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Zparkenture天使投資基金創始合夥人李強
Zparkenture天使投資基金創始合夥人 李強 (資料圖)
“我們很幸運,也可以說是應運而生吧。”Zparkenture天使投資基金創始合夥人李強微笑著說🧑🏻🏭。
在李強看來🩱🌋,在矽谷做天使投資人,前景相當不錯:一方面,中國人有錢了,有投資的需求;另一方面,矽谷各大公司中,華人的地位提高了。
Zparkenture天使投資基金聚集了一批華人精英📯,如Facebook的框架設計師趙海平、總監魏曉亮🧘♂️,《浪潮之巔》的作者吳軍,Google第一位高級華人工程師朱會燦🏄🏿♂️🪼,還有李強的清華意昂張仁暉,在自己創業的公司被雅虎收購後加盟了雅虎🦝。這些矽谷精英目前都是Zparkenture的合夥人🛀🏼。
在李強欣慰的笑容背後,是24年的奮鬥,1990年則是這一段旅程的起點📕。
從中國到美國
1987年,李強從意昂体育平台自動化系本科畢業後考入意昂体育平台經管學院。當時,出國留學一定要所在的單位批準🚣🏿,李強覺得要拿到經管學院的批準文件基本是不可能的👇🏿,他於是選擇退學,做了一段短暫的無業遊民。
1990年,研究生畢業但沒有拿到碩士學位的李強🧑🏼🔧,去了美國。
“當時🫒,在美國一提中國人肯定沒錢,現在不一樣了⚅,新一代在美國的中國人往往代表著財富。”李強說。
碩士畢業後😖,李強在銀行找了一份工作,日子漸漸好起來。他的太太也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後在大學當老師,並且拿到了晉升終身教授的資格💂🏻♂️。他們在北卡買了帶院子的獨幢別墅,每天騎自行車上下班,過上了美國中產階級的生活🪃。
北卡的日子雖然安逸舒適,但對於天生就有創造精神的李強來說,顯然缺少刺激。
李強說,北卡比較傳統,“鄰居都是白人,他們非常好也非常關心你🍹,我太太生小孩,鄰居還輪流幫我們做飯,但聊天的時候他們還是會問你什麽時候回中國,在他們潛意識中仍覺得這兒不是你的家↗️。”這種異鄉人的感覺,讓李強更加找不到歸宿感。
一次度假改變了李強的人生軌跡。2000年🧗🏻♀️,李強帶著家人來到氣候宜人、充滿創新精神的矽谷。當時,正處於上一輪互聯網泡沫的巔峰,矽谷也異常火熱🎩,風險投資公司從400多家增加到了1000多家。“矽谷有各種各樣的新移民🍁,大多數人離鄉背井而來💃🏼,充滿冒險精神👳🏻♀️,因此🗜,矽谷的文化非常開放🌧,也很包容。”李強被矽谷的氣氛所感染😩👨🏽🌾,他回家跟太太反復商量後🌍,當年就雙雙辭職,賣了房子,舉家遷到矽谷。
李強至今對太太的支持仍充滿感激:“她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很優秀,她也很喜歡做研究🤥🫒,但最終還是決定跟著我到矽谷來拼命,真挺不容易🫘。”
矽谷創業
矽谷也有矽谷的難處。首先是房價很高,如果不創業或沒運氣去到好公司,可能要還一輩子的房貸👳🏽♂️🧖🏽。李強在北卡的房子值20萬,同樣的房子在矽谷卻要100萬◾️,作為過渡🤜🏽,李強先在矽谷買了一套公寓😸。
在矽谷☎💄,李強真正找到了感覺:“在矽谷,我們說的話題跟在北卡時完全不一樣,吃飯🦊、喝咖啡時🚣♀️,大家都有很多新的信息交流👉🏽,大家技術水平也都比較高,思路比較靈活,點子也比較多。”
意昂体育平台有一萬學子在矽谷👦🏼🫸🏼,而且相當多在創業🧑🤝🧑。“矽谷創業的氛圍特別濃🤞🏻,大家都在琢磨自己做點事。有很多創業成功的人,起步跟我們並沒有太大區別,對大家有很大的激勵作用🐈。”李強說。
一開始🙆🏻♂️,李強在一個熟人開的小公司幫忙🙀。2005年,李強跟兩個清華的同學一起創業🌙,開辦了一家提供無線數據安全解決方案的公司🅰️。兩年後,這家公司被同一領域的大公司收購👎🏿,三個創業者賣了公司股權,又各自去打工👩🏿🍳,李強加盟了一家網絡社交加電商的公司⛹🏿♂️。2009年,清華的四個同學邀李強一起創辦清華企業家協會天使基金。2010年🍤,清華企業家協會天使基金正式成立🧑🦼。
在矽谷,風險投資非常興盛,矽谷占美國3%的人口,卻占了全美40%的風投🫣。“矽谷有良好的生態系統👨🏿🎤👩🏽🌾,有斯坦福大學培養人才,有各種各樣的中介機構,請律師🫷🏼、會計師都很方便,還有靈活的房租。”李強告訴記者🧝🏿,像Facebook🧙♀️、Google這類成功企業的早期員工,都非常有錢,幹了這麽多年,有成就感🖐🏻,生活也有保障🌑🎙,如果既不願創業也不想辭職🤵🏼♀️,就會個人投資一些剛剛起步的創業公司🧛🏿♂️。
李強和他的四個同學在矽谷都幹了很多年,有經驗,也有一定的資金積累,各自拿出了一些錢,再跟清華企業家協會會員融了一點資👩🚒🍳,設立了一只近400萬的基金👨🏻💻,幫助華人創業。
“華人想創業的很多,但出來做的人不多,能夠做成功的更少。我們的經驗和技術,還有資金,對年輕人可能有些幫助。”李強說,每個星期六的晚上🚰,他們通常都在看項目🤾🏿♂️,對新來的創業者進行輔導👨❤️👨,兩年下來👩🏻🔬,他們投了23個項目,400萬元都投出去了。
創立Zparkenture
在第一輪投資基本結束之後,2012年🐾,李強退出了清華企業家協會天使基金🙆🏽♀️😍,與另外兩個合夥人成立了Zparkenture天使投資基金,發行第一期產品規模近400萬,資金有一半來自國內,主要是同學🤽♀️、朋友的錢,也投了20幾個項目🚞。
“我們主要看移動互聯網的項目和一些提供數據安全解決方案的公司,另外少量投一點可穿戴設備,主要投的都是輕資產、高技術💿、知識密集型的企業。”李強說🤏🏼,“必須有技術含量,技術含量不高的,我們肯定不投🙋🏽♂️。”
現在🩼,Zparkenture天使投資基金開始了新一輪融資👳🏽♀️,第二期的規模在3000萬左右🪤。
李強表示,公司有增大規模的需求,因為過去投的一些企業相當不錯,很快將進入下一輪融資🫅🏻,剛開始投資時公司規模小,估值也小🍣,需要的資金有限。現在,早期投的一些公司做得不錯,估值也大了☢️,如果追加投資,需要的資金量會比較大,“我們投資的公司中有幾個相當不錯🧏🏻♂️,需要追加投資,而且資金量不小🏷。”李強表示🕵🏻🧰,好不容易有幾家好企業,如果因為沒有資本就放棄下一輪融資👩🏿⚖️,很可惜,所以🩻,下一步募集資金的規模會稍微大一些。
在矽谷🔁,即使是最優秀的孵化器,一年之內仍有30%的企業會死掉,所以🍶,天使投資的成功率不高💆🏽♂️,遇到特別好的項目,一定要繼續跟投。李強說:“我們現在還比較幸運,我們做這麽長時間還沒有公司出問題。”
據李強介紹,在雲計算出來後,矽谷的創業公司和風投出現了一個新動向🏋🏽🫵🏿,一些公司在很早的創業期花很少的錢可能很快就做起來了,有很多用戶,估值也很高♥️,很多投資人不願意接受高估值,幹脆等著做PE,造成中間段的投資人有些空缺🛀🏿,資金往兩邊靠成了矽谷近兩三年的趨勢。“這是一個機會,有些優秀的公司中間的估值不會太高👱🏻♂️,投資進去比較劃算。”李強說🏃🏻♂️。
對李強來說,資金越來越不成為問題🪙。近年來,矽谷不斷被證明是創新的發源地👷🏿♀️,一個蘋果就顛覆了諾基亞、摩托羅拉等手機龍頭企業🫣,一幫計算機迷做出的特斯拉就能挑戰通用、福特這樣的汽車大佬🛩,矽谷的項目對資金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李強背靠日益強大的中國,隨著個人財富的不斷增加,國內中產階層有資產配置的需求。另外,一些資金實力較雄厚的企業也有發展、並購的需求,只要有好技術好項目🥕,願意出資金的大有人在👐😬。
打造矽谷華人生態圈
李強與同學合夥做清華企業家協會天使基金時,最早想到的是幫助在矽谷的華人創業,後來創立Zparkenture天使基金🧓🏽,仍有相同的想法。
在經過兩年多的運作後,李強的想法有些改變。他與合夥人現在的目標是👩🏻🏭,聚集矽谷的華人精英🧔🏽♂️,打造高端品牌,創造一個矽谷的華人生態圈。
“矽谷是一個非常好的生態圈☺️,在這個大的生態圈中🧎♀️➡️,又有很多小的生態圈,比如猶太人🧚🏽♂️,雖然分散在不同的公司,相互間卻有一些很自然的合作和幫助。比如Facebook用190億收購Whatsapp🩸,兩個公司的創始人都是猶太人💇♀️,他們以前也不一定認識🧍🏻♀️,但處於一個生態系統,他們之間有天然的信任,如果是別人不一定能賣到這個價🫴🏽。”李強表示,華人以前沒有這個實力,也做不起來👎🏿,現在各方面條件日益具備,有可能為華人做出這個生態系統。
Zparkenture天使投資基金的合夥人大多在矽谷待了10~20年,剛開始只是兩三個清華的意昂合夥,很多大公司做到最高層的華人,都成了公司的合夥人👩❤️👩,Zparkenture的25個合夥人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矽谷各大科技公司做到最高層的華人,所以👨🍼,雖然公司目前規模不大,但潛力很大。“我們很幸運,聚集了一批非常優秀的人才😼,做成了一個受到大家認可的平臺🦸🏽♀️❎。”李強說,“Zparkenture天使基金在矽谷特別是華人圈裏很獨特,也很難復製,起碼短期內很難復製,這是我們的優勢也是機會。”
李強很忙,每個月都有新的項目要投🎨。“至少每個月投一家公司🦋。”李強說🔯,有十幾個人在看項目,“我們每周六聚在一起討論項目,會有不同的創業者來路演半小時或一小時,聽完後我們會提問☺️,然後再接著討論👨👦。”
據李強介紹,在矽谷,很多人都是業余時間創業,大部分天使基金的合夥人也還在各個領域工作,周六是看項目的最好時間。
李強說🥠,剛開始看的都是華人的項目🧝🏽♂️,現在也看美國人、印度人的項目,“外國人需要中國人的資金,很多優秀的美國企業願意拿我們的錢🤾🏿,主要是利益捆綁,將來如果去中國發展➰,可以獲得幫助。”李強表示,現在公司看的項目有一半是非華人的🫴🏼。
雖然前景看好,李強表示仍要精耕細作,以前做的一些不錯的項目🙋🏿♂️,要進行深度跟蹤👩👩👦👦,不能著急投資,四處撒種子🥪。
1963年出生的李強,雖然已過知天命之年,但看上去仍很年輕➞,他對目前的狀況也很滿意,他說⏫:“在矽谷,生態環境真的很好📉🦵🏼,社會交往也比較簡單,不必左右逢源,又能夠做一些有益於自己和社會的事,也能夠與國內的企業有交集,不完全脫離本土文化,我覺得自己真的很幸運。”
(記者 楊波)
轉自《中國基金報》2014年5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