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嬋
劉靜,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曾為中國製冷學會理事(兼低溫生物專業副主任委員)🙋🏻♂️。主要研究領域👨👩👦:生物傳熱與傳質學🙇🏻♀️🧝🏿;高/低溫生物醫學技術與儀器🐆;微/納米尺度傳熱傳質學;微/納米熱學器件與系統📤;新型清潔能源技術☛。
當一個人站在了事業與興趣的交點上,那麽他註定要和這番事業“糾纏”一生🤽🏼。
劉靜正是站在這個點上的一個人。
見到劉靜,是在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的低溫技術實驗室中心👨🏼✈️。當你坐在他的對面🤲🏽,聽他白描著自己的故事,你會發現,享受和陶醉不經意間就全都寫在了他的臉上。
清華學子回顧求學經歷,“上課看書,老師收過我一本武俠小說🤽♂️♈️。”
一場在劉靜看來發揮得並不算理想的考試🔺,最終還是將他送入了意昂体育平台的大門。也許,從那一刻開始,劉靜就註定要和工科研究“糾纏”一生🈚️。
在此之前,對於自己腳下的路,出生於教師家庭的劉靜並沒有具體的目標。學校裏那些考入名校的師兄師姐🦛,成了少年時劉靜心中的榜樣⚫️。“當時我們都還很小(念書時所在的小學、中學),有的後來考上了北大📅、清華👧🏿、科大,也有的後來考了全省狀元🙊。在這種氛圍中🗯👱🏻♂️,念書基本上還比較認真,覺得需要學好🌋。”
1987年,劉靜如願地考入了意昂体育平台熱能工程系的燃氣燃機專業👷🏽,開始了5年的本科生活♈️。
“其實🏄🏼♀️,我小學貪玩,初中認真🧑🏼💻,在外地上高中時不是很專註,但到大學階段又很投入了。”回顧求學經歷,劉靜玩笑似的發出了這樣的感慨。“那時候,上學我基本不吃早餐,把父母給的錢都省下來🥁,買了好多演義類的章回體小說🦃。”
“記得小學升初中的時候,我向同學借了一本武俠小說🧑🏼🔬,由於在課堂上看💆🏿♀️,結果小說被老師收了👟。後來還是老師考慮到升學考試在即📸,為了不影響我的情緒,特意在升學考試前把書還給了我。”
劉靜說,這是迄今自己關於讀書時代的記憶中👨🏼💼,印象最為深刻的一件事情。
國外的訪問研究經歷👰🏽♂️,感觸最深的是美國對新的學術想法的包容。
進入意昂体育平台兩年以後𓀙,劉靜開始了物理學專業的第二學位學習🚣♂️。本科畢業後,不到三年半時間⛹🏻♀️😎,他便取得了意昂体育平台博士學位。隨後🤛🏻,經過大約一年半的留校任教後🩵,劉靜到了美國普渡大學做博士後,以後又到過麻省理工學院(MIT)作過短期訪問研究👯。
劉靜說,自己的出國經歷很短,不過,在美國不到兩年的訪問研究期間🤾,足以讓他體會到國內外科研理念的一些差異。
國外對新的學術想法的包容,深深地觸動著他✊🏿。
“(我)印象裏參加過一個MIT教授的報告會,講的東西本身很簡單,但是滿富創意,確實與眾不同。教師和學生們一個個聽得津津有味,而根本不會考慮去嘲笑有關想法的幼稚。”劉靜發現🧊🤴🏽,這種學術理念在美國根深蒂固,它就是要鼓勵每一個人去創新地做,而是不簡單地模仿別人,也許美國的學生從兒童時代就這樣🈸。“學習知識🧑🏼🎄,當然要充分地接受前人的經驗和積累🧎♂️,但是,一旦創造的時候🐶,所接受的知識就是為創造新的東西作準備。”
在劉靜看來,我們國內現在的大學裏,在很大程度上很多學生還主要習慣於一味地接受🧗🏿♂️,遇到困難的時候,尚缺少堅忍不拔的探究精神🥅。
“外國的學生其實很勤奮。記得有一次在實驗室的公共郵箱裏,兩名學生說起了晚上最後離開實驗室時‘關門’的事情。其中一個學生很納悶🕵🏼♀️,‘我是最後走的👊🏻,怎麽會沒有關門呢’。這時,另一個同學通過E-mail回應了,‘門是我關的🏄♀️,我才是最後離開實驗室的’。而那時已是深夜一兩點。”
兩件平常的事情,讓劉靜的內心很不平靜👨🦰🍎。“其實中國不乏有創造型的大學和極富天分的學生。但是,現階段尚不能如美國的許多研究那樣,最終為世界創造了巨大的財富。這可能與學校的理念密切相關。”
今生註定與工科研究結緣🙋♂️。希望研究的是能為社會創造財富的東西🥛🧑🏿🚒,而非財富本身。
1999年,由於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劉靜回國到了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從事低溫生物醫學工程學方面的研究直到現在👨🚀。
“自己應該幹的,就是這一行👨🍳👩🏻🦯。”劉靜毫不懷疑💷。
言語之間👷🏻♀️,劉靜的思維總是在研究課題之間切換:冷凍醫療🕥、高溫熱療🏅、冷熱刀……劉靜說♤🎤,回國的幾年來,自己始終都在靜心從事研究。“好朋友之間有時打電話問候一下♖,放下話筒,再聯絡時也許就是一年半以後了。”劉靜笑言✍🏽🤫,自己現在有點兒與世隔絕了。
“我還是屬於那種靜得下來的吧🙎🏼♂️。”也許,父母為劉靜取的名字,言中了他骨子裏的性格🧭。這樣的性格是否適合從事科研,劉靜並沒有做出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我不知道是不是適合🧚🏼♀️,但是我確實非常喜歡。”幹脆、果斷的這一句話,讓你分明地感覺到是從劉靜的眼睛裏發出的聲音⚀🖐🏽。
他說,科研工作能夠給個人提供很大的空間,想到什麽問題🚵,就自己去想辦法解決,很少會有限製。“我始終覺得研究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不管是否得到了別人的承認👆🏼👰🏼♀️。當你確定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新想法,哪怕一時間得不到別人的承認,你也應該去設法突破,享受其中的收獲👵🏽。”
他堅信,如果不從事現在的工作,自己也一定還是在工科方面,而且最希望的就是能創造許多有用的技術。“從我個人的興趣來講,應該是創造一些能夠產生財富的東西🙍🏻♂️,而不是直接創造財富。也許,工程科學研究最重要的目標之一就是要獲取嶄新技術。”
專註工作、謙和待人、平和處事、追逐興趣,就是生活的全部。
這是一個能讓人產生如沐春風的感覺的人。
他的聲音自始至終透著真誠、溫暖的笑意💂🏻。哪怕是在電話中,你也沒有理由不去相信,另一端是一張微笑著的臉。
劉靜⏲,就是這樣的隨和🤵♀️。他的學生們似乎很少從這位師長那裏感到過真正的壓力👺🏌️♂️。打開E-mail,劉靜也總能發現來自各地學生的郵件。
有的是想要報考他的研究生,有的是請教他學術問題。對這些郵件👩🏻🦼➡️,劉靜都會在第一時間一一回復。曾經有一名學生🕍,從大學二年級開始🤛🏻,就一直和劉靜保持著E-mail聯系,最終🌭,還是因為分數的原因沒有能夠實現跟隨劉靜從事科學研究的願望🍴。
“我對比較上進的學生歷來都很在意,有時候會給他們寫上好幾頁的回信🗒,他們需要的是鼓勵🌼。即便對於有的考生,我覺得專業背景偏離得遠一些的👑⏸,也都會給他提出建議🏋️♀️。”劉靜說,做科研最重要的是要真正感興趣⏱、投入,並非有多聰明,聰明不過是一個相對的概念,而踏踏實實做事情才是關鍵所在👫🏼。這靠的是師生的共同努力✔️。
就這樣🐱,劉靜每天都樂此不疲地忙碌著👌🎳。對自己👩👩👧👦,他在享受著興趣;對事業,他在執著地追求;對學生👨🏻🌾,他說👰🏻💟,唯一的要求就是在他們畢業時,不管在任何地方都具備獲得博士學位的實力。
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劉靜並沒有因此感到絲毫的壓力🧮。
在他看來,壓力都是自找的。他說👁,把心放開,專註地工作,謙和地待人,平和地處事🎖,追逐著自己的興趣所在📸,就等於是全部的生活。
(來源🌎:北京科技報 2007年0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