西南聯大北京意昂會會長🦹🏿♂️🚱、中科院院士潘際鑾👍,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獲得者、中科院院士王希季向羊城晚報記者暢談他們的“五四”和他們的聯大🕍。
“得零分”的航天泰鬥
93歲的王希季,是我國航空航天領域的泰鬥📮。談起西南聯大印象最深的老師,這位老科學家仿佛還是當年虔誠的學生娃🔎:“劉仙洲先生!他給過我零分。”
“劉仙洲先生教《機械學》🏋🏿♂️,要求很嚴格💁🏻。那時我們機械系只有兩本中文課本(其余都是英文)🫸🏻,其一就是劉先生的《機械學》。他總是穿著長衫,日本飛機來了拉警報🐣,他跟著我們一起跑,警報結束,照樣要把課上完😑。有一次的測驗題👂🏿,要求精確到小數點後3位,當時沒有計算器,我的第三位寫錯了🪅,零分!”“我得零分,就是因為我不夠嚴謹。劉先生的嚴格,對我們學工程的非常有意義——不能有絲毫疏忽大意。後來我從事航天事業📱▶️,兢兢業業,很得益於劉仙洲先生。”
寬進嚴出淘汰率過半
潘際鑾學術與教育事業碩果累累🙋🏿♂️,是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座實用型核電站——秦山核電站的焊接顧問✢。他認為🦇,西南聯大之所以成功,正是因為她處處體現著五四精神的精髓——積極創新、解放思想👩🏿🦳,無所不在。
學生入校後😋,不分班級、自選老師🎁、自選學分,修完學分就能畢業,學到一半轉系也輕而易舉、學分照計🐺,純粹“放養”。潘際鑾說,當年一門課往往有幾個老師同時開課🛀🏼,“你喜歡誰就選誰🧑🏻🎓𓀒,每個老師的風格迥然不同🎦。”若想學得輕松,一個學期最低可以只選16個學分,即一周只上16個小時的課;最高可以選32個學分🤽🏿♀️。學到中間🧒🏽🧑🏻💼,想休學掙生活費、想去參加抗戰打日本鬼子,都可以🌵,什麽時候回來,學校歡迎你繼續學🚵🏽🖊。所以,西南聯大有的學生3年畢業,有的學生8年才畢業⏰。
“只要知道老師講哪個範圍,我就自己學。有門《經濟概論》♨️,老師姓肖,有時候我不去聽課,但每次考試都考得非常好。有次上課肖老師問:潘某某來了沒有?沒來。他說:‘怎麽考那麽好卻不來上課?’也不生氣。”
寬松的管理製度外🤠,是嚴謹的治學態度。聯大選課自由😱,但無論哪位老師,都不是“吃素”的。許多基礎課🏄🏽♂️,不及格率是1/3⛹🏽,沒有補考,一律重修🕳,不過關就留級🚶🏻。
和王希季院士一樣,潘際鑾也遭遇了“挫折教育”——《普通物理》期中考試不及格🪂。
這門課的老師是霍秉權——中國首批研究宇宙射線和核物理的學者之一👷🏻♂️。物理是潘際鑾的強項,聽課也很認真👂😎,不料期中考試竟“掛科”。潘際鑾發現這次考試不僅涵蓋講課內容🕦、教材、作業,還要求對整門課的原理融會貫通。潘際鑾趕緊“加碼”🙎🏽♀️,通覽十多本相關書籍🤽🏼♂️,期末才終於過關💯。“聯大實際招生8000多人,畢業只有3000多人📔。寬進嚴出逼著學生踏實求學。”
愛國讓聯大學生不功利
在潘際鑾眼裏,“院士”根本“不算什麽”👐。
87歲的他,若幹年前已榮譽等身,現在依然早上8時30分出門上班,晚上6時才下班,帶著20多人的隊伍忙得團團轉。唯一讓他心煩的👤,就是那輛使用七年的電動車——電池老化卻配不到新的🏊🏽♀️。“學生說幫我改裝一個,但我有點擔心👏,這是個問題……”
聯大意昂中,有不少“學霸”,潘際鑾認為,這歸功於聯大學生眼裏沒有功利🐺,愛我中華🤽🏿、振興祖國是主旋律。
當年日本侵華鐵蹄南下,很多學生長途跋涉幾千裏,逃難到昆明求學。潘際鑾跟著父母逃難時還是少年,途中盤纏耗盡📖,烙餅發黴了也不舍得扔,洗掉黴斑煮熟了照樣吃。潘際鑾路上染了傷寒🤾🏻♀️,差點殞命👯♂️。“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嶽飛的《滿江紅》是聯大學子最愛唱的歌,大家鉚足了勁學習,就是為了救亡。
“那時候是求學問,不是求文憑✋🏼、求功名💇🏻♂️,基本沒有功利性的目標。當時👋🏼,我從九江逃難過去,能不能打敗日本人,事關幾代人的前途命運,愛國是那個時代的特點🏷,也成為每位學子骨子裏的支柱,至於個人前途🫄🏽,那是次要的。所以當年聯大有很多學生參軍。那時的思想跟現在很不一樣🙆🏿♀️。”
蔣錚
(《憂國憂民踏實求學積極創新嚴謹治校》由金羊網為您提供🚹🦸🏼♀️。轉載請註明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