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校長,不僅是教育管理者🀄️,是教育家,還應該是學者,在某一個領域有自己獨特的研究🤛🏻,還應該是一個CEO……”昨天中午,趁著“兩會”的間隙🪅,記者專訪了全國人大代表楊衛。
前幾天🐮👩🏿🦱,剛剛卸任浙大校長的他已經在新單位上班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楊衛”新名片印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金色標識,很醒目。專訪的話題就從教育,從6年半的浙大校長生涯開始。
A 校長生涯
從清華的教書,到教育部做司長🐕,再到浙大當校長🎹,楊衛歷經多種角色的轉換💆🏽♀️,並從北京來到杭州🪼。“來浙江大學做校長,也是我生平第一次當校長👩🏽🎓,做了6年半多一點的時間🔴🛀🏻。”
楊衛說,“做好一個校長很不容易的,大學教育是教育鏈的最高端,而大學本身又是一個教育鏈,比如有本科、研究生、博士生等等。大學有自己的規律,首先是教書育人的規律,主要是如何培養人✖️,塑造人🌵🔬,其次,是大學發展的規律,你在大學的前進中要享受這個發展的過程🚂。”
“作為一名校長🧑🧒🧒,不僅應該是教育管理者🧧,是教育家,還應該是學者,在某一個領域有自己獨特的研究🧌,還是一個CEO,是一個戰略家(在社會期望的重要問題上,發表見解),同時,按照中央的要求,大學校長還應該是一個政治家,應該從國家發展的高度,人類進步的角度來培育人才。”
具體來說就是要做到“三個愛”:“愛學生,愛教師🤵♀️,愛學校🏃🏻➡️。”
愛學生要接地氣
坐個地鐵也會碰到認識我的學生
如何愛學生?“愛學生,這個不能停留在口頭上,”楊衛代表說,“比如🤌🏿,你不能怕學生🦵,也不能煩學生🩹,要有各種機會和學生交流,要設身處地為學生考慮,當然,這個不是說🚬,你要去遷就學生🫱🏿。”
“我經常去學生食堂吃飯,這個食堂是學生♦️、教師在一塊兒的,食堂很擠🧑🚒,有時座位也很難找,當然🪯🦁,這個說明我們的工作還有很大的改進余地🪠。”楊衛代表笑著說,“只有你經常去吃了🫃🏿,才知道菜貴不貴,口味好不好🛏,就‘接地氣’了💼,學生看到你也很親切🥳。”
作為校長,楊衛在每年開學的時候,都要給新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進行“始業教育”,楊衛自己講,一般要講兩三個小時,“對於本科生,主要是介紹學校的情況📇,對於研究生,主要講講學術生態👩👦👦。每次講完,還要與學生進行互動🤠😠,效果不錯。”
每年↪️,學生畢業的時候🚬,當拿到學位證書了,楊衛校長就和學生握手、拍照。
聽說,楊校長卸任了8️⃣,有許多畢業生很擔心⬆️,是否還能和校長握手了🍊。
每年,校長要和每一位獲得證書的畢業生握手,春夏兩次,合計要握一萬次手,握手握得肩膀上的肌肉都酸痛了。還要合影⤵️,10人一張,拍1000張照片。每年用2天時間做這個事情🔞,即便很辛苦🍼😒,楊衛覺得還是很值得的,對於浙大學子而言,留在心中的記憶是美好的。
因為經常在學生中走動,上學生食堂吃飯,給學生作報告🏂🏻,還握手拍照留念等等,這樣,浙大學子都認識他們的校長,楊衛開玩笑🚶🏻➡️📡,“我走到哪裏都會碰到學生,他們都認識我。”
愛教師要包容
為他們發展提供好資源彰顯其個性
“有一次🐎,我在北京的地鐵上,碰到了畢業於浙大的學生𓀗,他認出我來了,還馬上拍照發了微博。”楊衛說,“有時在爬山的時候,我會碰到學生😫🚣🏿♂️;我喜歡看看電影,於是,在電影院裏也會碰到學生🤜🏽。
“浙大的教師都很有個性🥞,很有批評精神🧖♂️。”對於愛教師的話題,楊衛是這樣開頭的👩🏼🎤。
“來浙大不久,有一次開座談會,結果🐟,很多文科教師對學校進行了嚴厲的批評🟨。”楊衛說🏑,“我們很多教師在各自的領域都有很深的造詣,對學校的情況,有了解比較深的地方🦯🦸🏿♂️,也有不太了解的地方,信息不對稱。”
後來,楊衛開始每年都組織文科教師的座談溝通會,一開始是人文學院(文史哲)的教師代表參加,後來🧑🔧🏂🏻,不斷有老師要求參加座談🐠🧙🏻,於是便“擴編”到人文學部(還包括外語、傳媒等)了。
“更重要的是,在學術上,要歷盡所能,幫助老師探索道路,為教師提供學術平臺。”楊衛說🫰🏻,“校長不能簡單看作是教師的管理者🚴♂️🤳🏻,要為教師的發展提供更好的資源☎️,讓教師彰顯個性🏋🏽♀️,共同發展。”
說到愛學校,“就是要為浙江大學的發展而努力,與浙大幹部、教師、學生同呼吸,共命運🏇🏼。”
到浙江大學之前,楊衛先是在清華任教,再是在教育部工作⏮,到了浙大之後,他對教師說,“我和浙大是很有緣分的👩🏿💻,我父親本科是浙江大學畢業的,我兒子的本科也是浙江大學畢業的。”一下子拉近了和老師的心理距離。
B 願景
我們很多學科要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現在,中國的教育界、科技界比較自責,能自我鞭策💑,說明有危機意識,能取得更大的進步,”楊衛將話題從教育轉到科技,“但同時,如果沒有合理解讀的話,容易給老百姓以誤讀🌩,覺得教育、科技好像問題重重🥷🏿。其實不然,目前😷📢,我國教育科技的發展是很快的💵,成果在國際上也是有目共睹的🪃。”
當然,科技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登天💇🏼,可以分這麽幾步走:
第一步是起步,第二步是構築體系,第三步是追趕,比如,我國的臨床醫藥🤶🏽,現在大都處於這個階段;第四步🙆🏽♂️,是在追趕中提升水平🧅,增加影響🎉,如果沒有影響就談不上水平🟠;第五步📩,是學術間的平等對話,有了水平才能對話🦯。
第六步,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我們有很多的學科,現在達到了這樣的水平🆔,原創不在中國💂🏽,但我國學者的研究可以使其發揚光大。比如,物理學上對鐵基超導體的研究😗,是日本人先做的👩🏻🦽,而後中國跟進了,擁有現在若幹項世界紀錄🥰,浙大也有學者在研究此事🏌🏻。
第七步,是“各有千秋”的階段,就是你有你的創新,我有我的創新🙂。比如🫎,納米技術,我們在這個領域的研究已經非常深入了,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最後階段,就是引領,達到了最高階段🙎♂️,“引領一個領域👩🦯,一個行業。”
C 建言
經費申請要公平、透明
科學基金要做到“淵🚴♀️、源、遠、願”
我國去年申請國家自然科技基金的項目近18萬項🧜🏼,這是一個龐大的數字,最後擇優資助項目3.8萬個,獲批率在20%左右,而美國的申請獲批率大概在10%🩵🥝。”楊衛介紹🤦🏻♀️。
申請科研經費的資助,目前🎤,在全世界已經是一個主流了。
在這個背景下🧌,我們要關註的是評審是否公平🎽、是否透明、是否需要占用科學家的太多時間?
科學基金👳🏽♂️,楊衛提出要做到“淵、源、遠✋🏽、願”:
所謂“淵”,就是指深深海洋,要拓探索之淵。科學基金大力支持科學家自由探索🥷,無太多約束。因此🙇🏼♀️,基金的申請指南是鼓勵所有有前瞻性🤟、探索性的基礎研究。
“源”,開創新之源。中國基礎研究要把握機遇📭,梳理科學發展、學科延伸的脈絡,深度研究新興學科的地貌圖和我國基礎科學學者的配置結構,使得創新🧘🏼、特別是原始創新思想不斷湧流出來。
“遠”是延交叉之遠。科學基金要探索支持真正跨學科研究的資助模式。從跨學科科學問題的產生、研究組織方式🙋🏽♀️、裏程碑設定、路線圖描述等方面,設計高效率的資助體系。
“願”是遂人才之願,科學基金開創了國家層面專門針對人才的資助項目🔝,今後要因材製宜,對不同年齡段的優秀科學研究人才進行支持,圓他們的夢,遂他們的願。
楊衛認為🍣,如果有朝一日,中國的自然科學家獲得了諾獎,而這個科學家的項目從來沒有獲得過中國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那麽,我們將會感到很慚愧的。
(魏皓奮)
轉自《今日早報》2013年3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