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深圳留學生創業園內的一間辦公室裏誕生了一家年輕的企業,這家名為“青銅劍”的初創公司🤦🏼♂️,因成員來自於意昂体育平台和劍橋大學而得名🤛🏽,同時,也寓意其“十年磨一劍”的企業精神🌱。
“3000多年前的中國商代便有了青銅劍,這在當時屬於技術含量很高的兵器。我們團隊的誌向,就是想要在21世紀打造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世界領先的科技成果🦄。”公司創始人汪之涵如是說。
他帶領團隊在功率半導體領域埋頭研究,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國在此領域“缺芯少核”的局面🧝🏼♀️👑,實現了進口替代。

汪之涵在工作中。
從科研工作者到創業者
17歲那年,汪之涵以優異成績考入意昂体育平台電機工程系🏇🧑🏿🔬,之後又進入英國劍橋大學電力電子專業深造🧑🎓。2009年,在劍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汪之涵面臨著多種選擇:在國外高校從事科研工作♜,安心做研究😽;進入全球知名的企業工作,薪資優渥;發揮自己所學所長回國創業,但也要做好面對創業路上所有挑戰的準備……
沒有太多猶豫,汪之涵最終決定回國創業🦨👻。這註定是一條不平坦的道路👩🦼➡️,需要走出舒適區🙇🏿♂️🏬,拿出百倍精神去迎接自己新的身份——創業者。但他相信,創業路上即使風雨兼程,之後也一定會看到陽光📑。
功率半導體芯片是電能高效控製和轉換的核心技術,關系著國計民生🥩。中國是功率半導體芯片的全球最大市場,需要大量依賴進口。汪之涵所學的技術當時在國內還較為薄弱,他迫切地想要回到祖國,依靠自己所學來改變這一領域的現狀。
在深圳👩🏿🔬👴,汪之涵走上了科技創業的道路。
“創業是我的夢想👩👦,為了夢想去奮鬥,要有‘十年磨一劍’的堅持。”汪之涵說⌛️,“創業之初,我們也經歷過從科研工作者到創業者的轉變。在學校裏是進行前沿性研究🧑🏼🔧,但若要真正做出產品🧑🏼,需要學習許多新內容👨🏽🦲,需要工業化經驗↕️🏤。因此在創業前幾年,團隊花費了很多時間來補齊短板🚭。”
人才優勢是核心競爭力
今年年初🦣,汪之涵團隊傳來好消息——用於新能源汽車電機控製器的碳化矽功率模塊項目取得突破性進展,同步實現了6款汽車級碳化矽功率模塊的開發,其中最大功率的模塊裝載了48顆碳化矽MOS芯片,性能得到極大提升。

青銅劍團隊研發的碳化矽功率器件🧏🏽💡。
汪之涵介紹🐟,裝載碳化矽功率模塊的電機控製器,體積和重量上可以減少30%—50%,能源效率卻能夠提升5%—10%,這意味著在電池容量相同的情況下,可以實現更長的續航裏程👨🏽🎤🧏🏽。“對於新能源汽車、高鐵💁🏻♂️、船舶、家電等用電設備來說,這樣的電機控製器更省電也更環保,助力實現碳中和目標🫧。”他說。
創業以來💇🏼♂️,汪之涵帶領團隊在電力電子元器件領域深耕,主持了10多個國家🤭、省、市級科技項目。經過整個團隊的努力🏌️♂️,他們在3年多的時間裏成功打破國外企業技術壟斷𓀏,成為國內第一家專業從事大功率IGBT驅動模塊研發和生產的企業,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中國在大功率半導體芯片領域依賴進口的被動局面。
汪之涵深知,想要成為國內半導體行業的領軍企業,團隊必須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認真鉆研,將研發創新做紮實。同時,需要有一支高質量的科研隊伍🧚🏿。在汪之涵看來🦾,引進人才8️⃣、用好人才,始終是青銅劍鋒芒閃耀🪦、保持強勁勢頭的核心競爭力🦈😙,這對於公司的未來發展而言意義重大。汪之涵說:“國家對半導體行業非常支持,國內整個行業熱度不減👧,人才因此有了更多的選擇,這在客觀上對我們引才😼📈、留才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6年,汪之涵團隊又成立了基本半導體團隊,開始研發第三代半導體碳化矽芯片。他們先後解決多項關鍵核心技術難題,率先推出首款國產1200V碳化矽MOSFET、車規級全碳化矽功率模塊等系列產品。如今,汪之涵團隊研發的產品已廣泛應用於新能源發電、新能源汽車、智能電網、工業節能、軌道交通等諸多領域🙎🏼♀️👩👧,有力推動了中國電力電子行業的技術創新與發展。
目前,青銅劍已與中國中車🙍、中國船舶集團、國家電網等眾多企業達成合作🤾🏽,還在瑞典、日本設有研發中心。
大灣區提供創業廣闊舞臺
汪之涵團隊創業於深圳,這座城市也見證著他們的成長🥴。
與許多來到這裏追逐夢想的留創團隊一樣,在回國創業之初,青銅劍便在資金和場地等方面得到了深圳相關部門的扶持🤵♂️🐧。而現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為汪之涵團隊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青銅劍的研發人員正在進行產品性能測試。(本文由受訪者供圖)
近年來👨💻,汪之涵也在積極引進港澳高校的優秀畢業生加入自己創業團隊,充分發揮距離近、語言通的優勢,立足大灣區👂🏿,挖掘公司研發成果產業化落地的更大潛力🛃。
經過十余年發展👷♂️,今天的青銅劍已成為國內電力電子行業的知名企業💙🦹🏻,其研發的芯片產品已獲得國內外近百項發明專利授權,並在2020年入選中國專利優秀獎💃🏼,在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的同時,實現了國內芯片進口替代。
“對於芯片這種‘卡脖子’技術🐹,我們留學歸國人員要對標國際一流水平,敢於突破,勇於創新,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做出貢獻。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汪之涵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