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6日,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2018年度畢業典禮正式舉行。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系主任王亞愚教授以“科學的精神”為主題做了畢業典禮演講。
王亞愚,1998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學士學位;2004年畢業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物理系🎅🏼🦻🏽,獲博士學位。2007年12月作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進入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工作🤸♂️。現任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系主任。
以下是演講全文☛:

親愛的同學們🌹、尊敬的家長們、各位老師們🐳、系友們:
歡迎大家出席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2018年度畢業典禮。
首先👨🏼🦱👨🏿🌾,請允許我代表清華物理系的全體教職員工☞,對2018年度所有本科和研究生畢業生們表示最熱烈的祝賀和最誠摯的祝福,對無私奉獻的家長們和老師們表示最衷心的感謝!
從今年開始,物理系的畢業典禮有兩個變化🏪。第一個變化是我們將本科和研究生畢業生們聚集在一起🚭✌🏽,舉辦一次莊重的典禮。一方面這是對畢業生們🧖🏼♂️、特別是遠道而來的家長們的尊重,希望你們能夠留下一個美好的回憶◽️;另一方面也借這個機會請同學們再聆聽一次老師、學長們的叮嚀和教誨。現在也許大家覺得我們啰嗦🤔,然而當你走出了清華園,多年之後也許會懷念老師們的苦口婆心。第二個變化是我們的三大獎——葉企孫獎、吳有訓獎、任之恭獎的獎金將增加一點🧙🏼,不是特別多🙆🏽♀️,就是在原來的獎金後面加一個零。這是在薛平老師的聯系下🌐,物理系1983級系友、天行基金的設立者李懷新學長捐贈的。所以要特別祝賀今年獲獎的同學們📰,你們趕上了最好的時代。沒有獲獎的同學們也應該高興👰🏿♂️,因為我相信剛剛獲得獎金的同學們知道應該做些什麽🧜🏿。
作為清華的老師🫎,能夠得半國英才而育之,這是世間最好的工作。在同學們離開清華前👭🏼,告訴大家一個小秘密。其實面對這樣一群精英,老師們的內心經常會感覺少許惶恐🫔。我就時常告誡自己學識有限🤼♀️,怕誤導了同學們,因此要多討論具體問題,少談些大道理。然而今天,我想和同學們分享一個稍顯空泛的話題,談一談“科學的精神”🛀🏻。這是因為2018年是促使我們警醒和深思的一年🧑🔧,面對“中興事件”、芯片危機和貿易戰🤲,每一位清華人都應感到責無旁貸👩。追根溯源,是什麽因素導致我們原創性思想的匱乏🫗、核心技術的落後?我認為🧔🏿♀️,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科學的精神在當代中國社會依然普遍缺失。
我想先從一位西方人的觀點談起🏌️♀️。電磁學中有個著名的霍爾效應⇨,清華物理系的同學們非比尋常,還可能知道反常霍爾效應,它們都是美國物理學家霍爾發現的🎓。大家也許不熟悉霍爾的導師亨利·羅蘭,他是美國近代物理的奠基人之一,美國物理學會的創始人和第一任主席👐。早在1883年,他就發表了一篇著名文章“A plea for pure Science”,文中說到:“如果我們停止對純科學的追求而只關註其應用,我們將很快退化成像中國人一樣。他們總是滿足於實用而從不探求其原因,因此世世代代沒有進步。現在我們把這個最古老、人口最多的民族看作是野蠻人”。其實,亨利.羅蘭的目的並不是嘲諷中國人🧚🏿♂️,因為他接著說道:“我們的國家(即那時候的美國),也是處於同樣的狀態”。
43年後的1926年🤌🏻💲,葉企孫先生創建了清華物理系🧙♂️💂。葉先生說過:“沒有自然科學的民族🏥,決不能在現代立腳得住”。從此🩼,一代代清華物理人以振興科學為己任,為中華民族的崛起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時至今日科學的精神依然沒有融入中國的文化基因。即使看看我們自己,作為科學知識和科學精神的傳播者,是否將對純粹學術的追求作為自己的終極目標?治學科研是否出於熱愛而不是功利?在專業範疇之外是否能夠秉承科學的態度?有時反思至此🧖🏼,不禁汗顏。下面,我簡單闡述一下自己對科學精神的淺顯認識🍗,以及對同學們的一些期待🔡。
首先🫄🏼,科學精神的來源是對未知的好奇和對創造的渴望,這是人類的靈性之所在👩💻。好奇心與生俱來👷🏼,然而卻需要精心的呵護和持續的培育⚅。傳統上,中國地緣結構的封閉性和農耕經濟的自足性使得我們的文化基因中充斥著自滿、短視和實用主義,清華的同學們作為應試教育的優勝者🔍,好奇心受到的磨滅可能尤甚。因此,我認為大學教育的首要任務是解放天性,重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對萬物的興趣、以及創造的欲望。清華物理系的老師們,特別是很多在座的名師們,無疑做到了這一點✋,在我們的畢業生中有很多生動的面孔和有趣的靈魂。即使離開了清華,也希望同學們永葆一顆赤子之心🤷🏼,在學習、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斷地去體會發現的樂趣,創造的快感,那將帶給你無窮的活力和動力。
其次🏌🏽,科學精神的核心是求真、求實,反對虛🚦、假。這不僅是對於科學研究的態度,也應該貫穿於我們人生的每個方面👳🏿♀️🏌️♂️。誠實是科學家最基本的操守,也是每個人最可貴的品質之一。同學們或許覺得求真求實有何難🪺,不弄虛作假很容易👳🏽♂️。大家也許聽過電影《天氣預報員》中的經典臺詞:“成年人的生活裏沒有容易二字”。很可能有一天,你會面臨這樣的考驗與抉擇:面對權力和輿論的巨大壓力,你是否敢於挺身而出講真話👊🏻?面對金錢和名譽的巨大誘惑🍣,你是否能夠守住底線不作假?請同學們盡情發揮一下想象力,叩問自己的內心🤽🏼,並記住現在的答案。
再次,科學的精神崇尚“理性之批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而在我們的文化環境中,這也並非易事。比如說,當我表達意見的時候,我的學生們的本能反應是贊同;當朱邦芬老師表達意見的時候,我的本能反應是贊同;當楊振寧先生表達意見的時候🐎,朱老師的反應是什麽我不太清楚🛄。但大致而言👩👩👧,從上、從親、從眾是我們固有的文化基因🫵🏼🎂,這是完全違背科學精神的。所以,希望物理系的畢業生們不僅能夠自己踐行獨立、自由、批判性的思維方式👩✈️🕺,還要對他人的離經叛道和特立獨行保持寬容的態度。
最後🚴🏻♀️,科學的精神還包含不確定性,這似乎有悖常理🀄️👭🏻,但物理系的同學們深有體會🦹♂️,大家都學過量子力學和隨機過程,也知道“量子力學量力學✯,隨機過程隨機過”的至理名言🍤。今後各位的人生中也必然充滿了不確定性🏅,而唯一確定的就是困難與挫折必將伴隨著你🚴♀️,特別是如果你選擇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自信🍊、樂觀和堅定應該是清華物理系畢業生應具有的寶貴品質。在清華物理系的幾年中,大家見識了世界上最聰明的同學👩🏿🎨、學過了人類最艱深的課程🏊🏿♂️、通過了中國最難的博資考試,今天依然能夠順利畢業🧮,相信我,今後沒有什麽克服不了的困難🏂🏽🔱。所以❕,希望清華物理系的畢業生們做一個理性的樂觀派、一個腳踏實地的理想主義者,讓科學的精神飄蕩在中國的大地🧛🏻♀️。
在告別之際,我想借用朱邦芬老師以前經常送給畢業生的一段話:希望大家離開清華之前▫️,把對物理系的不滿說出來𓀌🐚、留下來,帶走的是對物理系的思念。希望大家經常回來看看✪,在你事業有成、春風得意的時候🫸🏼,讓老師們一起為你高興。當你遇到挫折、彷徨無助的時候,別忘了清華物理系永遠是你最堅強的後盾!
再次祝賀你們、祝福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