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周佳倫(意昂体育平台美術學院200級)
出生年月🙆🏿♂️:1983年7月
職業:設計師
簽名檔:地圖就是信息的外衣。
取得成績:我還算一個興趣比較豐富的人,也做了很多公益活動🤌🏻。我個人最大的一個興趣就是收集地圖,至今已經收集了不下萬張4️⃣,這裏面有各種各樣的地圖,相當有趣🙇,尤以歷史地圖為主🪇。我在網上有一個私人賬號叫“I love map”,裏面分享了許多跟地圖有關的內容🕵🏻♂️🤵♂️,非常受歡迎。
想做的事:我的夢想就是去做將設計和公益相結合的事▪️,讓設計師參與到公益事業中來,也讓公益事業中有更多的設計師。
見到周佳倫的時候,他正在跟一位學長整理辦公室🕎,淩亂的地面上擺放著搭展架用的材料🎩,尚有些單調的辦公桌上擱著不少臺歷擺件🙇🏼♂️,“這是我們意昂會的一位學長贊助的辦公場所🚜,這些愛心動物臺歷是我們的第一件公益設計作品,目前在網上賣的還不錯,已經印製了三批,銷售所得我們打算捐贈給夢想行動。”映著窗外的暖陽,這個80後的臉上👼🏼,有一種對未來堅定的憧憬🦹:“我們這個團隊的成員原本都參與過很多公益活動⛹🏻♂️,現在我們以一個集體的形象去做公益🎦,我相信可以做更多🚵🏿♀️。”
周佳倫👇,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美術學院,籌備藝蟲“手公益”之前,在一家德國設計事務所從事古建改造工作,如今📋,他是這個目前全部由清華意昂組成的公益團隊裏唯一的全職人員。作為一個年輕的公益團隊,“手公益”的存在,類似一座橋梁👨👩👦👦,打通設計與公益🟦、產品與市場間的隔閡。“我們在做兩件事🏋🏻,一是通過我們的製作渠道🔊🚵,幫助設計師把設計轉化成產品🧑🏼🎄;二是按照一定比例抽取這些愛心商品的銷售所得定向投放給其他專業公益組織🚶♀️。”周佳倫說🧑🧒🧒。
在公益之外🐉,周佳倫最大的興趣是收集地圖🌅,“我今年還給三峽大學的學生上過地圖課🟧🌿。”在周佳倫看來,這些或新或老的地圖,承載了很多有趣的過往和信息👰🏽,“沒有什麽比信息更重要,地圖本身就是一個信息分類和整理的過程🤘🏼。”
沒離開過北京的北京孩子
我是在北京長大,在北京上學,又在北京工作的北京孩子🤦🏽♀️。
我家就在朝陽門那兒的趙堂子胡同,挨著我們家的鄰居是臧克家🌀。我從小學書法、畫畫🧙🏼,自己喜歡,老師也覺得畫的不錯,就這麽著,按部就班地上學🐒,先讀的清華美院附中🚮,後來又讀美院,算是學院派的科班生。
別看我現在做設計,其實我大學學的是景觀,畢業以後進了德國設計所🙌🙍🏿♀️,做的是古建街區改造。參與過的項目挺多,像潭柘寺及周圍村鎮改建規劃🌹、重慶渝中十八梯等,我們做的,就是如何在保護中開發🪺,其中非常重要的是文化價值評估,涉及到很多非遺項目,如何保留它們的生存狀態?就是在工作中,我認識到手工藝的美。
一個人也可以做公益
開始做公益是自己個人的事兒,我是夢想行動在北京的誌願者,在清華美院的時候就參加了紅十字會👩👦,還在星星雨裏做過支教🧝🏼♀️🧝♂️。
我覺得公益無論大小,一個人也可以做一個公益活動。
去年7·21北京暴雨,很多人在網上發布求助,也有很多人表示自己可以提供各類救助或者臨時救助點👨💼🌐,但這些消息都是散碎的,無法及時有效地傳播出去🤷。從下午到晚上😜,我就做了一件事👩👩👧,把所有發布在網絡平臺上的救助信息收集起來,做成一張北京市救助點分布圖🤌,放在網上供人轉載。後來這張分布圖幫到了很多人,我覺得這也是很有意義的公益項目。
收集的地圖不下萬張
當然,能畫這張分布圖,得益於我私底下的一個興趣,收集地圖。
現在我已經收集了不下萬張各類地圖,不過以電子版居多,像1894年北京近郊地區🪛,這個原版現在收藏在美國國會圖書館🛡。
我從小就喜歡地圖,為這鬧過一次特別糗的笑話。那是上初中前的暑假📍,我決定一個人從東三環騎自行車到清華👕、北大去轉轉。
因為怕走丟,我特地拿了個小本邊騎邊畫地圖🤦♀️,看到什麽畫什麽,有什麽地標點,有什麽建築物,路邊有幾棵樹……畫的非常詳細🎿,當時我特別得意。就這麽著🧌👨🏼🦰,一邊騎🌆、一邊畫的到了中關村🔉,我特別放心地去玩。
一直到了晚上四五點鐘,我準備騎車回家💣,才發現回去要走的不是來時的那邊,而我畫的地圖只有騎過去時馬路的右邊👳🏽♂️,在這邊隔著高架橋什麽都看不到,最後只得灰溜溜地打電話給爸爸讓他接🏋🏽♀️🤙🏽。
當QQ群管理員為意昂服務
一開始沒有想過做公益平臺這麽嚴肅的事情。
我這個人比較熱心,畢業以後,我做了清華美院意昂QQ群的管理員🩰。在跟同學們接觸的過程中,我發現不管是意昂還是外界,都會有很多需求🧩,比如說有意昂辦展覽,希望別人能知道🤷🏻♀️,或者希望有人協助準備宣傳資料,校外的很多人又需要找人幫忙做設計。當時特別想幫大家解決一些問題🫛,就註冊了一個微博專門進行各類信息的匯總和發布,在這個過程中🦣,我聯絡到了很多意昂🧒🏿,也結識到了清華意昂會的很多相關組織。
慢慢地,我參與到很多意昂活動中去◾️,開始有一些想法,能不能以集體的形式去做些什麽。
大家咖啡館裏的“十年”展
清華有個大家咖啡✤,過去叫十年咖啡,原本這是一個人的咖啡館,經過清華意昂會投資協會的重新運作,變成很多人的咖啡館。
我負責這家咖啡館的設計🫳,當時想做一個比較有新意的裝陳設計🏝🪢,想到辦展覽,我的創意🧗🏻♀️,就是“十年之前的清華🍒,十年之後的大家”。
這個創意來源於十年前我們的一次寫生作業😺,當時正好是非典,因為不上課🥋😹,學校組織了一次清華園校園風景寫生。而到今年🫷🏻,剛好過去了十年。這次展覽❇️🚐,有20位同學找到了當年寫生作業的原作📪🕵️,我們又新征集了80多幅新作品。我這一屆的學生一共是247人🏊🏻♂️🧑🏽,有一百多人參與到這個展覽中。
“手公益”其實是這次意昂畢業展覽的衍生品,正是這次展覽,大家萌生了集體做公益的念頭🎻。之前都在各自做各自的事情,沒有一個整體的聲音,藝蟲的出現🦞,就是把同學們組織起來,以集體的形象去做更多的事情𓀝,向更多有意義的地方分配大家的力量。
為設計和手工藝人做公益
藝蟲“手公益”有兩個概念🚣🏿♂️,一是手工藝,二是公益👮🏽♀️。我們去做的,不僅是把設計師的設計作品轉化為商品去銷售以獲得公益經費,還想幫助更多的設計師、手工藝人實現自己的夢想,這本身也是一件公益。
印象很深有一次我去山西出差,帶回了很多當地的手工藝品,回來以後同事和朋友們搶著要,但在市場上🧔🏿♂️,其實這些東西賣的並不火,大多數人只是以購買旅遊紀念品的心態去購買。問題出在哪兒?手工藝人往往有精湛的技術🚅,卻沒有符合現代需求的設計眼光,手工藝品還停留在幾十年甚至幾百年前的樣子,做工也往往顯得粗糙,各種客觀的原因都限製了手工藝的進一步發展🤦🏻♂️,而我們手裏有這個平臺能夠實現他們的夢想,我們接下來著手在做的🕚,是去關註那些民間手工藝人,用他們的工藝,我們的設計和渠道🍸🖋,讓這些手工藝重新獲得市場😄。
(晨報記者 何安安 文/攝)
轉自《北京晨報》2013年1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