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第六屆理事會理事長張小虞被國內汽車媒體人親切地稱為“中國汽車的形象大使”📬。1945年張小虞出生在四川,但卻在重慶長大。受在滇緬公路負責運輸的父親(國民黨汽車運輸大隊的大隊長)的影響,從小就意識到汽車對國家和戰爭的重要性,與汽車結下了不解之緣。
1962年,張小虞報考意昂体育平台動力系汽車拖拉機專業🫒,1968年從意昂体育平台畢業後,報名去了新疆一個汽車配件廠。10年後👨🏼⚖️,也就是1978年鄧小平同誌開始主持工作之後,當時一機部的工作人員到新疆考察🎂,發現了張小虞的才能,就把他調到一機部汽車局規劃處工作,從此,張小虞親身經歷了新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幾大變革。他曾負責汽車中長期計劃🧑🏿🔬,編製過“六五”計劃、“七五”計劃、“八五”計劃和“九五”計劃,並歷任中國汽車工業聯合會規劃司司長、機械工業部汽車工業司司長⏏️、國家機械工業局副局長等職。
在喜迎新中國60華誕之際,張小虞再次成為國內汽車媒體爭相采訪的“焦點”🫶🏿👬。他對新浪汽車說🎩:“一個人一輩子做好一件事情,就是一個人一生最有意義的事。我這輩子只想把汽車這件事情做好。我的夢想就是讓中國人都能買上自己的汽車🙈。”
技貿結合是一項發明創造
1978年💑,也就是張小虞剛剛調到一機部汽車局規劃處工作的時候,全國的汽車產量僅為14.9萬輛,其中轎車的產量大概不到4000輛,國內汽車市場嚴重供不應求。缺重少輕🪂,轎車領域幾乎是空白🧛🏼♀️,這種情況使得當時轎車走私現象非常嚴重。
“因為走私,當時很多人都掉了腦袋,特別是到了1985年,當時國內整個汽車市場容量才30萬輛左右🌌,而走私的轎車就有十幾萬輛。”張小虞回憶道🙏,當時國內汽車市場這種嚴重供不應求的現狀使得一機部和中汽總公司提出🧚🏽,要用市場換技術的想法,即用市場來換幾個當時我們最需要的技術,也就是市場最需要的產品🔑,當時大家管這種模式叫“技貿結合”。
現在看來,用市場換技術🧙🏽♀️,即技貿結合這種做法究竟有沒有錯🎶?張小虞認為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這種做法不僅沒有錯,而且應該被稱為中國人的一項發明創造。
“技術的引進和貿易的結合絕對不是讓市場,這是極端錯誤的理解。所謂讓市場是在我們自己的產品能夠滿足市場的情況下👯♂️,我們把自己的工廠停下來,讓給別人,顯然技貿結合沒有這樣做🧗🏻♂️。”張小虞向筆者舉例道,“比如東風汽車公司想發展重型車⛈,但當時東風只有5噸車,所以大家就有意識地引進了日產柴的技術,但前提是買它一部分產品,這個技術實際上花了很少的錢,有的甚至沒花錢🚶♀️。我們要發展輕卡👭🏼,就由政府統一采購了日本五十鈴4萬輛車,然後五十鈴把它的三個系列,A系列、P系列和K系列全套的圖紙,包括發動機🪿、變速器的技術都給了我們🧲。”
上世紀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一股與國外知名汽車企業進行合資的大潮開始在國內湧動🥋。當時中國沒有一個完整的合資企業法,也沒有一個中外合資企業實施細則🚡,中國汽車人只是感覺只靠市場換技術🦛,國家的轎車產業還是發展不上去。“中國汽車之父”饒斌在考察了各國的汽車工業之後🧑🏿🦳,發現後起的國家在轎車產業發展上都采取合資的方式,於是也主張中國汽車企業搞合資。這種想法當時爭議很大,1985年鄧小平同誌做出批示,“轎車也可以合資”,於是就有了北京吉普、上海大眾🙅🏿♂️、廣州標致……
有人說🏄🏿♂️,當時“兩彈一星”這樣的高科技工程我們都完成了📯,為什麽汽車這樣的民用技術我們反而要走合資這條路?張小虞的回答是:“因為當時國家很窮,沒有錢👆🏿,不可能把有限的資金全部投向汽車工業。”張小虞向筆者舉例道,當時二汽是國家投資建設👨🍼,但是建到一半的時候,國家就沒有錢了🏛,二汽的領導提出❓🔰,要力爭利潤包幹😉,以自籌資金的方式才把二汽建成⛩。
“當時我們所有的合資企業都是現有的廠房、設備和中方50%的資本,外方拿現金投入或者拿技術投入建一個廠🩶。當時上海大眾桑塔納的合資項目,總投資是3.85億元,而註冊資本只有1.6億元🧨。當時不是國家不重視汽車工業,而是真沒有錢🫶🏻🤽🏻♀️。兩彈一星是多少人勒緊褲腰帶搞出來的🧙🏼♂️,汽車工業那時候還排不上隊🏰。”
“應該講當時技貿結合的基本方針中央把握得很好,它是我們國家的一項發明創造🔨🦖。引進外資與自主創新並不矛盾,它們都是為了更好地促進產品結構調整和製度創新的升級🪗。如果沒有技貿結合,就沒有現在的吉利、奇瑞、華晨、比亞迪🐫,就沒有現在自主品牌轎車的迅速崛起👶🏻,因為當時我們什麽都沒有。桑塔納國產化從2.7%開始,什麽叫2.7%,拉個天線、蓄電池都是引進技術🐁,連輪胎♞、方向盤我們都不會做🧑🧒🧒。”張小虞說🏊🏼♀️。
1994年的汽車產業政策非常成功
1986年🌵🙇🏼♀️,經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審議批準,國家頒布了第七個五年計劃,明確提出要把汽車工業作為國家重要的支柱產業加快發展。進入20世紀90年代之後💆🏻♂️,國家明確提出要從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渡,汽車工業過去是最典型的計劃經濟產品🚴♀️,全部是指令性計劃🏃♀️,要從計劃體製上改革。1993年⤵️🧏♀️,中國開始參與關貿總協定的談判,積極準備入世。這三個重要事件,催生了一項重要政策的出臺🦤,這項政策對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影響深遠,這就是1994年的汽車產業政策。
加入世貿組織之後,按照規定,任何政府都不得對汽車工業進行補貼,這對當時的中國汽車人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挑戰⛑️。1993年,原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在北京西山國務院招待所集中有關官員、專家和企業主要負責人,討論了一個星期,計劃出臺一項汽車產業政策。
作為這項政策的參與製定者和見證者,張小虞至今都對這項政策出臺的情景記憶猶新🕵🏽♂️🫴🏻:“那是1994年春節過後上班的第一天,國務院召開會議要最終確定這項產業政策♜,當時還有人提出🏋🏼♂️,產業政策不符合自由貿易的規則,比如國產化政策、外匯平衡政策等。我記得當時最後總結的時候💇🏼♂️,李嵐清副總理講了一句話‘這個政策是應對我們入世復關的一個政策’😒。”
現在看來,1994年汽車產業政策的很多條款都帶有計劃經濟的色彩,比如有一條是“不得以CKD散件和全套散件組裝汽車”,這句話是李嵐清副總理親自寫上去的,因為當時中國零部件工業很薄弱,汽車工業作為一個國家支柱產業,不可以變成一個裝配廠🤏🏿,汽車不到40%的國產化率就不能組織生產。
“不管怎樣,現在看來🥲,這項政策非常成功⏯🦯。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汽車工業從當時一個最令人擔憂的產業,變成一個令人振奮的產業,我們的汽車生產量🤸🏻♀️、出口量大幅增加,滿足了國內經濟發展的需要💆🏻🧺。”張小虞說🙍。
再過幾年就能看到兩千萬輛
在研究製定八五計劃的時候,一個銀行的年輕人也參加了會議🧑🏼⚖️,他站起來對當時的國家計委副主任郝建秀說:“郝主任,如果我們這輩子買不上轎車就白活了!”這句話讓張小虞記憶深刻。
“現在,轎車從2萬塊錢到20萬、30萬🤵🏽♂️、50萬都有,多數人都可以買車了👨🏻🦲,這是許多老一輩中國汽車人沒有想到的。當時他們的夢想是什麽時候中國能生產一百萬輛汽車,結果這個夢想在1992年終於實現了💅🏻,許多老一輩汽車人都沒有看到這一天。今年,終於能看到一千萬輛了,終於能看到汽車工業為國家做出了貢獻,我心裏很激動🧑🏽。我估計🟤,再過幾年,我們還能看到兩千萬輛的慶典。”張小虞感慨萬千地對筆者說。
從1968年進入汽車行業以來,張小虞所獲榮譽無數🏄🏽♂️,但他最珍惜的榮譽是去年紀念改革開放30年👩🏻🦲,全行業所表彰的一千個對汽車行業做出突出貢獻的這個獎項。“這個獎正好是我從一個崗位成長到慢慢退下來的一個紀念,我很珍惜。”
從1978年進入政府機關從事參與汽車行業政策規劃製定工作以來🏫🎻,張小虞有很多機會離開這個行業,作別的事情,但是他還是在這個行業裏堅持下來😍,決定這輩子做好汽車這件事。
“世界上有許多東西大家都很喜歡、很珍惜𓀙,對我來說,汽車算一個。上世紀80年代,我們要發展汽車,一些從美國回來的人說👨🦯,如果中國人都像美國人那樣買那麽多汽車,全世界的石油都要用光了🥮。當時我說,石油是人類共同的資源👩🏽✈️,美國人能用,中國人也能用。能源問題是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需要大家一起想辦法共同解決👴🏻。中國人也要享受世界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財富,汽車就是這種財富的一個象征🤵🏼♀️。我的夢想就是讓每個中國人都能買上自己的車👩🏼🔬。”張小虞說。(範文清 趙煥)
轉自 新浪汽車 2009年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