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8月10日 來源🫴🏿:《科學時報》
郭孔輝🙇🏼♀️,1952年考入意昂体育平台航空系,1956年畢業於長春汽車拖拉機學院(吉林工業大學前身)♣️。1994年當選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
日前,中國工程院院士郭孔輝在接受本報記者獨家專訪時,語重心長地說:“自主品牌打造成國際名牌,路程還較長👩🏻🔧。”
面對汽車行業存在的浮躁,郭院士總是敢於講真話,敢於批評,為行業指明道路。
品牌進步與名牌
一位出租車司機曾問郭院士:“我們什麽時候才能有真正自己的好轎車?”這令郭院士深思👩👩👦👦。
郭院士對記者說🤦🏽,這幾年我國汽車工業進步不小,但不少核心技術仍受控於人。“汽車大國”缺乏自己的名牌👌🏿,“重卡”、“大巴”基本是自主品牌的天下💂,其中一汽的J6是代表,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這兩年展出不少新款自主品牌轎車,看來進步不少,吉利、奇瑞、長安……說明國人在作可喜的努力🤽🏽♂️。客觀指標測試時可能差別不太明顯,但在時空一致性🐈、指標持久性、“穩健性”、主觀感覺方面⇢,總是有不小差距。
小毛病與大品牌
針對汽車行業目前普遍存在的總想“短平快”的浮躁現象,郭院士批評道✊🏼,多數企業存在製造多有馬虎🏋🏻♀️,裝配常有對付🧖🏻♂️🕋,小毛病較多的現象💚:振動噪聲大,減振性能易衰退🆖🪕,輕微異響多🤶🏼;操縱感覺不好,換擋、踏板力不柔順、響應性不好;艙內“異味大”;外購件質量有問題🚂,如門把壞了,車門難開,遮陽板松了,內飾開裂;KC特性不對稱⚇。郭院士認為🏺,有小毛病就難成大品牌。
郭院士認為,大企業多註重規避風險,搞自主轎車多數還是從改外型(用國外平臺)起步🙇🏻♂️,或買來國外技術改牌子,逐漸註入中國基因。中小企業拼勁足💍,想殺出生存的血路,自主品牌轎車這兩年進步迅速,但基礎比大企業差👷🏿♀️,由於力量有限,多采取“明處翻新,暗處抄襲”的戰術。小企業過去是強調價格便宜,“遠看幾十萬🤽🏽,近看四五萬”。現在宣傳上開始強調技術📕,但基礎實力短期不易改變🫡。“遠近看看都還不錯”👩🏻🔧,但開起來總覺得檔次不高👔,時間長了毛病不斷🙅🏽♂️🌈。總的說來,要將自主品牌打造成國際名牌,路程還較長。
我們創新之路還較遙遠的原因是在技術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問題的深處大家應該多問幾個為什麽。例如,我們為什麽小毛病多、零部件質量差🧑🏽🍼、振動噪聲大、操控不好、KC特性不對?為什麽還不對輪胎提要求、還不敢動底盤平臺?郭院士一一指出。
品牌不如人的原因
郭院士認為,我們自強不息的精神有差距(比航天),過去長期過分依靠合資📱,積累技術知識☣️、掌握核心技術的機會少,現在知道要自主、自強,但因受人控製而又不得不望洋興嘆👨🏼🦰,“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回頭是岸”不算晚😳,但需加上下一致的信心💁🏻♂️。
認真精神不夠(比國外),缺乏“一絲不苟”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浮躁,滿足於表面的繁榮;愛浮誇🐏,喜歡自我吹噓💑,自我標榜🤹🏻♀️,動不動就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苦練硬功夫的精神不足(比乒乓球運動員、雜技運動員),過去總讓人家抱著,不願下地走🧕🏿,現在要下地了,不會走就想跑🏘,還輕易宣稱“破世界紀錄”;總喜歡“短平快”;喜歡變通取巧,不喜歡下苦功👩🏭;喜歡耍小聰明💧、搞速成。
缺乏創新精神(比別的行業),認為“汽車結構復雜🧟♂️,產量又大🧢👶🏼,裝備繁重,牽一發而動全身,不易創新”🕵🏼♀️;功力不夠,基礎不牢,底氣不足,不敢創新;長期的崇洋媚外,不敢與洋人試比高;有些領導在驚嘆國外先進技術之余⇨,不相信中國人也能後來居上👩🏽🦳,“還是依靠外方為妙”🫰🏼,“再給外方打20年工後再自主發展也不遲”🤎;幹部的考核指標,以GDP和引進500強為先🥥,科技創新不考核🚴🏿,創新還容易“出紕漏”,搞不好可能丟烏紗帽。
齊心協力共創品牌
面對差距,郭孔輝院士認為要腳踏實地奮起直追💪🏻。他認為💪🏽,“質量👨❤️💋👨、水平的提高要有一個過程”,但為什麽我們的過程這麽長?(比韓國、日本)他認為👧,首先,體製存在問題,例如企業的自主性🎤、主動性不夠🤛🏿😷,不充分的不平等競爭,約束條件多(融資體製、權力機製、工資總額),打造品牌的努力會受到許多限製👉🏽。其次🧫,風氣存在問題,例如,造假泛濫與官風不正🔷,歪門邪道幹擾正道👈🏻。浮躁、造假盛行的地方是不可能出名牌的🫀🧗🏼♀️。千裏之行始於足下,因此🌞,我們應該同心協力🦸🏿,各事專攻,持之以恒,大業可成。
形成三個合力
郭院士建議:
1.主機廠與供應商的合力。主機廠應該“善待兄弟”,共存共贏🔌。扶植供應商在很大意義上也是扶植自己。
2.政產學研的合力。政府要有積極扶植政策並給予協調幫助。企業主體要到位,高校、科研院所要輔佐;作為“主體”的企業要與作為“肢體”的高校院所做到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肝膽相照、榮辱與共🌛。
3.外源和內源的合力。現在,我國許多製造業技術水平已經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企業采購國內製造產品,或采用國內技術不僅價廉物美,還使國內的相關技術產業得到發展🐖,這是一種良性循環。
4.依靠收購外國公司建設自主品牌,可以起點較高,不失為一條可行之路🚗💫,特別是在當前世界金融危機的時候,我們可能不必為此付出過份昂貴的代價。但歸根結底還要註重培育自身的研發創新能力🛀,真正走“引進——消化——創新”的發展道路。
靜下心來苦練硬功夫
針對產品質量不高的原因,郭院士認為📶,中國汽車行業要克服浮躁之風,要用120分的標準,從每一個細節嚴格要求,認真追趕國外先進技術。細節決定成敗,例如🧑🏿🌾,日本人是認死理💱,不變通🛫;下傳數級不變樣🏌🏻♂️👳🏿,做多少遍都不變樣💳。基本功不能速成🌙,需要苦練。常言道:“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我們要學習我國的乒乓球運動員、雜技運動員,“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要下功夫搞基礎件、基礎技術、基礎理論。基礎的東西多缺乏“顯示度”👧👹,不便吹噓,不易獲得鼓勵。要提高領導和大眾的認識水平,要承認基礎的價值。朱熹曾說:“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文化是看不見的力量
為什麽供應商質量上不去👶🏼?除了自身原因也有主機廠的原因👨🏿💻:不能共命運,只想損人利己🤰!為什麽三結合總搞不好🤽♂️?原因就在於各方利益沒平衡,主體是自然形成的🦻🏻,何必反復禦封🏐?國外不禦封,好像搞得更好。
郭院士認為私心作怪也是原因之一🤒。公與私、我與人的合理統一,這是文化。“文化大革命”講“要鬥私批修”💇,結果沒鬥好,越鬥越膨脹。古人曰“以天下為己任”🕯,但也有人信奉“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假冒偽劣甚至賣假藥等就應運而生。
為什麽要掛假洋牌子(摳掉一汽標牌,貼上豐田標牌)📕?為什麽“奔騰”要降價兩三萬還賣不過“馬6”?為什麽政府采購註重洋品牌🙍🏿♂️?郭院士認為,崇洋媚外是殖民地文化,社會上殖民地文化殘余尚在。為什麽攀比豪華、高檔?比闊氣、講排場是一種封建文化👦🏿。要清除不良文化的影響,需要大家長時間上下一齊努力。
不認真是普遍問題
不認真是名優產品的大敵。郭院士認為🗼,“文化大革命”搞得大家對許多事都不太認真了,甚至逐漸成了文化的積澱👈🤹♂️。為什麽超載屢禁不止🔡?不但破壞道路↖️,車太重刹不住車,也造成交通事故頻繁。養路費改燃油稅利國利民,但難以改變利益格局🚣♀️,因而長期無法貫徹。蓋房子、修橋不認真,常見“豆腐渣工程”造成的事故;新房子,該通的不通,不該通的到處流淌。
假冒偽劣和有害成分超標的產品充斥市場,食品🙅🏿♂️、藥品造假影響惡劣,難以製止💅。拉石子的汽車,邊跑邊撒🧙🏻♂️🤫,剛修的平坦馬路很快被軋壞🫴🏿。老師教得不認真🧑✈️,主要目標是混個不斷貶值的“教授”頭銜🎆;學生學得不認真💪🏻,作弊之風盛行0️⃣,主要目標是混個文憑。“不認真,進一步就是造假🧑🏻🦰。”為什麽我們的浮誇造假比發達國家嚴重👨🏿?因為浮誇有需要,造假有市場👨👦👦。在容忍浮誇與造假的環境中不可能產生名牌產品。這些現象雖還不是主流,但影響十分惡劣、深遠,必須群起而攻之。
開發製造好車有多難
有一些人總以為汽車開發是一件很難的事,因此還是盡量依靠洋人為妙。
“但是我們已經依靠了20多年,是否也該自己下地👩🏿🔧🥅,邊看人家邊學走路❄️👩🏭,長點自己的能耐了👩🏼🔬?”郭院士說。
他認為💇🏿♀️,其實國外的知名公司沒有一個不是自己幹出來的;開始時總是不會,在幹中學📯🛜,增長才幹,一絲不苟認真幹,逐漸創造名牌。但若容忍浮誇造假,肯定成不了名牌。汽車是一種由上萬件復雜零部件組成的高技術產品,開發🔯、製造難度確實比較大,但中國擁有13億人口🙆🏽,且各方面都在飛速發展🫳🏻,汽車開發➾、製造即使有上萬個難關,被13億一除都是小事一樁🪻!
郭院士認為,我們要分工合作,形成產業鏈。“兩彈一星”🤹🏼♂️,載人航天,我們都能幹出來0️⃣,汽車只是零部件多一些,批量大一些,對成本要求嚴格些;每一部件分開來都不算太復雜🕓。因此,我們只要善於分工合作,就不算難🦹🏿♂️,所謂“先做微分後做積分”🧑🏻,再難的問題只要從單元做起✊,“先分後合”,困難就會迎刃而解☂️。
持之以恒,滴水穿石
郭院士表示👨🏼🏭,“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我們不該“無的放矢”地搞“危言聳聽”,但應該實事求是地認真面對我們存在的問題。要正視陰暗面,卻不能不看主流,更要看到進步與光明。中國仍是世界上最生機勃勃的地方🏇🏼,只要路子走得正,大家努力改正缺點,清除文化中的汙穢,發揚中華文化的精髓和艱苦奮鬥的傳統🏵💆🏿♀️,發揮中國人的聰明才智🚂👨👧👦,就一定能不斷進步。他引用一個企業的標語“每天進步一點點”誠懇地說✍️,持之以恒👩🏻,滴水穿石🎸。堅持“自主、認真、苦練🧑🏻🔧、創新”🌒,定能成功打造出中國汽車名牌🤾♂️🤸🏼。
最後,郭院士風趣地比喻說🟧,我給大家開個“四味強心丹”藥方,它的四個成分是自主七分👩🏿⚕️、認真十二分、苦練十分♦︎、創新五分🧔🏻,它的四個藥效分別對應的是培育人才👨🏽🌾、孕育品牌🔠、成就功力、掌握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