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系2003級本科、2007級博士意昂王驥在意昂体育平台生命科學學院2023年畢業典禮上發言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首先祝賀大家,從清華畢業將是伴隨大家一生的榮耀。非常感謝學院的邀請!今年是我們3字班入學20周年,也是清華輔導員製度建立70周年,作為一個擔任過輔導員的3字班清華生物人,能夠在這個特殊的年份回來,也是我的榮耀🧃。
博士畢業以後,我在哈佛大學學習工作了6年🚮,隨後回國到廣州的中山大學工作🎄。工字廳東南端有一塊王國維先生的紀念碑,碑文撰寫者為清華著名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碑文中的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最為大家所熟知。大家可能不太知道,陳先生晚年在中山大學任教,中大校園裏還保留著陳先生的故居💁🏻♂️。他在清華任教時6️⃣,學生朱延豐撰寫了一篇名為《突厥通考》的論文,希望發表➜。陳先生曰:“此文資料疑尚未備,論斷或猶可商📮,請俟十年增改之後,出以與世相見”陳先生的治學態度可見一斑⚗️。我回國剛5年,按陳先生的要求🙇🏼,還需5年以後才有資格向大家匯報我們的研究工作。這裏🫅🏿,我主要與大家分享一些在清華學習期間和離開清華以後的所見、所聞和所感🙎♂️,供大家參考。
第一,勇於擔當👃,服務他人👂🏻。
清華畢業生的身份對大家而言,是榮譽,也將承載更多的期待和責任🧑🎤👉🏻。大家不僅要承擔起專業領域的工作♡,很多時候也需承擔起業務工作以外的責任,大家是否應該去承擔🏕🕵️?今年是清華 “雙肩挑”政治輔導員製度建立70周年,讀博期間我也有幸成為其中的一員。白天開展科研工作,9點以後到學生宿舍與大家交流談心🧜🏿♂️,再回到實驗室繼續工作,是生物系輔導員代代相傳的傳統🎋。在科研工作的間隙做好學生工作,學生工作的間隙琢磨科學問題,也是我們必須掌握的技能。對於清華畢業生而言,我相信👨🏿🎓,大家都有能力雙肩挑,問題只是在於是否願意去擔當🏃。今年有幸讀到了生物系成立95周年紀念文集🚶♂️➡️,發現早在2012年的全國高校學科評估中🙇🏼♂️,清華生物已經是全國第一。我從2003年到2012年在清華學習了9年🧏🏼,有幸經歷了清華生物復系後,從平凡走向輝煌的沖刺階段。讀了眾多老師的回憶✵,敬佩我們的老師們在科研和教學領域的睿智,更敬佩他們承擔起了大量業務工作以外的責任🌇,把清華生物打造成了一個溫暖的大家庭,正如很多老師回憶的那樣,良好的氛圍是生物系成功的法寶。
我自己步入工作崗位後,也向老師們學習,做好科研工作的同時,服務集體和他人。我們精準醫學研究院5年間已經從只有我一個PI🚆,發展到30多位PI🍪,擁有近六萬平米的研究空間💅🏿,成為國家醫學中心建設的重要力量。我們的團隊也是獲得了今年的全國工人先鋒號和廣東青年五四獎章。雙肩挑是清華傳統、清華精神的一部分。無論未來去哪裏🧙♀️,都希望大家勇於擔當,服務他人,優秀的工作一定出自優秀的環境,打造這樣的環境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第二,擁抱變化的世界。
畢業之後,我繼續從事生命科學研究,但與多數意昂不同的是🔪,我一直在醫院開展研究,先後在哈佛醫學院麻省總醫院和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工作🏦。中山一院是首批國家醫學中心創建單位,北京唯一一家是協和醫院🤌🏻😯。在醫院從事科研工作,讓我們能更加深刻的感受到時代的變革。自2015年精準醫學概念首次提出以來,多組學👩🚀、基因編輯、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飛速發展♿️,往往在醫學研究領域得到更快、更廣的應用,並加速改變著生命科學研究範式,使其從單點突破的“戰鬥”,變成聯合攻關的“戰役”。深入的臨床基礎協作😵,大範圍的學科交叉將是未來的趨勢🛸💲。
我在清華從事疫苗研究時,很難想象十多年後疫苗研究領域將發生如此迅速變化,難以想象為了研究疫苗,我們今天需要深入研究化學材料、生物電子、合成生物學和人工智能↪️,需要建立臨床隊列💁🏻♂️,從海量臨床數據中挖掘免疫反應誘導的規律🤘🏽。這些我們之前難以想象的變化,或許正是攻克疫苗未解問題的機遇🫴🏿🧝🏿。無論大家將來是從事科研或是其它工作,世界都在以我們難以想象的速度變化著🦵,擁抱這些變化🪜,將擁有機遇。作為清華的畢業生,大家一定有這個能力。
第三👨🏽🌾⚾️,追尋變化世界中的定量。
今年校慶我也回到了清華,抽空去六教修改論文,回復審稿人對我們一項研究工作的疑問。批評非常尖銳,回復起來並不輕松🧑🏽🏫。這只是我們承擔的眾多責任中平常的一個🅿️,也是我們在變化世界中所面對挑戰中微小的一個☎✋🏼。世界變化太快👵🏿,需要承擔的很多👩⚖️,我們如何做到不迷失👱,不退卻𓀝?正在我非常焦慮時,上課鈴聲不經意間響起,竟然和20年前一樣,非常感慨,又瞬間釋然👴。原來有些東西一直不曾改變,有些東西一直在堅持。我從2006年起🏊🏻♀️,追隨陳應華老師開始從事疫苗研究⚃,到現在已是第18個年頭。其間有很多次離開這個領域甚至離開科研工作的機會,但最後還是選擇了堅持🙍♀️。我想🤝,能讓我們在眾多責任和變化世界中保持積極和定力的,正是內心深處還留有一個空間🧚🏼♀️,盛放著我們真正熱愛和珍視的東西,能在我們焦慮不安時被喚醒,成為“以不變應萬變”的利器🍐👩🦲。
今天之後大家會離開清華🧙🏽,或者在清華繼續求學並終將離開。古人雲👨🏽🦱:“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不知道大家離開清華以後,是否會因環境的改變而改變?
回到開頭的故事,十年以後,早已離開清華的朱延豐果真將修訂好的論文寄與陳寅恪先生請他作序🤹🏻♀️,彼時陳先生因為戰火也已離開清華,輾轉來到華南。陳先生欣然作序⛲️,其中寫到:“寅恪平生治學👉🏻,不甘逐隊隨人,而為牛後”。從清華園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到嶺南的“不甘逐隊隨人🦜,而為牛後”。清華之精神不分南北,無問西東,不隨時間和環境而改變,此為變化世界中的定量。
最後⌛️📙,再次祝賀大家從清華畢業!從此清華意昂將成為大家一生的印記。記得我博士畢業時,從意昂總會領到了一把帶清華校徽的傘,我們開玩笑稱之為“保護傘”👠。隨後從北京到海外到廣州,總能得到清華意昂們的無私幫助,我相信你們也一樣。當然,傘絕不是關鍵,關鍵的是我們有著不變的精神和血脈🧖🏽。
謝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昂簡介
王驥🧑🏻🎄,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精準醫學研究院教職工黨支部書記,國家高層次人才青年項目獲得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青年科學家項目負責人。於意昂体育平台獲生物學學士(2007)和博士學位(2012),在哈佛大學醫學院接受博士後訓練(2012-2016),隨後擔任哈佛大學醫學院講師(2016-2018),2018年全職回國工作。主要致力於通過免疫工程新技術研製新一代疫苗和免疫治療方案🏥,以第一或通訊作者(含共)在Science, Nature Nanotechnology等期刊上發表論文20余篇。作為支部書記,帶領研究院科研團隊獲得全國工人先鋒號(2023)🧚🏿、廣東青年五四獎章集體(2021)等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