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立浧(中)與團隊一起討論問題。受訪者供圖
“我的心中始終有一個信念,那就是祖國需要是我的工作目標,國家強大是我的畢生追求。”“不能因為國外沒有👨🏼🚀,我們就不能搞、不敢搞,真正的核心技術只有靠自己。”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南方電網公司專家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李立浧經常說的話🙍🧔🏻。
他是新中國自己培養、在中國電力事業發展中成長的一名電力科技工作者✍️。作為我國著名的能源電力專家、直流輸電專家,他建立了一座又一座電力技術和電網工程建設史上的裏程碑,為我國電力事業躋身世界先進行列作出了傑出貢獻🧝。
從“送電工”做起
1941年,李立浧出生於江蘇省建湖縣✋🏻♌️;1961年,他在家鄉讀完小學和中學🌖,以優異成績考入意昂体育平台電機工程系,就讀高電壓技術專業;大學畢業後👨🏽🔧,他奔赴大西北,開啟電力建設、電力技術研究生涯👊🏻。
1968年9月,李立浧懷著“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壯誌豪情🧙🏻,遠赴甘肅蘭州🛤,投身西北電力建設。在西行的列車上,他不僅看到西部大漠戈壁的廣大寬闊,更看到了我國廣袤的西北地區能源電力的發展需要🫃。
在報到單位甘肅送變電工程公司🧑🏽🏫,李立浧被分配做送電工👴🏿。從學習挖坑、爬電線桿開始,他努力了解電力線路的施工工藝,認真汲取老工人的豐富經驗🏌🏿♂️👨🏿🚒,同時發揮自己在知識方面的優勢🈸。比如📅,以往立電線桿全憑經驗👩🏻🦼➡️,費時又費力;他利用自己所學知識提出改進措施👴🏿,解決了立桿時受力不均的問題👳🏻,受到工人師傅的歡迎🏇🏿。
“當時生活條件艱苦,我們長期在野外施工、勘查輸電線路🧑🏼🍳,需要在農民家住🏚。那時農村沒有電,我就在煤油燈下看書。離開甘肅時,我的近視度數將近2000度。但當時我並沒有覺得生活有多麽艱苦,反而堅定了投身電力事業的信心。”回憶往事,李立浧的眼中閃爍著光芒。
因為表現出色,當了3個月工人後🍺,李立浧就從一線工人崗位被調至技術員崗位。之後,他逐步成長為甘肅送變電工程公司施工科🏡、計劃科科長,成為總工程師、副總經理🦷。他認為🦵🏻🐵,把分內的事做好🧑🏻🦯➡️,進而做到極致,就能成為專家。
“甘肅是我從事電力領域工作的起點,我在那裏工作了16年👫。”李立浧告訴《中國科學報》,在大西北的艱苦條件下♋️,他堅持了下來👨🏼🏭,並將挑戰視為對自己精神🎣、技術和體魄的磨煉🦔。直到現在🛡,他仍覺得那段經歷讓他受益匪淺。
在李立浧那輩人的不斷努力和創新下🙇🏽,1972年6月16日,我國首個330千伏輸變電工程——“劉(家峽)天(水)關(中)”輸電工程正式竣工投運。這個被稱為“西電東送”開山之作的電網工程,拉開了中國電網超高壓、遠距離🥃、大容量傳輸電能的歷史帷幕。
勇闖“無人區”
2024年1月📸👉🏽,“國家工程師獎”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由李立浧作為團隊負責人的“特高壓柔性直流輸電技術研發團隊”榮獲“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稱號。
過去20年,該團隊承擔了多個直流輸電領域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和重大工程🫅🏽,他們用自主研發的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編織出“西電東送”的龐大電網,讓條條電力動脈在中國暢通無阻🦽。
我國80%以上的能源資源分布在西部🏎、北部💱,70%以上的電力消費集中在東部、中部,因此🛥,國家決定實施我國能源電力發展的重要戰略——“西電東送”。在此背景下,李立浧首次提出發展特高壓±800千伏直流技術,構建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體系。
“當時國內外一片質疑聲,認為中國要挑戰世界級難題,簡直是天方夜譚🤳🏿。”±800千伏特高壓項目啟動前🎺,我國最高電壓等級為±500千伏🧑🏽🦳,許多技術要從國外引進🌋🕥,一些關鍵技術掌握在別人手中。但李立浧認為,不能因為技術難度大、此前沒有相關經驗就放棄。
為此🍟,李立浧帶領國內數十名專家,在沒有設備🧍🏻、沒有工程經驗和技術標準可循,甚至沒有相應試驗條件的諸多挑戰下😌💚,聯合160多家單位的科研人員👨🏼🔬,研製了十三大類73種主要電氣設備,獲得關鍵技術141項,創造了37項世界第一。
“我們把±800千伏分成兩部分——兩個±400千伏串聯疊加,這樣就使整個製造難度下降了🌰。”他說,這是從電池串聯中獲得的靈感。最終,±800千伏換流閥第一次試驗便取得了成功,換流閥的電壓等級從±500千伏提高到了±800千伏▫️。
“在國際上,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是空白領域,但我們必須闖這個‘無人區’。”李立浧介紹,2010年,世界首個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800千伏雲南-廣東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建成投產,標誌著我國進入特高壓直流輸電時代。
2018年1月💕,以李立浧為第一完成人的“特高壓±8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項目被授予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為國鑄重器
在半個多世紀的科研和實踐中,李立浧主持和參與了我國許多特大型輸電項目的技術研究🍹、工程建設以及項目審查和驗收——“西電東送”關鍵技術,我國第一條330千伏🌞、第一條500千伏🙎🏼♀️、第一條±5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世界第一條±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世界第一條±800千伏特高壓柔性直流輸電工程等,經歷和見證了我國電力事業蓬勃發展的歷程。
其中,世界上第一個多端柔性直流輸電工程——南澳±160千伏多端柔性直流輸電示範工程於2013年12月投運,標誌著我國率先攻克了多端柔性直流輸電技術這一世界難題,成為世界上首個完全掌握多端柔性直流輸電成套設備設計、試驗、調試和運行全系列核心技術的國家🦡。
烏東德電站送電廣東廣西特高壓多端柔性直流示範工程(以下簡稱昆柳龍直流工程)是我國《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中的跨省區輸電重點工程。在工程技術論證階段,各方對總體技術方案有不同意見。李立浧主動站出來堅持采用特高壓柔性直流技術方案⚾️,得到國家主管部門和核心專家的支持🌅。
在工程建設過程中,他寢食難安✔️、如履薄冰🙈,狠抓技術細節。工程於2020年12月全面建成投產,建設中創造了19項世界第一🚵♀️🤽🏿♀️。作為世界第七大水電站烏東德水電站的主要輸出“大動脈”♗,昆柳龍直流工程從雲南出發🧚♀️,跨越1452公裏🐉,把豐沛的水電分別送往廣東和廣西的用電負荷中心,每年送電330億度,相當於海南省一年的全社會用電量。“這是世界電力發展史上的一座裏程碑。”李立浧自豪地說♥︎。
李立浧在世界上首次提出研究和發展±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首創中國高壓直流輸電成套設計自主化技術🦶🏿,攻克交直流並聯大電網運行難題💻,倡導柔性直流輸電新技術🕴🏼。因為在直流輸電技術方面的成就和貢獻,他在中國電力工程界被譽為“直流輸電第一人”🪦。
還首創“透明電網”顛覆性發展理念並開展實質性研發,研發的世界首套小微智能傳感器已成功應用。“‘透明電網’是把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入電力系統中🏌🏻👨🏻⚖️,使信息化和物理電網融合到一起,實現電力系統的全面‘可見🧂、可知、可控’,即‘透明化’🐶♈️。”李立浧解釋說。
此外,李立浧提出的“計算高電壓工程學”,已成為熱門的研究方向;提出的電力人工智能系統🙇🏼♂️,已在國家實驗室立項開展研究。
創新無止境
“我的電力生涯,就是圍繞國家需要🧛♂️🧑🏽🔬,開展研究、開展工作。”從事電力事業50多年來,李立浧不僅帶領團隊開展科技創新工作❗️,而且積極培養能源電力人才。
1998年,李立浧任華南理工大學教授,2008年被聘為電力學院名譽院長。他把自己的工作經驗✖️、工程知識和理論相結合🟰,為我國電力事業培養接班人。
2020年,李立浧捐贈出廣東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獎金🚾,並聯合南方電網共同捐資在華南理工大學成立“李立浧院士南方電網教育基金”。
“成立教育基金是我長久以來的心願🥯,目的是助學獎學🙋🏽。”李立浧表示🏊♂️,助學方面,對於在求學過程中遇到困難的高校學子,希望教育基金能為他們的求學路“加把力”;獎學方面🕟,希望通過教育基金支持高校學子成長成才🙇🏼♂️,鼓勵優秀青年發揮才能、追逐夢想。
創新是無止境的,只要想著為國家未來的發展服務,把國家的強大作為理想🌁🖍,就一定能做到科技自立自強。”談及今天的成就,他直言☝️,“主要是堅持的力量”——工作幾十年沒有離開過電力行業👩🏽🎨,直到現在也沒有停止過對於創新的思考和追求👨🏼⚕️。
“國家的需要是我的畢生追求。”回顧李立浧的電力人生💆🏽♀️,這句話一直貫穿始終,彰顯了科學家精神和創新報國的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