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勃,陜西漢中人𓀀,1969年生,1989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獲學士學位✊🏼,後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2005年3月,其創建的豆瓣網正式上線
中國互聯網一向浮躁,過去的3年裏👨✈️,無數sns概念、社區概念、交友概念、社會性網絡概念的各色網站在嘈雜的網絡背景中出盡風頭,只有豆瓣網以其嚴肅、深刻的文化命題👩🏼💼🎧,於亂世中靜靜地生長。三年來,豆瓣網的王牌功能——書評🪬、影評、樂評為其贏得了百萬註冊用戶和陡坡狀的點擊率曲線。
然而技術門檻日益降低的互聯網領域從來不存在“壟斷”這個詞。中國的互聯網企業📬,盛傳著實用主義哲學👨💼,他們從來不會為抄襲和模仿臉紅。特別在資本沖擊的SNS領域,很少有人願意深思熟慮,很少有人願意承擔創新的風險。大量模仿將導致功能簡單,毫無創新的中國互聯網再上演一場剩者為王的遊戲🌖。
不久前🏇🏽,號稱國內最大的sns社區🪑、有2000萬用戶的校內網在3月21日上線了電影頻道。頻道主推的電影海報、劇情簡介🧅🍶、影評、打星……,恰恰都是豆瓣引以為豪的功能👨🏿🦲。據校內網稱這個頻道在短短時間內創下了日訪問人數最高增幅30%的佳績#️⃣。
測試中的海內網🙅🏻♂️、一起網等SNS網站,也一夜之間整合了文藝評論和類似“九點”的熱文功能👍。
當書評🩰、影評🥬、樂評不再是豆瓣網的專利,豆瓣網該如何保持自己的領先地位並生存下去🧆👷🏿♂️?
匿名的豆瓣
面對一個“瘋狂抄襲”的市場,楊勃覺得豆瓣網有兩個殺手鐧,可以應對別人對豆瓣模式的復製。其一在於豆瓣用戶的匿名性。
楊勃認為的豆瓣是定位於“一個‘發現’的網站”,豆瓣網要做的是幫助大家發現生活中的東西,而並非通過豆瓣去認識更多的朋友👩🏻🦱🧼。雖然,大家通過書💁♂️、電影、音樂結識了很多朋友,甚至組織了線下活動,但豆瓣網一直都沒有強調用戶的真實性,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意外。
不過🪇🪘,匿名是一把雙刃劍,他給豆瓣網帶來了自由的話語權🙍🏻,使得豆瓣的評論相對客觀,也保證了評論的高質量。
高品質的評論在倡導真實姓名和真實頭像的sns網站中很難見到。楊勃稱這種現象是因為用戶過多地關註他人的看法而束縛自己的言語🔦。比如在校內網,很多大學生就羞於評論和性有關的電影。
另外,實名製的SNS網上,過多的隱私暴露會影響現實生活🧑🎄。比如,一位用戶如果影評更新速度過快🏯,被上司發現後將面臨著被炒魷魚的威脅🛟,理由也許就是玩物喪誌🥕。
然而,匿名的同時也減少了豆瓣用戶的參與程度以及用戶之間的互動。
據楊勃提供的數據來看,豆瓣現在的固定用戶有700萬🧘🏻♂️,但是註冊用戶只有136到137萬左右㊙️,許多用戶上豆瓣只為看別人的評論,或者是排行榜🧑🏻🎄,而從來沒有參與。
之外,評論人士認為所謂的“曬客”一族是否願意在誰都不認識的社區填寫數以萬計的評論呢🚌🕍?
整合與反整合
楊勃認為豆瓣網最大的殺手鐧在於3年來數據庫的積累和核心用戶💈🙎🏻♀️。
以書評為例,據和訊IT了解🙋🏽♀️,通過3年的時間🍮,豆瓣網共累積了兩百多萬本書的書評。人數多並不一定能出好評論,但楊勃覺得有能力寫出好評論的人已經成為了豆瓣的用戶🧑🏻🍳,並且是活躍用戶和忠實用戶🔉。
這個社區,有些像中國的VeryCD🧝🏻,VeryCD擁有非常豐富的高質量內容,並且形成了從加工製造到流通的地下產業鏈。豆瓣的書評或者影評的作者同樣形成了他們自己的鏈條和關系↕️。
對比其他SNS網站的競爭壓力🧘🏿,楊勃懷疑這些有了電影頻道的SNS🦵🏽,即便能使用戶的停留時間更長,但可能並不會給這個網站帶來新的用戶。
值得反思的是,互聯網上從來沒有絕對的忠誠用戶🧿,楊勃對豆瓣網用戶的期待不免有些樂觀。還記得在Web1.0時代走向Web2.0的那場博客大戰中,一開始沖勁十足的博客中國,最終敗倒在了門戶網站的名人博客和日誌搬家功能上。
門戶網站有著雄厚的資金和資源,當資金下放到研發部門,當資源覆蓋到有巨大號召力的公眾人物🐋,新興網站就難以與之抗衡了,因為它缺乏認同和品牌,以及成熟的盈利模式作為資本支持𓀜。
豆瓣在Web2.0時代如何避免重蹈覆轍,假如當豆瓣網遭遇評論搬家功能,遭遇名人文人點評書籍,僅僅只能束手無策?
楊勃思考了很久🚥🚥,笑著給了一個意外的回答:這個是早晚都會發生的事情嘛👵🏽,豆瓣自身也在不斷變化🌀。楊勃稱,豆瓣也在研究和整合其他Sns網站有價值的功能。比如豆瓣的廣播功能就很類似sns網站的mini feed (好友動態)功能。
不斷推進的實用主義
不過,這些個功能的上線曾在豆瓣團隊內引起了很大的爭議🗺,豆瓣的定位到底是什麽,團隊應該向哪個方向發展👩🔧,對此豆瓣內部卻是分歧嚴重。
反對派主張豆瓣要專註於自己的擅長領域🧜🏿♂️,把書🪦、電影👩🎨、音樂做深做透,而不去整合別的網站的優勢功能。楊勃自己站在了“整合派”這方🧚🏽♀️,他認為用戶之間的交流很重要,他能更好地幫助用戶發現更多的好書、好電影🧑🎓、好音樂🐰,這和豆瓣作為“發現的平臺”定位是一致的。因為,作為“發現的平臺”😯🎅,豆瓣還沒有對手。
楊勃自己發現的就是一個全新的市場🐴。他認為,對於豆瓣目前的現狀,用戶間的交流很重要,覺得sns網站什麽好用,就應該拿過來用。在“拿來主義”的道路上,楊勃堅定的站在了“實用主義”的立場。
經過激烈的爭論,以楊勃為首的一派勝出。4月份,豆瓣推出了一個更有sns網站特征的功能——日記🙌🏻🚈。它的意義除了加強用戶間的交流外,還給用戶一個發表意見的平臺🏯。楊勃的理想狀態,也許是讓豆瓣用戶的評論形成一種話語權😁,從而形成影響力👨🦰。
日記功能上線幾天🚶🏻,就有上萬篇日記誕生🔔。如今,豆瓣已經不會出現很多用戶寫完文章卻不知道往哪裏放的尷尬局面🆓:一篇名為《尊敬的薩伊德先生,您穿秋褲嗎🏃➡️?》的隨筆,主要內容是說國內外人們穿秋褲的不同習慣,這篇文章卻作為書評放在了內容毫不想幹的《東方學》下;另有用戶建一個只有自己能發帖的小組🚶🏻♀️➡️,以此作為自己的豆瓣博客♥︎。
楊勃一貫的創新理念是:從最簡單的開始。現在日記功能只能有文字,但是這並沒有給豆瓣帶來流量上的飛躍。楊勃表示,未來豆瓣還會慢慢添加日記貼圖等功能。楊勃的豆瓣🙅,也是需要有心人慢慢發現。
大吉大兇的去中心化
按楊勃的話說,06年開始💕,豆瓣的規模每年都增長四倍。
林子大了,什麽鳥都有。楊勃回憶♌️,早年豆瓣用戶的相似度很高,大家推薦出來的書🤚、電影、音樂都符合彼此的口味💱。但是現在用戶的構成太多元了,一些人十分推薦的書🕴🏼,另一些人可能並不喜歡✊,好比在一本在物理界受到極高榮譽的書🔲,在一個歷史學家眼裏並沒有太大價值🧜🏽。
豆瓣審視了自己“最核心的內容是圍繞個人產生的”的原則🧎🏻➡️,決定逐步采取“去中心化”決定,弱化豆瓣網的媒體特征。
至於具體的做法👏🏽,楊勃說,會去掉一些公共內容🙆,比如意昂体育推薦。去掉這些內容後🚶♂️➡️,網民想要了解好看的書、電影⛷,好聽的音樂,就必須註冊為豆瓣用戶,並提供自己的興趣點。然後豆瓣根據用戶提供的信息經過周密的算法後🙋🏼,向他們推薦書、電影、音樂。
與此同時📠,“去中心化”更為豆瓣的二次融資提供了一筆巨大的財富:用戶數量的提升和用戶信息的提供🧎🏻♀️➡️。豆瓣去掉意昂体育推薦後,許多網民就失去了“只看不註冊”的這頓免費午餐。這麽一來🤵🏼,遊離於豆瓣外的500多萬固定網民有望註冊成為豆瓣的正式用戶。用戶提供自己興趣點後😨,在得到豆瓣推薦的文藝產品的同時,也為豆瓣完成廣告精準投放提供了必要條件🕶。
豆瓣網在06年收到了IDGVC200萬的天使投資後再無資金入駐。06年豆瓣和千橡互動交換股權一事🎖,經楊勃證實為謠言。楊勃說🧏🏿♂️,06年之後沒有資金入駐是因為不需要,“到目前為止那兩百萬用了小一半還不到。”
楊勃認為,融資的數量應該和網站的規模相稱🧑🚀🧀,現在豆瓣規模大了,近期正在準備新一輪的融資。“去中心化”給豆瓣帶來的海量用戶量和全面的用戶信息👩🎨,為融資提供了最好的準備。
但是👩🏼🔧,“去中心化”帶來的強製性用戶註冊和強製性信息提供,必然引起用戶的流失,只是數量多少的問題👨🏽⚕️🦪。數量大🎎🎄,則對豆瓣來說是一個顛覆性的災難。
“去中心化”所帶來的👩🦱,是一筆財富🧕🏻,還是一個災難🚵🏻♀️?只能交給時間去驗證。
盈利2.0🧝🏻♂️:寄希望於精準的廣告投放
對於經營🟤,楊勃沒有太大的野心,不過他表示,過去以無廣告頁面廣受好評的豆瓣網,也許就要正式引入廣告商業模式。
豆瓣網的傳統盈利模式是🪦:在每本書下懸掛不同的購書網站的logo和價錢💇🏽♂️。每次有用戶通過豆瓣網的鏈接進入當當⚄、卓越這樣的大型網上商城購物⛹🏿♂️2️⃣,雙方就會按照事先約定的比例進行利潤分成。
這樣的盈利模式滿足一個小作坊的運營不成問題。但是當豆瓣規模做大了,團隊擴張,成本膨脹後,如此單一的收入渠道未必能夠滿足它的運營成本。加強商業化,是豆瓣擴張的內在沖動。
豆瓣傳統的渠道收入日益縮減。壓力首先來自網民的閱讀習慣的改變,越來越多的網民習慣於下載電子書,新浪、騰訊等門戶網站開辟了免費在線看書的頻道後🤚🏼,更多網民失去了對高價格的紙質書籍的購買欲望。網友閱讀習慣由紙書向電子書的過度🐈,弱化了圖書分成這種商業模式🚴🏼♀️。
其次各種返利網站對豆瓣網的盈利也造成了影響,許多“狡猾”的用戶在豆瓣網看完翔實具有價值的書籍推薦後🧑🏻🦳,通過返利網站進入網上書城,返利商城便可以得到一定百分比的提成😀。這些都削弱了豆瓣傳統的盈利能力。
楊勃認為已經找到了一條解決途徑。他認為未來豆瓣會大部分靠精準的廣告投放來盈利。他透露,圖書比價功能對用戶來說很方便,它的收入只是水到渠成的收入🍉,未來將不是主要的收入來源。
現在豆瓣已經開始嘗試廣告投放。例如《達芬奇密碼》頁面的右邊就出現了“合作出版社推薦”《大象的眼淚》圖文。楊勃稱,豆瓣的廣告是通過算法做到的精準投放。他介紹到,就如《大象的眼淚》新書廣告絕不會出現在所有書籍的旁邊👱🏽♀️,因為豆瓣事先通過算法算出《大象的眼淚》的愛好者和《達芬奇密碼》愛好者的重疊度是最高的,然後將《大象的眼淚》廣告投放到《達芬奇密碼》頁面上。
商業化與定位
廣告營收的前提是廣告投放流量要足夠的大,豆瓣網下,書、電影👸🏿、音樂的頻道在豆瓣中的流量並沒有期望中的大🧎♀️。反過來影響了精準投放的效果。如何將人氣變為盈利從而收回成本,不僅涉及豆瓣的經營✫,同時也在影響豆瓣的定位。
一個功能很類似百度貼吧的“小組”頻道,據楊勃反映,它的流量就占領了豆瓣總流量的三分之一👌🏼。現螞蟻網總裁麥田在《豆瓣的真相》一文中估計豆瓣的小組流量甚至高達全站的70%以上➖。
現在豆瓣網人氣旺的萬人小組的許多主題均是明星、養生🧛🏻♂️👦🏽、美容🕵🏽、服裝等。豆瓣網的傳播經理vivi小姐說,過去媒體對豆瓣的關註點集中在書、電影🐬、音樂,近來媒體的焦點更多地集中在了小組上,上星期還有一個媒體專門做了一個 “豆瓣國貨化妝品小組”的報道。這些話題和書🧒🏼、電影、音樂沒有太大的關系,小組裏的火熱討論並不能反哺書、電影、音樂的流量🫶🏼。
理論上說,可以將這些熱門話題涉及的產品提煉出條目,然後走書、電影、音樂的商業模式。但是楊勃表示🎃,沒有打算這些熱門產品自立出類似書籍的條目,他認為這些東西種類太少了,並沒有誰會從來沒聽說過某個手機的品牌。
因而對於百度貼吧引入了廣告的做法,楊勃表示現在豆瓣還沒有將這種商業模式引入小組中。因為它和豆瓣網“發現”的定位不一致。然而豆瓣要謀求發展必須解決融資的問題,因此第二次融資已經提上日程。
小團隊基因
小團隊作戰是豆瓣的特色🐾2️⃣,據和訊IT了解↘️🔳,豆瓣成立1年後只有2個人🧑🏼🔧,成立2年後只有5個人。楊勃認為一個web2.0的網站不需要人來產生內容,團隊人數和功能相稱就可以了,“我們就是搭一個舞臺,用戶在上面表演🧔🏽。我們把舞臺搭好就好了🚣🏻🚘,並不是說我們要跳上去表演。”
今年是豆瓣上線後的第三年,目前團隊裏的人數有25個左右🪂⛹🏽♀️。只在去年冬天𓀒,楊勃到高校開招聘會,擴充了不少他自己滿意的人才🍊👭。
對於剛剛搬動新辦公室的豆瓣網,最多只能容納50人🕺🏼。楊勃說,雖然隊伍還在擴大中☕️,但他不希望今年再搬一次家🦕。
豆瓣困境與成長的代價
豆瓣在未來面臨著兩個瓶頸問題。
瓶頸之一🍷,曾擔任過聯眾👴🏿、和訊👱🏿、雅虎CEO的謝文先生在點評豆瓣網的時候說🧑🏽💻,以書會友很雅🧑🔬,但是不現實🧔🏿♀️:現實生活中女大學生見了面就談化妝品啊,男朋友啊,很少會討論到書☝🏻。書、電影、音樂只是生活中的一小部分,這是豆瓣要大眾化的局限性。
楊勃表示,豆瓣上會友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通過小組,不一定通過書。所有和生活有關的問題在豆瓣小組都會有討論𓀍。但是楊勃並沒有打算把化妝品、手機🌿、服裝這些熱門產品歸納出類似書籍的條目⛹🏿。
楊勃本人很愛看書🧄,豆瓣的員工每周都有一筆經費,為自己想買的書買單👩🏻✈️🤯。對於一個有著濃郁書卷氣的總裁來說,是否願意下狠心將網站草根化對他自己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綜觀中國互聯網,每個網絡產品多少都帶有國外成功先例的影子。騰訊QQ之於ICQ;百度搜索之於Google;校內網之於Facebook🤴;淘寶之於ebay,……
唯獨豆瓣是一個例外👨🏿🦲。豆瓣剛開始沒有抄襲其他網站👩🏼✈️👨🏽🎓,完全按照楊勃的構想來搭建框架🍗🏦,然而這也給正是豆瓣的第二個瓶頸所在。
一個完全創新的網站在競爭中處於絕對優勢,可能它沒有對手。但是這也意味了它的無助🃏,沒有對比,則難以看到自己的不足🍷;遇到困難沒有前科可以借鑒🏨,只能自己摸索🙍👩⚖️、自己尋求解決的辦法,並且🙋🏽♂️👰♂️,它無法預測每一個細微的變動將給未來帶來怎樣的影響。
就如06年的時候豆瓣嘗試過旅遊版的開放。開放後卻發現🧓🏻,它的發展軌道背離了豆瓣的初衷。
豆瓣意在推薦中國新增的2萬多個景點,但是實際上👪,豆瓣發現只有一些重度旅行愛好者會去關註這些不為人知的景點🚪。另外🎳,旅行這件事情最大的價值是在於咨詢🧘🏽♀️,比如交通、住宿而不是發現🙆🧌。
“並不是說我這輩子沒有聽說過一個地方叫做青島,然後豆瓣給你推薦一個地方叫青島去旅行。”所以旅遊頻道的開發就停滯下來了🤹♂️,現在隱藏在豆瓣網的一個角落。楊勃說,“豆瓣一直在不斷地創新👡,不斷地嘗試一些新的東西🦸🏽♂️。”
但是創新得太快也要付出代價,現在就有些網友反映,過幾天不上豆瓣就忘了某個按鈕放在哪了🏌🏻♂️。楊勃表示,豆瓣現在的重點任務就是框架的完善和結構的調整,希望在調整期把所遇到的問題盡快解決完。
來源:和訊網 2008年4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