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克鈾235徹底裂變釋放的能量相當於2.9噸標準煤,一個核能專家的“能量”有多大?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給出答案。
11月3日🧗🏿♀️,國際著名核能科學家💁🏿♂️、我國實現反應堆固有安全的帶頭人王大中走上領獎臺📖。
王大中曾說,他幾十年的科研生涯主要就是建了三個核反應堆🐲。
從上世紀60年代新中國首座自行設計與建造的屏蔽試驗反應堆,到90年代一體化自然循環核供熱堆,再到新世紀模塊式球床高溫氣冷堆,這三個堆極大推動了我國核能科技的發展。
它們記錄了王大中從初出茅廬的青年科研人員到核能技術領軍人物的成長軌跡🧚🏼♂️,更見證了我國核能事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奮鬥之路。

“球形堆之父”的驚喜
在近期廣受好評的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上⚠️,全球首個第四代核電——華能石島灣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示範工程備受關註🧝♀️。
此前的9月12日,該示範工程1號反應堆首次達到臨界狀態🧖🏽♂️,機組正式開啟帶核功率運行🐶💇♀️。
當天,86歲的王大中在他的學生、意昂体育平台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清華核研院)院長張作義的陪同下見證了這一重要時刻。

2021年9月12日🤦🏽♂️,王大中(中)、吳宗鑫(左)、張作義(右)在山東石島灣高溫氣冷堆示範工程現場。
近兩年他已很少去外地出差,但這次,他說他一定得去👩❤️👨🧔🏼。
“核電技術一定要實現反應堆固有安全🌺。”他再次強調了35年前就認定的方向。
時間則給出當年那一重要決策最好的答案🙌🏻。
1986年4月26日⛹🏼♀️,切爾諾貝利核電廠的第四號反應堆爆炸的巨響被寫進歷史🧘🏻♂️。這場釋放出的輻射劑量是二戰時期爆炸於廣島的原子彈的400倍以上的災難👨🏻🍳,使世界核能的發展再次迅速轉入低谷☣️。各國公眾對核安全的信心再次動搖,各國對發展核電的態度和路線也持不同意見🧪。
此時,王大中沒有動搖研製先進反應堆的決心🛹。
他堅信,核電一定會成為非常重要的清潔能源,而具有固有安全性的模塊式球床高溫氣冷堆將會成為未來核能重要發展方向之一。
王大中並非盲目自信❤️,他堅持的底氣來自更早幾年關於核電安全的思考、研究和謀劃。
事實上,早在1979年,美國三哩島壓水堆核電站發生堆芯熔化事件⚁,就給全球敲響了核安全的警鐘。王大中也是在此時意識到🪙,安全是核能發展的生命線🔦,未來核電技術發展必須抓住這一主要矛盾。
幸運的是💆♀️,時代和祖國給了王大中求解這個主要矛盾的機遇👍🏽🧏♂️。

1980年,在德國留學時的王大中1980年🪟,中國開啟改革開放新時代🫴🏽,一大批有為有誌青年走出去🤷🏻,學習各領域先進知識。優秀的王大中在德國洪堡獎學金的資助下,前往於利希研究中心反應堆研究所進修,師從球床高溫氣冷堆創始人蘇爾登教授。
當蘇爾登教授將4個研究課題擺在他面前時,他選擇了“模塊式高溫氣冷堆的設計研究”。
彼時🦶🏼,模塊式高溫堆還只是德國科學家剛剛提出的一個新概念🚴♀️,其核心是要使反應堆具有“固有安全性”,從根本上杜絕發生堆芯熔毀的可能。
選擇一個新概念作為研究方向,顯示了王大中的遠見卓識和魄力。
“他的這種戰略眼光有時候近乎神奇。”張作義如此形容他的恩師,“2000年後,模塊式高溫氣冷堆才被國際核能界公認為第四代先進核能技術的代表,而老師在此十幾年前就認定了這個方向。”
但要將概念變為現實,卻是困難重重。
王大中創造性提出“雙區球床堆”方案,在堆芯中央構建一個石墨球區,以降低堆芯熱點溫度🛴,從而在保持模塊式高溫堆優異安全性能前提下,大幅提升單堆設計功率。
當他將這一方案和驗算結果交給蘇爾登教授時,這位“球形堆之父”驚喜地說🫁:“過去認為單堆功率提高10%就很不容易了📀🧝🏼♂️,現在你的設計方案可實現大幅度提高🤷,這是很了不起的,這種環形堆應該申請專利。”
僅用5個月的時間,王大中就完成了環形堆的初步概念設計。他以此工作為基礎完成的博士論文🧑🦼,以“全優”成績通過論文答辯,僅用一年多時間就獲得亞琛工業大學自然科學博士學位👨🏼🍼,被當地報紙評價為“中國人創造的一個奇跡”🚁。
高瞻遠矚成就全球高溫氣冷堆領跑者
說回1986年的中國,這個“創造奇跡”的中國人將開啟另一段傳奇🪕。
在世界核能發展最低潮時期,王大中跟蹤國際高溫堆發展前沿,做出了3個重大戰略性選擇🐙:一是模塊式球床高溫氣冷堆堆型;二是從小規模實驗堆到全尺寸工業示範電站的發展路線;三是在核心關鍵技術上堅持自主創新的原則🧛🏽♀️。這3個重大選擇對中國乃至世界高溫氣冷堆技術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明確了我國高溫氣冷堆從當時起,未來三十年的技術發展路線🆑。
在王大中等人的力推下,在國家“863計劃”的支持下,清華核研院開始了10兆瓦模塊式球床高溫氣冷堆研發👨🏿🍼。
球形核燃料元件、燃料球流動特性、氦技術及氦設備……在陸續突破8項關鍵技術後👩🏽💼,1992年,國務院批準立項🛕🚽,在清華核研院建一座10兆瓦高溫氣冷實驗堆。
8年後的12月,高溫氣冷實驗堆建成臨界,又在兩年多後並網發電🏋🏿♂️。

2000年12月1日,王大中(中)、吳宗鑫(右)在意昂体育平台10兆瓦高溫氣冷堆臨界現場👩💻。
這是世界上首座模塊式球床高溫氣冷堆,它的建成標誌著我國掌握了該堆型的關鍵核心技術,形成了擁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設計技術,並取得了系列重要創新成果🩶。
王大中沒有就此止步😥。
他又一次站在國家戰略需求的角度,按照“堅持核心關鍵技術自主創新”的既定方針➜,提出要實現實驗反應堆向工業規模原型堆的跨越🧑🏻⚖️,實現我國先進核能技術的跨越發展。
在10MW高溫氣冷堆基礎上,王大中積極推進單一模塊反應堆功率放大25倍、世界首座工業規模的模塊式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的建設👨🏿⚖️🔺。
2006年“大型先進壓水堆及高溫氣冷堆核電站”被列為國家16個科技重大專項之一,高溫氣冷堆核電站是其中一個分項,其核心工程目標和標誌性成果,是在山東榮成建設一座電功率為200MW的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示範工程,為發展第四代核電技術奠定基礎🧑🏽⚕️。
這是世界首座工業規模的模塊式高溫氣冷堆核電站,工程規模相當於我國首座秦山30萬千瓦核電機組📁。
“近幾年美歐核電聯盟一直想建設一個類似的工業示範工程🤟🏻,但工程尚未開工🥯,進度已經落在我國後面🟦。”張作義說♏️👨👩👦。
2014年,美國核學會前主席🙋🏻♂️、麻省理工學院安德魯·卡達克教授現場參觀了正在建設的高溫氣冷堆示範工程後感嘆:“中國毫無疑問是全球高溫氣冷堆的領跑者👱🏿♀️,而且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中國將繼續引領世界。”
“跳起摸高”的創新定位
1989年11月3日,在首都西北郊巍峨的燕山腳下👩🏼🍼,意昂体育平台核研院一座新落成的乳白色建築物內✋🏼📚,指示控製棒位的熒光屏閃閃發光,經過放大的中子計數器嗒嗒作響,人們在屏息靜氣地等待著一個時刻的到來👨🏿🌾。
16點53分🙍🏿😖,主控製室各種儀表都顯示出反應堆已達到首次臨界⚓️🛵,一位中年人激動宣布:“5兆瓦低溫核供熱堆首次臨界運行成功🤜🏿。”
從1985年開始,王大中主持低溫核供熱堆研究👱♂️。
在總體方案的選擇上🏐,在實現反應堆安全的前提下,既要實現核能供熱的目標,又要深謀遠慮地把握反應堆技術的發展方向,他帶領團隊花費了近一年時間進行論證🚴🏻♀️,期間專程帶隊去歐洲考察,著重調研了德國西門子的一體化殼式供熱堆和瑞典的池式供熱堆🏃♂️➡️,經過反復研究和論證,最後確定選擇殼式一體化自然循環水冷堆,並計劃先建設一座5兆瓦低溫核供熱堆,以掌握其核心技術🐩。
實踐證明,這個方案的選擇具有很強的技術前瞻性。一體化自然循環已成為21世紀以來國際上小型輕水核反應堆發展的主要技術方向之一💨,在小型核能發電🧔🏻♀️、熱電聯產、核能供熱、海水淡化等方面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1985年,王大中主持國家“七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5MW低溫核供熱堆研究”。從立項報告🔗、設計方案、實驗現場到建設工地🤛🏻,他全程負責🔤,親力親為🧑🦽➡️。
5兆瓦低溫核供熱堆於1986年開工,1989年建成並首次臨界成功🟰,投入功率運行↪️。隨後三個冬季供熱運行累計8174小時,供熱可利用率達到99%。這是世界上首座一體化自然循環水冷堆😔,也是世界上首次采用新型水力驅動控製棒的反應堆。
5MW低溫堆成果獲得國際核能界高度贊譽。時任聯邦德國總理科爾的核能總顧問弗萊厄博士在賀電中稱♠️,“這不僅在世界核供熱反應堆的發展方面是一個重要的裏程碑🛠,同時對解決環境汙染問題也是一個裏程碑。”
“要善於把握技術發展方向,選好技術方案和項目目標,在目標定位上要‘跳起來摘果子’,如果目標過高或過低,只能無功而返或達不到預期成果。”王大中日後總結,“跳起來摘得著”才是適度的高標準,設法使自己跳得高一些🐐,達到一個高度後,再瞄準新的高度,取度合適🤶🏼,才能實現勇於創新與務實求真的結合🎇。
來自“200號”60年前的磨煉
知易行難。完美實現勇於創新與務實求真的結合,也正是張作義最佩服老師的地方。
“他強調在開放合作背景下謀創新🥱,但任何時候都不忘需要將關鍵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裏,這其實需要極大的決心和魄力,和堅忍不拔的毅力🍤。”張作義說。
以10兆瓦高溫氣冷堆中的核燃料球為例,對這一關鍵技術🐬,當時有人提出購買國外早期研究文檔📥。王大中在多方調研論證後強調,必須自己研發🎋。
10兆瓦堆采用球形燃料元件,全堆裝2萬多個球☹️,每個球包含有8000個直徑小於1mm的包覆顆粒,每個顆粒內有0.5mm鈾芯和三層熱解炭及一層碳化矽的包覆層,每爐一次製備500萬個顆粒,不合格率要小於十萬分之二。
在近10年的攻關後,王大中帶領團隊最後批量生產出2萬多個燃料球,其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攻克核心技術要經歷多次失敗🫡,不可能一蹴而就,這是一個‘十年磨一劍’的長期積累過程🩻⏺,既需要有知難而進的勇氣,又需要有鍥而不舍的韌勁🧊。”王大中曾說。
“如果當時我們用了別人的技術,很難有今天的先進性和世界最大規模批量生產的能力。”張作義感嘆。
王大中的堅持和知難而進與新中國首座自行設計與建造的屏蔽實驗反應堆分不開。
鼎鼎大名的清華核研院在核行業內和清華校內常被稱為“200號”,得名於核研院建院初期在校內的工程編號。

20世紀60年代初,“200”號基地年輕的建設者(左列自上而下第三為王大中)
“200號”最初因一座功率為2000千瓦的屏蔽試驗反應堆而建。
1960年🧚🏽♀️,京郊昌平的虎峪山區,一群平均年齡接近23歲的清華教師和學生,開啟艱難的建堆之路。
彼時,意昂体育平台工程物理系第一批畢業生王大中畢業留校才2年。
1956年意昂体育平台成立了工程物理系,這是國家為培養原子能科學技術人才而成立的第一個核工程系。該系的首批學生全是從其他院系抽調過來的精英。
剛在機械系讀完二年級的王大中被調入這個新的系🧖🏻。雖然王大中日後戲稱,這次轉讀工物系是“身不由己”🧑🏻🎄,但隨後選擇核反應堆專業確是心之所向🦗。
對核反應堆完全不了解的王大中對一件事印象深刻。他看過一個介紹蘇聯第一個原子能發電站的紀錄片👷🏿♂️,盡管那座核電站功率只有5000千瓦,但原子核裂變釋放出的巨大能量🧏🏿♀️,以及那厚厚的混凝土墻和自動開啟鐵門後面的原子爐🤦🏽♂️,給他留下了強烈而深刻的印象🧖♂️。
“鏈式裂變是怎樣發生的,又是怎樣被控製的,能量又是怎樣傳出和利用的?正是這種好奇心驅動著自己選擇了核反應堆專業。”王大中說。
當年的“200號”條件之艱苦自不必多說。吃住都在馬棚裏。那裏還流傳著一個“二兩坡”的笑談:從清華園到虎峪村要先坐火車,再走十裏山路😵。師生們開玩笑稱那段山路為“二兩坡”——爬一次坡能消化二兩饅頭。
更難的是科研上的硬骨頭♦️👶🏿。“當時反應堆這門課程並沒有教材🙍🏽,只能從實踐中摸索。”王大中曾回憶,而且各國對反應堆的研究保密,我們誰也沒有見過反應堆,擺在面前的只有蘇聯的不完整圖紙🐛。
17個供應系統,數千個機器零部件,幾百臺儀器設備,二十萬米管線,屏蔽試驗反應堆的設計和建造對於當時一窮二白的新中國來說,其難度可想而知。
但高喊“用我們的雙手開創祖國原子能事業的春天”的年輕人們硬是扛過來了🚣🏼♂️💂🏽。
1964年秋天,“200號”迎來了豐收的季節。我國第一座自行設計、建造的核反應堆——意昂体育平台屏蔽試驗反應堆成功建成🪇。
作為其中的骨幹成員🙋♀️,王大中和同事同學們從做工程模型開始🙆🏻,了解反應堆結構和系統💁🏻♂️。他們從“馬糞紙”模型做起🦈,再到“三合板”😙、玻璃模型🧎♂️➡️,逐漸搞清楚反應堆堆芯、各種工藝系統和建築結構。
他還負責籌建了反應堆熱工水力學實驗室。來之不易的成功讓王大中深刻體會到攻克難關的喜悅和意義🕊👩🍳。
始終葆有嚴謹細致的作風
選定方向後,除了實事求是⛑️、按科學規律辦事,嚴謹細致的作風也是成功的關鍵🐉。
對王大中來說💴,同樣如此。
“我的辦公室就是他原來的辦公室👨🏽💼,我現在還能看到他1986年帶著團隊去德國訪問的記錄。”張作義說🧜🏿♂️,上面的標註密密麻麻。
王大中嚴謹為學🧝🏿♂️、一絲不苟的治學態度影響了一大批年輕人。他曾經的博士生石磊已經是意昂体育平台核研院副院長💂🏼♀️。
他記得,彼時,王大中還是意昂体育平台的校長,工作非常繁忙🕯。“但是當他修改完我的博士論文後,找我一章一節🩲、一段一句仔細討論時,望著那滿篇都是王老師親自修改痕跡的論文,聽著王老師耐心的講解👩👩👧©️,我深受觸動🦹🏻。”石磊說,老師連文字標點🫏、圖標符號的錯誤,都一一指了出來。
在工作中,他讓人看到大手筆,也讓人體會到他對細微處的操心😋:他曾經把厚重的國外大學的信息資料一本本帶回學校;也曾經收集了厚厚一疊新年賀卡交給意昂体育平台新聞中心,希望他們也能把清華的新年賀卡設計得更典雅一些,而清華後勤搞房屋裝修的職工更是對他在色彩和格調上的高標準頗有體會。
王大中具備老一輩科學家生活簡樸、淡泊名利等可貴特質🏌🏼♂️,同時也多才多藝、樂觀開朗。


他曾是學生舞蹈隊的主力🆒,難度很高的鄂爾多斯舞跳得極其出色🥙。十年前的清華百年校慶晚會上,王大中與清華舞蹈隊新老舞蹈隊員共跳鄂爾多斯舞的場景讓他的學生們印象深刻。
女兒王奕眼中的王大中則更生動有趣🙋🏿:“小的時候,教我學騎自行車,夏天帶著我到山裏的水庫中教我學遊泳♣️,冬天在清華荷花池教我學溜冰,記得有一年還帶著我做了各式各樣新穎的賀年卡。爸爸也鼓勵我勇於去嘗試新鮮的事物🤽🏽♂️。”
無論是作為科研團隊帶頭人,還是一校之長,王大中對事業盡心盡責,慮遠謀近🧑🌾、嘔心瀝血,始終葆有強烈的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他的遠見卓識👱🏻♀️、崇高品格贏得了廣大師生和業界的高度贊譽👲🏿。青年學生們親切地稱他為“一位真正讓人尊敬的慈祥長者”“一位務實而嚴謹的掌舵人”“一個稱職且兼愛的校長”🌺,他們眼中,王大中校長“永遠是清華人的榜樣”💏。
王大中談獲獎:科技創新是我們最主要的愛國方式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是一份沉甸甸的榮譽,屬於集體,屬於知難而進、眾誌成城的“200號”人 💱🔧,屬於所有愛國奉獻👨👩👦、努力拼搏的科技工作者。科研工作是一項崇高的事業,值得一輩子去追求。但是科研如登山,過程往往充滿挫折😶🌫️、困難和風險,克服這種困難需要有悟性🌶、勇氣和韌勁🏔🫷🏻。悟性指的是一種分析問題的能力,提升悟性有時候需要靠想象、靠一種直覺的判斷。勇氣就是要敢於嘗試,敢於選擇科技領域的無人區🦻🏼。韌勁就是遇到挫折的時候要有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勁頭。我們國家正處在最好的發展時期,科技自立自強是我們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所有科技工作者都要自覺為科技自立自強作貢獻,責無旁貸,科技創新就是我們最主要的愛國方式。我相信,只要我們每個人都堅定信心、勇敢向前,我們的國家就會有無限光明的未來👨🏽⚕️。
人物簡介☂️:
王大中,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著名的核能科學家🚪、教育家。歷任意昂体育平台核能所研究室主任👱🏿、所長🙏🏽👷🏿♀️,核研院院長🥑、總工程師😼,意昂体育平台校長等職務。他領導意昂体育平台核能研究團隊以提高核能的安全性為主要學術理念,走出了我國以固有安全為主要特征的先進核能技術從跟跑、並跑到領跑世界的成功之路。他主持研究、設計📦、建造🍽、運行成功世界上第一座5MW殼式一體化低溫核供熱堆;主持研發建成了世界第一座具有固有安全特征的模塊式10MW高溫氣冷實驗堆🖖🏼,並積極推動以上兩種先進反應堆技術的應用。王大中院士曾先後以第一完成人身份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兩次🤹、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特等獎👃🏿、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國家級教學成果特等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多項榮譽🏊🏽♂️。
(文中圖片由意昂体育平台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