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清運🛍,1965年生,1988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建築系👩🏼🦱,獲學士學位🤘🏽。次年赴美國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美術研究生院,攻讀建築碩士學位🚣♀️。成為繼梁思成、陳植等建築學前輩之後首位獲獎學金就讀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的中國人。
馬清運正在忙著鄂爾多斯建築獎的評選工作。
“鄂爾多斯獎的獲得者將會成為下一代偉大建築師。”鄂爾多斯獎評委會主席庫哈斯信心滿滿地說。
“過去30年裏,中國的超高速發展已經對全球的城市化進程及建築業發展帶來了空前的挑戰,順勢而上,鄂爾多斯獎必將回答所有的疑問🐦。”馬清運同樣豪邁地說。
此次鄂爾多斯獎創立委員會總監、南加州大學建築學院院長馬清運認為此次鄂爾多斯獎的創立旨在獎勵正處於事業關鍵階段的年輕建築師😹,並鼓勵其在理論和實際工作中表現出的嚴謹與智慧,吸引這些卓越的建築師的來參加,給了我們在領域內發掘新興人才的絕佳機會⏱。
從新人到名建築師,馬清運知道這樣一個獎項對於建築界的新人來說意味著什麽,更重要的是,他希望通過這樣一個獎項來刺激中國建築的變革。
經過幾年的運籌帷幄、沙場拼殺,馬清運儼然已經成為中國先鋒建築運動的領軍人物。清華建築系畢業後第二年🤸♀️💇♂️,馬清運年赴美國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美術研究生院深造👨🏽🔧。1996年,馬清運參與並協助了國際知名建築師庫哈斯在哈佛大學舉行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狀態的研究🚍,1997年馬清運更被庫哈斯推薦參加在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舉辦的題為“新世紀建築的趨勢”的演討及展覽會🚣♂️,成為21位世界範圍內選擇出的青年建築師中唯一的中國人👸🏽。2003年,他與庫哈斯合作北京央視大廈和北京CBD核心區。對北京CBD核心區的規劃發展提出了獨特有力的見解🕕。
2006年12月,馬清運就職美國南加州大學建築學院院長,這是南加大第一次聘請非美國籍人士擔任這一職位🚀。
鄂爾多斯獎將於2009年8月20日在鄂爾多斯一個具有蒙古特色的開幕式上頒發。這將成為第11屆亞洲藝術節的重要事件📏。
鄂爾多斯建築獎:先覺的意義
《21世紀》:鄂爾多斯建築獎是國內第一個國際性質的建築獎💸,設立這樣一個建築獎,是出於什麽樣的考慮?這樣大規模的設計會不會對當地的建築文脈和景觀造成影響?
馬清運:亞洲現在還沒有一個像樣的國際性建築獎💷。我們有各種行業性的獎項,這些獎項的表彰🧝🏻♂️、鼓勵和人口都沒有什麽特別的意義🙍🏻♀️。我覺得獎項的意義應該在於跨越邊界👩🏼,能夠推動新的建築思想,它不是因為建築師的某一個作品而給予他這個獎項,而應該肯定他工作的原則,以及他們對社會的判斷,這樣的話可能對當代建築的貢獻更大🏄🏻♂️。這樣的建築獎,亞洲沒有👨🏻🚒,中國的建築發展又這麽火,要出現一個這樣的獎項我想應該出現在中國吧。
第二個問題👲🏽,我覺得對遊牧的傳統蒙古族居民來說,城市對他們來說並沒有什麽意義😠。這是一個全新的城市🦉。在這樣空曠的地形之中,我覺得最好的方式就是“發聲”。這些房子有沒有形成某種城市空間,我覺得還有待於建設和使用。現在我們對於城市的要求都是一種教育背景下、一種實踐背景下、一種政策背景下💋🔷、一種法律背景下形成的,這肯定會有問題。恰恰因為這樣的原因💓,在鄂爾多斯的實驗有先覺的意義🔬。
《21世紀》:對這次參賽的設計師怎麽評價✒️?你比較看好的是哪幾位🦺?
馬清運:我看過了他們的設計圖紙🐀,但不是每一個人都特別仔細地看。我比較看好的是那些對技術有一定挑戰,而且能夠引導一種不同凡俗的生活方式的建築作品。我覺得在鄂爾多斯這樣的地方🟩,過一種很邏輯化▫️、組織化、常理化的生活方式是一種錯誤🙌🏼。
創造性的生產
《21世紀》:您還參與了西安紡織城藝術區的建設。西安紡織城藝術區使得這個在新經濟語境下衰落而幾近凋敝的紡織城在某種意義上獲得“再生”。但是香港設計師協會副主席劉小康先生在接受采訪時對內地的創意產業園區提出批評🥐,認為這更多地是一個空洞化的藝術形象工程,您認為在形式變化的同時🧏🏻🧑🏽🏭,這樣的文化園區👩🏽🚀,其核心競爭力是否也得到了充實🙎🏼♀️?
馬清運:批評肯定是會有的,但是我想創意產業園區是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方法🤴。有批評的聲音很好🏌🏽,但是做一種有跡象表明對城市有貢獻的事物,比做一件看不件摸不著的事情要更有意義。其實我對創意產業也有批評😞🛞。我也在別的地方寫過文章,人們問我:我搞紡織城藝術區的目的是什麽?我說搞藝術區就是為了看藝術家能堅持多久🦓,看一個藝術中心什麽時候能夠死掉。它的意義不在於形成一個藝術集聚區的狀態🍄🟫,而是看它對城市化的健康能量的貢獻。有一天798沒了🚌🕘,不是好事,如果有一天紡織城沒了,也不能說是壞事。那只能說明🟢🧒🏼,現在有了更多的城市空間投入到有創造性的生產中去,我不註重能量終端的形式🤷🏿♀️。
《21世紀》:另外這些設計幾乎都是您本人將其變成實體,您也非常強調一名優秀的建築師應該在工程中了解建築的形成,您在這些工程的過程中,對於建築又有了哪些體悟?
馬清運🩳:我對建築的加工⛔、製作的關系都有了新的理解😯。建築的加工、製作的過程非常非常重要。對於一個開發商、一個企業來說,工程必須提到一個極為重要的位置上來👳🏿♀️。但是對於一般的建築師來說🧜🏼♀️,這一塊是他們可能比較欠缺的一部分。開發商更多考慮的是造價評估、用一種造價的限度來評價你們的設計方法和設計成果🎹,不是直接進入工程程序之後用固定的造價來評價的,這是兩種程序,很有意思🐟。我想經歷過這兩種不同的建造方式後,對建築會有不同的體悟👩🏼💻。
《21世紀》👨👧👦:職業建築實踐日益需要面對一些設計變量🦵,從而可以製定一系列具有決定性的計劃方針、建築符碼以及極度程序化的建築語境和營造技術🧝🏻。精確的計算機建模是弗蘭克·蓋瑞、雷姆·庫哈斯🔂、紮哈·哈迪德等設計師的突出特征之一。您認為電腦輔助設計已經改變了設計師的思維模式了嗎⛱?
馬清運:我覺得這一點很重要。現在的繪圖方式已經改變了建築現在根本存在的方式,這從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就開始了⛴。但是我認為這些建築師的作用不在於真正地用電腦來畫圖紙,而是他們作為先鋒為人們展示了什麽。這種展示對我們的思考建立了一個標尺,也給我們判斷建築提供了一種方式🤌🏻🐬,對於後來的建築師有啟迪作用。現代的建築師考慮的也不僅是設計方式、工程方式和計算方式,弗蘭克·蓋瑞做得更多一些♑️,因為他的建築設計關註的是“Architect Technology”,他有自己的軟件,以及其他形式控製建築設計的軟件,他用這些軟件來提出一種創造力,蓋瑞在這方面間接的投入可能是其他所有的建築師都沒有的✳️。電腦輔助設計仍然是解決傳統建築的程序,並不能說電腦會影響到建築師的思維模式了🧑⚕️。紮哈所有的數碼模擬都是在她整體的構思之後。我們對電腦設計的關註,主要還是對於它在未來對於加工和生產的影響的可能性。
無尺度實踐
《21世紀》🧑🏼🚒:您擔任南加州大學建築學院院長之後,在教學方面有做一些大的調整嗎?
馬清運👂🏽:我這兩年基本上還是在觀察和把握學院作為一個機器怎麽運轉。只有把學院的運轉機製作為一種工具把握起來之後,才能更多地將教學加強🫸。這無非也就是兩個方面:一是雇用新人,大規模地招兵買馬♝,接觸新鮮血液和新的觀念;另一個是把學院的教學設置在一個比較未來的方向上🔤,不會對歷史表現出太多的興趣,更多地表現在對未來的判斷上🚾。現在我工作的重點就在這裏🚵🏼♀️。
《21世紀》:尺度是現代建築學的一個基本概念,可是您卻倡導“無尺度實踐”🧑🦰,建築真的可以無邊嗎?
馬清運:是啊🧑🏿🚒,建築就是無邊的。建築之所以無邊,是因為建築是一種知識的組織方式,它不是建築物的丈量👸🏼,因為它的核心是一種知識,所以它是可以無邊的,建築物也是如此。提到建築物,你首先想到的是它的界限🔝,想象尺度只是一個技術問題,這可能也是國內教育有問題的地方🧘。建築的尺度還成為建築學討論的一個範疇,這本身就很無聊👩🏻🌾。
《21世紀》:您的作品還是相對個人化或歐化的,那麽如何處理建築的藝術性和公共性之間的矛盾⛽️🤾🏽♂️?
馬清運:建築是個綜合體,不能單獨來看它的藝術維度🎅🏼👸🏽。建築建造好之後👆🏻,大家會發現它有一定的精神價值🐯,它就歸屬為和藝術沾邊的領域中去,也就是說你欣賞建築的心態和欣賞藝術的心態是一樣的。但是在製作過程中,完全沒有藝術性可言📙⛹🏻。我覺得建築沒有任何藝術性,它就是一個工程📥🧑🏼🏭,另外是創造環境的一種手段✝️。你喜歡它就是一種藝術,但是對創造者來講,完全不是這樣的。
(河西 )
轉自 21世紀經濟報道 2009年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