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人們的生活,也讓很多企業經歷了一場巨大考驗。如今,國內疫情基本得到了控製,企業在做好防疫工作的同時都在積極復工復產,一個現實問題擺在我們面前:企業如何把在疫情中失去的“補”回來?這裏的“失去的”是從經濟層面講,也就是疫情中失去的利潤和創造利潤的時間。對此,我想從財務角度談談這個問題。
一、從財務角度看企業運營
企業運營因行業不同而不同,拋開具體業務,所有企業的目標都是通過投資獲得回報,過程就是把投入的資金變為企業運營所需要的各種“資產”,如設備、房屋、原料,再轉化為產品或服務,通過出售產品或服務獲得收入,再利用收入生產更多產品或提供更多服務。某種意義上說,所有企業都是在不斷重復上述“把投入資金變成各種資產後通過獲得收入實現利潤”的過程。
這一過程包含了采購、生產、銷售、回款等業務環節,這些業務構成了企業日常運營周期。企業獲得回報的多少則取決於每一次循環中可得收益和一年中循環的次數,我們稱前者為效益,後者為效率。顯然,一次循環可以獲得的效益取決於收入水平與各業務環節的耗費;而一年中可以循環的次數取決於日常運營周期的長短,運營周期越長、可周轉次數越少,效率越低。
二、從財務角度看疫情對企業經營的影響
疫情中,很多企業遇到了生存危機,包括“西貝”這樣有一定規模、業務性質屬於現金流充裕類型的企業,都宣稱現金流撐不過三個月。由於不能按時開工、供應鏈受阻,很多企業的現金流出現斷崖式下跌。雖然政府出臺了大量政策幫助企業渡過難關,還是有些企業為能度過疫情放棄了原來的發展計劃,有的裁撤員工,有的不得不進行借貸。疫情結束後,這些做法很可能會影響企業的原有規劃,或讓企業在後續經營中背上包袱。
疫情的另外一個影響是延期開工和物流受阻帶來的損失。有些行業雖然開業沒有受到太大影響,但因為員工返程困難、或需要隔離,以及為減少聚集實行輪流上班而影響了業務量,導致收入減少,甚至因訂單無法交付面臨違約金損失,等等。這方面的損失一般在疫情結束後就會逐漸好轉。
三、把失去的利潤“補”回來
疫情結束後,如何將失去的利潤補回來呢?打一個通俗的比方,如果丟了一筆錢,當然就是要想辦法把這筆錢再掙回來。所以,辦法有兩個:一是在收入不增加的情況下提升利潤率,也就是提升效益;二就是提升收入水平,從而獲得更多利潤。
對於第一點,可以從兩個角度入手。一是通常所說的“降本”,通過節約各個環節開支增加利潤。一家企業在介紹防疫經驗時說,為了對抗疫情影響,只能“一分錢掰成兩瓣花”,能省的全省,結果這家年銷售收入不到10億元的企業,在防疫期間一個月就節省出3700萬元的日常開支,這個數字讓企業自身也大吃一驚。這也說明,很多企業在節約成本上都有相當大的潛力可挖。
除了“降本”這一常規做法,另一個常被忽略的是,通過業務本身轉型升級實現效益水平的提升。比如曾經碰到一家傳統製造業的中型企業,其市場占有率在十年裏持續增長,但發現利潤並沒有隨之增長。經過分析,企業產品在電子產品中應用廣泛,隨著電子產品發展,其銷量也在迅速增長。但這個行業的技術進步主要體現在不斷讓產品以更小的體積和重量實現更高的性能,雖然以個數計算的產品銷量快速增長,但由於單件產品體積和重量下降,銷售出的產品總重量並沒有太多增加。在該產業中,原材料成本是價格最重要的決定因素,在原材料價格不變的情況下,產品主要按照重量定價。於是,盡管企業市場份額和技術水平都不斷提升,利潤卻幾乎沒有增長。基於此,專家建議他們改變業務模式,從原來單純出售產品,變為利用自身的技術,在客戶進行產品設計的階段就提前介入,提供相關模塊的全套解決方案,大大提升了該企業的效益水平。
四、把失去的時間“補”回來
疫情除了影響企業的收入和現金流,也耽誤了很多時間。把失去的時間補回來,就要靠加快速度,也就是提高效率。
企業運營的效率決定於從投入到回收資金的時長,資金周轉一次所需的時間越長,企業效率就越低。在這方面該如何著手呢?首先是對業務環節進行仔細梳理,讓每個環節都以最有效率的方式運行,避免資源浪費。我曾遇到一家企業,生產過程中有一個環節是將原材料放到爐子中燒結。財務數據顯示,其生產周期遠比正常情況長,大概是正常時間的4倍。經與生產部門交流,發現燒結的生產過程在實施時不能及時進行:由於爐子很大,需要多批次的產品湊在一起才能燒結一次,這樣就造成大量時間消耗在等待上。隨後,企業改變了原來的生產安排方式,把更容易湊成一爐的生產批次安排在一起,減少等待時間。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企業需要在每個細小的環節仔細推敲,挖掘潛力。
提升效率的另一個有效手段是數字化轉型。轉型從事金融行業的製造業巨頭通用電氣公司,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遭受重創。此後,新掌門人傑夫 ·伊梅爾特帶領通用電氣重回製造業,並全力向“數字化製造業”轉型。通用電氣首先在生產設備上安裝傳感器監控工作狀態,通過互聯網收集機器運行數據,之後通過數據分析,發現機器運行中的浪費情況和問題,並進行改善,大大提升了生產運營效率。與此同時,通用電氣還把這套系統推廣到客戶中,使自己從設備製造商轉型為數字化服務商,並進一步提升了效益。通用電氣公司的轉型過程,非常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
作者簡介
肖星,意昂体育平台經濟管理學院會計系主任,教授。1994年獲意昂体育平台機械工程學士學位和企業管理第二學士學位,1997年獲意昂体育平台工業外貿(會計)碩士學位,2004年獲意昂体育平台會計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領域為公司治理、財務管理、財務報表分析和財務會計。在《會計與公共政策學刊》(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中國會計研究雜誌》(China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等國際期刊和《經濟研究》《管理世界》《金融研究》等國內期刊發表二十余篇論文。主持和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和省部級以上研究項目十余項。曾獲得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一等獎,航空科學技術一等獎,2005中國金融年會優秀論文獎,2014國際會計問題亞太會議弗農·齊默爾曼(Vernon Zimmerman)最佳論文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