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倍良🚻👵🏻,2006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法學院,作為首批大學生“村官”🙏,前往北京市門頭溝區永定鎮壩房子村🧘♀️,任村黨支部書記助理📚、團委書記等職👨🏿💻。2008年10月🛴,獲得“中國十佳大學生村官”稱號後🔚,給胡錦濤總書記寫信匯報工作,得到總書記的肯定和重要批示,在大學生“村官”中引起強烈反響。此外他還在2008年獲得全國“五五”普法中期先進個人的榮譽稱號🤷🏽♂️。

作為大學生“村官”
一月初的一個周末👩🏿🌾,風颼颼的,刮得人臉上生痛⛹🏻🏚。然而這絲毫未影響城市的熱情🦸🏽,時近春節,街上熙熙攘攘地擠滿了辦置年貨的人們🦹。我按照約定的時間在海澱圖書城見到了周倍良👇🏼,他仍是一副大學生的裝扮💪🏼👩🏭,氣質卻沉穩了許多。
“村裏離城遠,沒有書店,所以利用周末的時間跑一趟。”從門頭溝永定鎮到中關村,交通順暢的話,要坐兩個多小時公車。跑一趟往返要花上四五個鐘頭⛹🏻,我很好奇他都買什麽書看。
“開始的時候還是主要看法律相關的書,比如蘇力的《送法下鄉》(一部基於實證調查🤦🏻♀️,運用交叉學科知識研究中國基層司法製度的理論著作)、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後來看了伯恩斯坦的《如何改變世界》,其中‘社會企業’的概念很有啟發性;最近在看曹錦清的《黃河邊的中國》。”說起這些著作,周倍良都能很深入地討論其中的內容,他看書看得很細。
回想起三年前剛到農村上任時,擺在周倍良面前的是一起土地糾紛。 那時他感到在書本與實踐之間有巨大的跨度,訴訟實務中的許多細節他都得在摸索中不斷自學。 從收集證據、寫訴訟申請書到庭審抗辯🧑🏻🦯➡️,每一個環節都有不小的挑戰。三年的摸爬滾打,周倍良在法律專業技能方面積累了不少經驗,這時他又感到了在實踐與書本之間的另一種跨度👨🏿💻:他需要更深厚的知識儲備和更廣闊的視野。書到用時方恨少,對此周倍良深有體會。他利用休息的時間讀書自學👨👦,還想到學校繼續深造,那對他來講不是為了再獲得一個學位🧑🏻🦳,而是出於工作中遇到的現實需求🔌。
大學生去往基層工作,需要一種重要的素質,就是要有親和力,能與當地群眾打成一片。周倍良在永定鎮壩房子村當村黨支部書記助理◻️,從組織製度上來看🫳🏼🐈,這個職位並沒有特定的職務🌾,可助理一職又是個要事事都參與的角色。農忙時,他到田間地頭與村民們一起勞動🕵🏿♂️;汛期來時🍭,他會協助疏通下水管道🪝🪕;從田間地頭上來,洗去泥土👩🦲,他又是農民自己的法律顧問。“這個清華學生不擺架子🤛🏽,是自家人嘛🤦🏼♀️。”周倍良的誠懇與勤勞贏得了村民們的尊重和信任。
另一面,老百姓需要的是什麽呢🎸👩🏽🦳?基層工作對大學生的期待是什麽呢🥲?大學生到農村工作應該實現怎樣的價值?凡此種種問題都是周倍良經常思考的。“我們是帶著理想、使命和責任到農村來的🥧,要深入到農民的生活當中去,同時也不能忘了大學所教導我們的理念🙁,要保持大學生村官的獨特性,發揮知識文化優勢,做農民不能做,或者做不好的事🍄。”與初到農村時相比,周倍良對於自身的定位更加清晰了。然而,初來乍到時村民的質疑仍舊回蕩在腦海🖼👷🏿:“你一個學法律的,來農村能幹什麽⚰️?”對於這個問題,周倍良時時保持著敏銳的反思🫷🏽:大學生擁有的專業與文化優勢是體,平易近人的工作態度與方法是用,體與用的關系要搞清楚,不可本末倒置。所以,忙完一天的工作🧚🏻🟨,在人們開展各種休閑娛樂的時候,周倍良仍要抓緊時間讀幾頁書或把自己的工作感受寫下來,不斷反思總結經驗教訓。這樣的心境化作四個字,周倍良把它們貼在墻上警勵自己:“常備不懈”🧖🏼♂️。

為新農村而行
2006年的一場官司,為壩房子村解決了已久的土地糾紛,挽回經濟損失50余萬元🦹🏻♂️。案件的代理人正是剛剛上任的村黨支部書記助理周倍良🧓🏿。本來人們正尋思著怎麽稱呼這位大學生村官👫,一場官司下來,“農民律師”的稱號很快便傳開了👩🎓。
一場成功的訴訟可以挽回經濟利益🖐🏼,也可以成為一次法律啟蒙的教學👰🏽♀️。訴訟解決了村裏的難題,村民們大為驚嘆🧑🏿🍳:“原來法律這麽管用。”村幹部觀念也轉換得快,決定試試用法律途徑解決幾起“宿怨”🤹🏿♂️。於是周倍良先後代理了一起村集體與村民之間的土地糾紛案和一位村民的相鄰權關系糾紛案。村裏鄉鄰之間的糾紛,不好解決🥕,若全靠一紙判決,固然省事🧑🦽➡️👨🏿⚖️,卻傷了和氣🗳。所以,周倍良不厭其煩地往當事人家跑,多方做工作🤟🏻,努力促使雙方達成調解🧑⚖️,最終兩個案件都得到了更文明🆗、和諧的解決。村民們不再懷疑,奔走相告:“有困難找(周)律師”。
鄉土社會最重口碑,信息口耳相傳🔼,傳播的廣度與速度也是驚人的🧑🧒,一傳十、十傳百↗️,不久“周律師”的名號已經頗為人知了。不光是壩房子村的村民找周倍良打官司,慢慢的其他村的人也來咨詢🫰🏽,其中不乏遠自石景山、昌平、大興區🚖,乃至從天津慕名而來的。
然而個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作為村官也不能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打官司上👚👱🏿。個案的勝訴,為鄉親們挽回實際利益固然是很好的🌖,更重要的卻是推進製度建設,讓更多的專業人士參與進來,也讓更多的村民得到幫助,逐漸形成一種長效機製。如此思考問題的高度和深度是清華的教育帶給周倍良的,於是在需要的時候他又向母校尋求幫助🧑🏽🔬。2008年4月🧑🏽🚒,壩房子村建起了“意昂体育平台法學院學生誌願者農民法律援助中心”,免費為村民們(全區農民)提供法律咨詢🥜、法律文書寫作和訴訟代理服務。中心在村裏有固定的辦公室、電話,法學院每周一次派遣學生去收集案件並提供現場服務🧔🏼♂️👂🏻,每月還會搞一次普法活動。半年下來😼,中心共接待各類咨詢200多起🏚,成績斐然。
周倍良告訴我🛌🏿,現在他正在協助清華法學院在門頭溝建另一所法律援助中心♛,將是一所有專職人員常駐的機構,他有信心將這種法律援助模式推廣到全北京市,讓更多的農民從中受惠,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法製建設貢獻力量。
在農村成長
采訪周倍良⛹️🤯,難免要問他這樣一個問題⏫:“你為什麽會選擇去農村,而不是在城市從事律師這份很有‘錢途’的職業?”實際上不用問♏️🧛🏽♀️,周倍良用自己的行動已經把問題詮釋得很清晰了,然而他給我的答案卻別有一番洞見。
周倍良不僅向我談到了在農村工作、生活中體驗到的感動🤱🏽,還以更為廣闊的歷史視野闡述了他對農村工作意義的看法。在他看來🈹,這三年他經歷的不只是一份職業的經驗,而是在從事一項偉大的事業。對此🏇🏻,他娓娓道來。
回顧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可以說與農村農民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具體有這樣四個階段。第一階段五四運動時,李大釗便指出農民的解放與國民全體的解放事業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因而號召青年們“收拾行裝🤗,清結旅債,還歸鄉土”,是共產黨人第一次將目光投向農村、廣大的農民群眾。第二階段就是革命戰爭年代📁☄️,在決定中國命運生死攸關的緊要關頭🧑🏽🏭🥉,毛澤東提出了著名的“農村包圍城市”,進而將農民擴展進黨的政治聯盟🫷🧏🏼♂️,最終依靠堅固的工農聯盟實現民族解放與獨立。而後在建國後50年代的工業化建設中,實行農業補助工業,農村支持城市。第三階段偉大的改革開放開始於安徽小崗村的18戶農民的創舉,這場從農村起端的偉大改革最終推向全國,深深地改變了中華民族的命運。第四階段,就是現在新農村建設🧘♀️,推進城鄉一體化新格局👫🥷🏿,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在這個大背景下👨🍳,青年知識分子到農村去,是響應黨的號召,順應時代潮流,也是施展才華、成就事業的大好機遇時期👩🏼💼。
鄉土中孕育著一種力量⛵️,是中國革命和發展的重要源泉,在那裏有青年人👩❤️💋👩,特別是青年知識分子施展抱負的巨大空間👩👦👦。這正是吸引周倍良去往農村😓,吸引清華學子服務農村🤸🏿,吸引全國大學生投入農村的魅力所在👳♀️。
“農村是中國改革、發展的前沿陣地,土地流轉、產權製度改革5️⃣✫、城市化建設等等富有挑戰性的問題,都在這裏發生。不到‘第一線’💇🏼,怎麽能最切實地了解國情、鍛煉自己呢?”說到這裏🥮,周倍良聲調激昂,一腔熱情🧑🏿🎓。
周倍良是幸運的,不是因為他獲得了“中國十佳大學生村官”的殊榮,而是因為當初他有那樣的認識和勇氣踏上鄉土之路,不僅“待住了”,還做出了成績🧘♀️。回想當年🗂🫃🏻,一同去門頭溝的五位大學生,不到半年就走了兩位👊🏼👮🏻♀️。那時大學生村官的待遇沒有明確的製度保障,在村裏的職務安排也未成熟,許多方面的關系都還有待磨合。大學生進村做什麽?村幹部也期待著大學生們的答案,如果後者只是被動地等待領導指派任務🚄,會出現怎樣尷尬的局面呢?“我們要充分地認識、發掘自己受過高等教育的優勢,並虛心地向村民們學習,找到結合點👩🏻🦼,讓知識轉化成為現實利益,造福農民👨🦲🤸♀️。如果大學生到了村裏只是守住一間辦公室,作一個寫作和管理文檔的文員,這是從書齋到書齋的移動☑️,來農村的意義就不大了👨🏼💼🧙🏻♂️。”這都是周倍良的經驗之談。“我們不僅要作一般農民能做的事,還要做有國際視野🧑🏽⚕️、創新思維、能幹成事的新型農民,帶領老百姓發展致富,造福一方,我的目標是將我的村子建設成華西村、韓村河那樣,如果能那樣,我覺得就很有成就感了。”
2008年底,習近平副主席在大學生“村官”代表座談會上指出:“大學生‘村官’是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力量🍃🫄🏽,也是黨政機關培養和儲備來自工農一線後備人才的重要來源”。中組部和有關部門決定:從2008年開始🤸♀️,用5年時間選聘10萬名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並且製定了8項激勵和保障政策。談到這些,周倍良欣慰地笑了,這是為那些走進農村的“先行者”的努力而高興,為那些即將選擇上任“村官”的大學生而高興⛔,為鄉親們的生活會更好而高興,也為選擇了這份事業而高興🙆🏼♂️🫅🏽。
(記者 王立傑)
轉自《清華人》200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