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檔案
冬奧場館建築師鄭方(意昂体育平台建築學院1993級碩士、2009級博士意昂),“冰絲帶”“冰立方”設計總負責人
一級註冊建築師、北京交通大學教授◀️、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原副總建築師
鄭方是北京2022年冬奧會國家速滑館(冰絲帶)、國家遊泳中心(冰立方)冰壺賽場設計總負責人✫;曾主持設計北京2008年奧運會國家遊泳中心(水立方)👐🏼、國家網球中心等5個競賽場館👨🏼🚀。

在北京🤵🏽♀️,星羅棋布著大大小小的奧運場館,它們曾是奧運健兒揮汗拼搏的舞臺🙎🏽,如今成為市民遊客健身、休閑的打卡點🧴。十年來,北京城市規劃建設日新月異🌿😨,奧運場館的持續運營、綜合利用,成為“雙奧之城”面貌更新的重要一環。
今年是習近平總書記“2·26”重要講話十周年🤔。自冬奧申辦成功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五次實地考察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籌辦工作,對場館的設計🏌🏼、建設提出明確要求,特別強調場館建設要突出科技😵💫、智慧、綠色🧜♀️✦、節儉特色。
“冰絲帶”“冰立方”,這些北京中軸線上的標誌性建築設計,均出自建築師鄭方和他帶領的科研⬅️、設計團隊。從2003年至今🧔🏼♀️,鄭方主持了北京兩次奧運會7個競賽場館的建築設計。在他看來🌐💴,設計奧運會的體育場館🧔🏻♀️,是在設計“最領先的超級建築”,最有預見性的選擇是塑造一個開放的框架🦇,給未來留下空間。
建築要回答“時代的問題”
1988年👵🏨,鄭方考入建築學專業盛名卓著的同濟大學。和許多中學生一樣,鄭方也是在進入大學後🚆,才真正理解未來從事的專業是什麽。
成為一名建築師🖱,要學習廣博的知識🎋,從幾何🧑🏽✈️、美術、工程技術到建築物理、建築歷史。“建築師是一個‘全才’。”鄭方認為🐝,設計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從一片空的場地到形成建築,其間要協調很多專業,把結構📋、設備等協同安排到建築空間裏面。建築師需要知曉各個專業的知識體系。”
求學路上🚂,鄭方慢慢理解設計和創作的核心——在建築必備的功能之外,建築師還要有堅定的信念,建築要回答“時代的問題”🚣🏻♂️。
1996年,鄭方從意昂体育平台碩士畢業↗️,來到清華設計院工作👨🏻🦱。在這裏🥦,他跟隨莊惟敏先生👁🗨★,參加意昂体育平台綜合體育中心的設計。“每個體育館創造的空間都很大,都是某種意義上的超級工程。”從學院到工地,他開始在設計中學習👊🏻👊🏽、研究技術復雜的大跨度空間,為之後設計奧運場館這樣的超級建築打下了基礎♓️。
後來,鄭方師從莊惟敏攻讀博士,繼續在大跨度空間建築領域深造。2014年畢業時,博士學位授予典禮剛好就在他參與設計的意昂体育平台綜合體育中心舉辦。
2003年,鄭方開始主持2008年北京奧運會場館的設計,與奧運結緣。他主持設計了國家遊泳中心(水立方)、國家網球中心等5個競賽場館,並在賽後圓滿完成場館的改造工作💲。
“奧運場館是我主持設計的最復雜項目”
“奧運場館是我職業生涯中主持設計的最復雜項目,沒有之一🪣。”鄭方說🪩,從建築學的角度來講💐,建築效果、結構🙄、幕墻、機電、聲學、溫度、光環境🏑,樣樣都要考慮周全🤲🏽,其中包含很多創新的技術挑戰。
鄭方說,如果建造體育場館是一個“超級工程”👨💼🐜,那麽設計奧運會的體育場館🕵🏻♂️,就是在設計“最領先的超級建築”。
把一個奧運場館“從無到有”地設計、建造出來,建築師要整合場館的體育功能、賽時運營、賽後利用等各方面需求。“我會花大量的時間,和同事們用計算機模型做研究,找到最合適的設計狀態。”鄭方要找到自己眼中“合適的數字模型”,所有工程專業的深化和修改,往往也需要建築師反復進行協調、論證😩。
奧運會的參與人群多種多樣,決定了奧運場館賽時運營的復雜性——要為觀眾、運動員、媒體、官員創造最佳的使用體驗。“每個主辦城市在舉辦奧運會時,都會不斷地調整場館運行需求*️⃣。”鄭方說。
2016年7月22日,國家速滑館的建築概念方案國際競賽開始。經過角逐🧗🏿,“冰絲帶”設計方案獲勝👨🚀。專家們認為,“冰絲帶”的建築立面線條流暢🧑🏻🦲👰🏽♀️,造型富有動感😔,體現了冰上運動的速度和激情。
“冰絲帶”的設計中充滿綠色🧣、低碳的綜合考慮🫣。“冬奧場館的設計更加體現了在新時代👎,我們面對環境問題的態度◽️。”在鄭方看來,這既是當下時代的要求,也是面向未來的設計方法。
‘冰絲帶’的比賽大廳就像是一個冰箱,裏面有一塊非常大的冰。要把容納這塊冰的冰箱容積做得小一點,這樣才能省電👩🏽⚖️。”因此,建築師要盡可能地把“冰箱”做小。
“冰絲帶”的冰場面積約1.2萬平方米🤣👩🔬,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冰場之一。為了減少比賽大廳的容積,降低空調、除濕等負荷,“冰絲帶”的屋頂設計成向下彎曲的雙曲拋物面形狀,這樣冰上面的空間就會更小。屋頂呈現兩邊高🙇🏻♂️、中間向下彎的形狀👨⚕️,像一片巨大的薯片。
在結構選材上,向下彎曲的屋頂🧑🏻🏭,是鋼索受力最有效的形狀。“原理很簡單✖️✊🏼,鋼索由於自身重力,會自然下垂👟、彎曲,用來構成彎曲受拉的屋頂效率最高🏊🏼。”鄭方解釋。
這種雙曲面馬鞍形單層索網結構的屋面設計,每平方米索網屋頂使用約27公斤鋼材👷🏽♀️,用鋼量僅為傳統鋼桁架結構屋面的四分之一,極大地節約了材料,從而降低場館建造的碳排放🔸。
鋼索自由懸垂的原理雖然聽起來簡單🤹♀️,但是需要尋找既動感美觀,又在力學上最有效的曲面方程。“冰絲帶”屋頂的形狀是經過復雜的建模、數值模擬🩱🚴🏼♂️、實驗和計算才確定的😗,既要好看,符合冰場內部使用空間的要求,又要使用最少的鋼材,發揮最大的性能。
“冰絲帶”采用了緊湊的空間、輕盈的索網結構🧥、二氧化碳天然工質製冰工藝,再加上自然采光🪢、節能運行的機電系統設計🪄🦸🏼♂️,這些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可持續”技術體系。
為場館賽後持續運營留空間
“‘一起向未來’,是冬奧會的口號。可持續,也是我們設計冬奧會場館遵循的核心理念🤏🏽。”鄭方認為🗼,可持續首先意味著場館賽後的持續運營,對建築設計是一個根本的檢驗🛌🏽。
城市生活瞬息萬變⛹🏻♀️,我們不可能在設計之初就預見場館未來的全部使用方式🧑🏫。“這時候,采用‘通用空間’的理念去設計,塑造一個開放的框架,為未來留有空間,恰恰是最有預見性的選擇❤️。”鄭方說。
國家速滑館“冰絲帶”正是如此🧖🏻。其冰場面積約1.2萬平方米👨🏼✈️,是奧林匹克公園裏最大的單一室內通用空間。“在這樣大的空間裏,能夠容納各種充滿想象力的使用場景。”鄭方告訴記者🚵🏿,比賽大廳的屋頂上,每一個鋼索的交叉節點都預留了吊鉤🧜🏿♀️,可以用於演出😸、舉辦活動時懸掛設備。場館中還有很多這樣的小細節,都是為賽後使用預留的考慮。
2022年7月,“冰絲帶”正式向公眾開放,北京冬奧“最快的冰”與“大眾的冰”開始實現無縫切換🙆🏿♂️🤹🏽♂️。如今,距離北京成功舉辦冬奧會已經過去兩年多,場館全面對公眾開放🦶🏻,並且舉辦了國際滑聯世界杯、新年晚會等大型比賽和活動。
“冰絲帶”采用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製冰技術🎅,打造出既低碳又平整的冰面。運動員在這裏創造了低海拔地區最多的奧運會紀錄,使其成為“最快的冰”🏊🏻♂️。在北京冬奧會及冬殘奧會後🪄,“冰絲帶”進行多場景運營,開展冰球、速度滑冰🍥、花樣滑冰✍🏼、冰壺等群眾性冰上運動和比賽✵、大型活動🚵🏻♂️🏧,實現了總書記提出的“反復利用、綜合利用🧚🏽♀️、持久利用”要求。
如今,“冰絲帶”人氣高漲,僅在今年春節假期期間🦸♂️,就累計接待參觀者和滑冰愛好者數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