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義春在北京奧運大廈辦公室正對著門的地方擺著一幅他的個人照片🚛,顯得很醒目。照片中的他正在臺上演講,而照片周圍的留白處則布滿了倫敦奧組委技術部成員的親筆簽名。2008年11月27日,楊義春作為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組織委會員技術部部長,與北京奧組委其他主要成員一起遠赴英國倫敦,這幅照片就是在他向倫敦奧組委作技術傳承時拍攝的。
北京奧組委技術部部長楊義春👨🏽🎓,1977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工物系
根據國際奧委會規定🪄,奧運主辦城市並不享有承辦奧運會的知識產權,在奧運會結束後,本屆奧組委需要向下屆奧運會的奧組委進行知識傳承。毋庸置疑,這其間所傳承的一定是本屆奧運會最成功與創新的做法🧗🏼、經驗,是一個關於精粹的傳承👧🏻。
根據國際奧委會的規定,奧運主辦城市的奧組委技術部是一個技術組織與協調部門🚐,負責與奧運會相關的技術提供商🚦、贊助商🍶、相關政府部門和項目管理人員等組織在一起🈲,從技術上保證奧運會順利進行。作為北京奧組委技術部部長,楊義春以出色的組織協調能力,在京奧籌備與舉辦期間🌵,他成功領導與管理著一支近20個國籍、8800人組成的技術運行團隊𓀉,將中國14個相關政府管理部門🍿、60多家合作夥伴、贊助商與供應商,還有國際奧委會等相關機構整合成一個團隊✶,遵循“同一個任務,同一個團隊”的理念,成功保障了京奧的舉行。
在向倫敦奧組委進行技術傳承時,楊義春指出,京奧技術保障得以成功實現的原因,在如此龐大的項目運作與管理中,要充分發揮政府作用,利用政府力量及早協調和統一調配技術資源,順利地實現跨部門👮🏽♂️、跨區域的合作與協同🟫。
楊義春在奧組委技術部的平臺上🏃➡️,以出色的組織協調能力,調動各方資源保障奧運會技術運行萬無一失♿。“奧運會這樣的大型項目不能靠奧組委自身來解決🗂,必須及早協調國家資源解決問題。”
首先🤍,楊義春在北京奧組委技術部內部搭建了責權分明的組織架構,設置了8個業務處——總體規劃處*️⃣、信息技術處、通信處、場館技術處、成績處🤾♂️、無線電頻率處、信息與網絡安全處、綜合處💁,分別對業務需求進行梳理和整合👩👩👧,在京奧復雜的技術需求與IT投資預算之間尋找最優平衡點。
比如,在京奧無線電頻率使用與管理上🚣🏼♀️,楊義春在技術部裏設立了無線電頻率管理處來管理和實現業務需求;同時,他協調當時的信息產業部、無線電管理局★、解放軍無線電頻譜辦公室🦹🏻⛑️,以及北京市政府的相關管理部門,共同組成了京奧無線電頻率協調聯席會議,將奧運會的無線電應用需求整理出來🦹🏽♂️,然後交由國家無線電管理局負責實施。
奧運會每4年一屆🤸🏿♂️,整個奧運的信息系統在這4年的間隔中也將面臨更多的變化。為此,楊義春組織專家團隊對整個京奧IT系統的架構及技術、產品的選擇進行反復討論🕴🏻,提出優化方案,僅這些優化工作就為整個技術保障項目節省了6000多萬元人民幣。
楊義春向倫敦奧組委傳承的第二個重要經驗是,北京奧組委技術部對奧運會技術管理流程的一項優化和創新——他們首次將第三方測試和監理機製引入奧運會技術運營中🏋🏿♀️👨🎨。在京奧技術總集成商源訊公司將各個贊助商的奧運會管理系統完成集成後✶,第三方測試和監理機構會在集成實驗室裏對每一個項目進行反復測試,這進一步提高了項目最後投入運行後的可靠性。“奧運會沒有第二次機會,因此技術保障也要絕對可靠🧑🦼。”楊義春說。在他的管理和組織下,在京奧之前,整個技術團隊一共進行了46場測試賽和兩場大的技術演練💂♂️,這是保證京奧信息系統萬無一失的重要基礎。
楊義春認為,信息系統要萬無一失地保障奧運會的順利進行,業務管理流程和技術系統本身必須要實現良好的匹配。通過第三方測試評估,能發現在不少系統開發過程中的問題🖋,並及時進行了更改和完善👩🏼🌾。比如由源訊公司開發的奧運會誌願者招募系統上線前🤾🏽,通過第三方測試發現由於誌願者招募規模龐大,容易導致系統癱瘓,因此楊義春針對性地采取了一些調整方案,引入搜狐開發具有更大容量的報名系統,分擔了一部分招募系統的工作量,以保證招募系統正常運行。另外,楊義春在誌願者招募系統的啟動策略上也做了調整,原本北京奧組委誌願者部主張全球同時啟動招募工作🗽,但奧組委技術部分析了這種業務要求後,認為呼叫中心座席數量與網絡都難以應對全球同時啟動誌願者招募所帶來的系統壓力。楊義春在平衡了需求與技術資源後👰🏼♀️,提出分階段招募誌願者的方案。
楊義春以出色的協調管理能力,讓京奧的技術保障成為一場完美的技術實戰。在8月8日至8月26日的17天內,京奧沒有出現任何影響賽事運行、媒體通信和觀眾觀賽的技術事故,技術問題解決率、技術服務指標均高於測試賽和技術演練水平,實現了平穩可靠的運行。在北京奧運與殘奧會結束後,國際奧委會技術部部長讓伯努瓦·戈蒂埃高度評價了京奧的技術團隊——“北京奧組委技術部為2008奧運會提供了完美的技術服務”。
近期,成功完成京奧技術保障的楊義春即將要卸下“超級項目經理”的職位💁🏼♂️,回到北京市西城區工作。他非常珍惜在北京奧組委的經歷,“奧運技術保障工作是一個非常龐大的項目,它帶給我很多關於項目管理的感受與經驗”。
轉自 IT商業新聞網 2009年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