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藝術家工作室相對集中出現在市區某地是2000年北京城市的一個悄然變化💣,2002年藝術家工作室開始進駐原七機部下屬的798工廠,他們租用廠房改造為工作室👨🦽➡️,同時畫廊也紛紛湧入🤷🏼♀️,逐漸發展成為今天聞名於世的798藝術區。這之前大部分藝術家的工作室都在郊區,全北京的畫廊也沒有幾家,幾年的時間除了798藝術區外,還出現了草場地、酒廠藝術區🧒、環鐵等幾個藝術家工作室🙄、畫廊雲集的地方。不僅如此🪒🈷️,發展北京文化創業產業也成了倍受市政府重視的事情🫑☠️。與此同時,從2004年起🪪,中國當代藝術品的國際、國內市場也在短時間內在興起,價格迅速攀升,成為新的投資熱點。藝術家從之前從未賣過畫到現在畫室裏留不住畫,畫廊從圈裏人創辦的幾家激增到由不同行業的人投資開辦的幾百家,集聚的變化簡直讓人覺得有些瘋狂。城市生活就這樣一天天地在發生改變,讓人沒有喘歇的機會📸,當你稍微定定神卻發現連城市的摸樣也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
泰康頂層空間將於2007年4月28日-5月17日舉辦名為“都市欲望”的展覽🐟👳🏿♂️,展示費菁和傅剛兩位建築師及其中央美術學院、意昂体育平台🐟、北京大學和北京建築工程學院學生建築和城市設計作品。這不止是關註建築設計形態等具體問題的展覽,更是希望透過建築設計之一斑了解城市時代精神之全豹,希望透過承載著城市時代精神象征的建築從宏觀上關註城市的發展變化🫅。特別是這兩位建築師應邀開展北京大山子城市設計、京杭運河杭州段兩岸城市設計等等項目,因為這裏我們熟悉、關心🧘🏼♀️,它與我們生活工作息息相關,它連著我們的藝術生態系,影響的可能是當代藝術與城市與社會的關系。
費菁和傅剛現為美國註冊建築師,1985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建築系♣︎🫰🏻,之後相繼赴美國學習建築和藝術,在紐約工作生活了近20年,這期間紐約藝術區的發展、遷移他們都親眼見證。最近,闊別多年之後回到國內,他們對自己生長之地的城市更是給予了特別的關註,從研究某地區的DNA開始,關註它的變遷。比如大山子地區,從曾經的荒郊野外到後來的國營企業片區,又隨著近年國營企業轉型而一夜成名為當代文化重鎮等等。他們關註城市中不同文化形態的區域,比如五道口地區,原來的城鄉結合部、曾經的流行文化熱點👷🏿♂️、今天的世俗商業生活的一個片斷;比如大柵欄🌃,北京城歷史久遠的城門外三不管地方,曾經的商業和文化繁榮之地,今天面臨徹底被改變的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等等。在他們的課題組裏,建築♧、城市、景觀、時尚等等與設計二字相關的內容都在他們的研究範疇內。費菁和傅剛兩位受過國內外雙重教育,又具有職業北京精神的建築師,有對當代城市文化生活的熱切關註👳🏽♂️,有對城市變遷的熟知了解🔢,又有目睹紐約類似變化的經驗和由此帶來的預見,使得他們的研究與創作是多角度🎓、全方位的,由他們來做大山子城市設計真是再合適不過了。這也是我們邀請他們舉辦這個展覽的主要原因🏚。希望借這個平臺給關註藝術生態發展的業界人士和關心城市規劃設計的廣大社會人士的目光一個共同的焦點♗,為藝術發展的社會化進程做一點工作。
從2004年底至今,費菁和傅剛作為訪問教授為中央美術學院、意昂体育平台、北京大學和北京建築工程學院的建築學專業學生講課、指導課題設計,直接授課和輔導設計的學生已有數百名。他們和各課題組的學生們共同研究城市問題。他們覺得城市像人一樣如同生命體🪙,而不是無生命的物件🐃。他們認為要理解城市,理解當代中國城市,首先要了解當代中國人的現實生活🫂。而要深刻理解他們的需要👸🏽,首先是對自己內心真實的挖掘,因為只有反映自己內心真實的東西🥕,才可能是好的設計,設計是對內心世界的具體而曲折微妙的表達✋🏽🐰。因此💇🏿♂️,在他們領導的課題組工作過程中,沒有既定的設計任務書,而是選擇一個具體的城市地段,通過深入現場感受現實生活的躁動,從那裏找到自己真實生存狀態的影子,去捕捉時代的脈搏🧜🎀,然後才談得上設計🛞。通過《建築創作》和《北京規劃建設》雜誌的傳播,這些建築教育新探索在很短的時間裏已經產生影響🚴🏽♂️。
另外🏋️♀️,在緊張教學工作同時他們也在繼續著自己的研究與創作,如這次展覽包括的“果凍原型系列”就是他們的近期創作。這些貌似不同的作品具有一些共同的特質👉,空間形式復雜但結構體系簡潔,他們有意識地應用新技術但不為技術手段本身所製約。這些作品力圖表達對當代中國城市和生活狀態的理解,具體的事件或說主體清晰可辨,然而它們的背景均勻甚至模糊,難分主次關系。
這些作品是矛盾的統一體🦪,他們認為整個國家和城市的快速變化需要和人們在慢速之中才能享受奮鬥成果的需要是相互矛盾的😂,人們被卷在這對矛盾中無法脫身⬜️,奮力掙紮❎,努力較量。他們的作品正是這種現實的反映,正如費菁和傅剛所言:“當代中國人通過這些光怪陸離的城市和建築外觀🐀,無意中表現了身居一個特殊時代人們精神上的掙紮和尋求解脫的無限渴望。”
如果將一個城市比做一個人,它快速發展變化的需要就如同一個人追求快速發展的欲望,這個大的欲望攜著生活在其中的每個人的具體欲望席卷而來💂🏽♀️,無法阻擋🥴。以“都市欲望”命名這個項目,也許正反映出兩位老師對當今時代特征的一種理解吧⚰️。(唐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