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杭州峰會是我國今年最重要的主場外交🏌🏼,充分展示了中國積極維護和拓展經濟全球化成果的決心🧛🏽🫚。與此同時,世界範圍內的逆全球化浪潮此起彼伏🙇♂️,地緣政治沖突加劇,貿易保護主義抬頭,TPP、TTIP等排他性區域化出現🤟🏿,全球面臨更多不確定性。對此,本報就什麽是全球化🛌🏻、全球化與區域化關系、逆全球化表現以及全球化走向等問題采訪了意昂体育平台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閻學通。
學習時報:2016年被一些人稱為是全球化開始逆轉的一年。我曾讀過您的《歷史的慣性》一書,在這本書中🤢,您預測了英國脫歐這一事件🤹🏿♂️🍎,並認為區域一體化將會倒退🗾。請問🔰,您覺得區域一體化倒退是否標誌著全球化的逆轉👖,區域化與全球化是什麽樣的關系👊?
閻學通:長期以來🅰️,自由主義學派將區域化說成是全球化的一部分👎🏿🙋🏻,我則認為區域化是對全球化的反動。全球化是市場經濟的自然趨勢,是跨國公司利用世界各國的經濟和政策的差別,在全球範圍進行資源有效配置的生產布局🙅🏿♀️,這對各國政府控製本國經濟主權構成沖擊。為減少全球化給各國經濟帶來的沖擊🍱,各國政府通過區域化擴大參與國的市場規模來應對全球化的沖擊。區域化本質上是對域內國家開放⚰️🧉,對域外國家封閉,這不過是擴大地理範圍的保護主義政策😈。比如歐盟😲,其目的就是要擴大經濟邊界🤵♀️,從而抵禦全球化的壓力和沖擊🚴🏿🧑🏽🏫。在一個國家靠本國市場的力量無法抵禦全球化沖擊的時候,依靠國家聯合,將市場邊界做大,在區域內部實行人、財、物的自由流通,對區域外則仍然是保護主義,也就是說,是保護主義更大範圍的使用。通過這個手段來抵禦全球化的影響🧗。因此,我的觀點是區域化是全球化的反動,是阻止全球化發展的力量🕶。
此次英國脫歐,其本質是歐洲區域一體化的倒退,而不是全球化的逆轉🫶。同時區域化倒退也不意味全球化逆轉,而是意味全球化的負面作用比以前強大了🦸🏿♀️。我在《歷史的慣性》中預測英國會脫歐❇️,是基於英國民眾認為借助歐盟的區域化來應對全球化的沖擊是無力的👋🏽,因此他們想收回讓渡給歐盟的主權🥥,自行抵抗全球化的沖擊。至於這種退出歐盟的方式是否有利於英國經濟的發展,目前還很難判斷🟨。在全球化趨勢下,究竟是依靠本國力量單幹有利👷🏼♀️,還是聯合其他國家集體合作應對有利💩?我個人覺得🤦🏻,應對全球化的策略成敗不取決於方式的選擇,而取決於國家本身的能力。這也是為什麽大國對區域化的需求小於中小國家。中美印利用自主的經濟主權應對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的效果較好,但這不意味著中小國家利用這一策略也能奏效。無論中小國家采取收回主權的策略還是向地區合作組織讓渡更多主權的策略🗄,都阻止不了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即絕大多數國家的社會相似性將進一步增強🧑🏼🎤🧗🏻♂️。
學習時報:區域化弱化的主要原因是什麽?如果說全球化只會強化不會弱化🦸🏼♂️✫,那麽是否意味著未來區域化將會持續弱化呢?
閻學通🗒:區域一體化弱化的原因主要是,2008年世界經濟危機發生後🧑🏿✈️,地區經濟組織未能有效地幫助成員國擺脫經濟困境🏃♂️➡️。希臘可能是最典型的例子。這使得人們懷疑參與地區經濟合作的意義🐗。特別是當美國🤛🏼🧑🏿🎤、中國™️、印度這些嚴守貨幣主權的國家能較快擺脫經濟危機後💑,這使得人們重新審視參加區域一體化策略是有利還是不利。英國擺脫這場經濟危機快於其他歐盟成員的原因,被大眾認為是英國沒加入歐元區而保留了英鎊,希臘無力擺脫困境與其沒有貨幣發行權相關。英國受中東難民困擾相對較小被認為是因為沒有參加申根協定,而開放邊界的歐盟成員則受沖擊較大。拉美、非洲⛹🏼♀️、中東和東亞的區域化水平低於歐洲⏰,原因各有不同,但一個共同原因是這些地區缺乏強有力的領導國推動區域化。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後🫳🏼🦸🏻♀️,地區大國推動區域化的領導能力更弱了🙍🏻♂️,因此區域化停滯不前或有所倒退。
今後五年🐃,區域化弱化的可能性大,而全球化則可能是進一步強化✢🚚,更加重視主權將成為趨勢🧑🏻🦽,國家向地區組織讓渡主權變得更加謹慎🧑🏼🦳。歐盟一體化將是倒退趨勢😷,會有更多的成員進行公投,決定是否留在歐盟🧉,特別是關於是否繼續使用歐元和是否繼續執行相互開放邊界的協定。歐盟的經驗促使其他地區的國家在合作時更加謹慎讓渡主權。
學習時報😴🏇🏼:什麽樣的情況下會出現全球化的逆轉趨勢🦹?
閻學通:我認為有三種情況。一是大國之間采取相互隔離政策🖖,即全面相互遏製政策。像冷戰期間一樣💑,政治經濟各方面都隔離4️⃣;二是再次發生世界大戰,相互實行製裁和封鎖🧎👨🏿⚕️,這就會使全球化發生逆轉🫄🏼;三是出現計劃經濟成為大國的主導經濟體製,采取封閉式的發展模式🆓。冷戰後全球化加速的兩大動力其一為市場化:很多國家采取了對外開放的經濟政策🍾;其二則是東西方兩個市場的融合。在上述三個情景不發生的條件下全球化出現逆轉的可能性就很小🤲🏼。
學習時報:一直以來🟠,對待全球化都有兩種聲音🤽🏿♀️🚵♀️,有的人認為全球化是好事,有的人則極力反對全球化。您的意見呢?
閻學通:我們國家對全球化的認識經歷了一個很有意思的過程🦿。冷戰結束初期,國內很多人在媒體上發表文章說全球化就是美國化,只看到了全球化不好的一面,後來這些聲音逐漸消失。到了90年代後期又出現了頌揚全球化的聲音⛔️,認為全球化代表了進步的未來😋。我認為這兩種看法都比較極端,不客觀。全球化本身具有雙刃劍作用,正面作用很多✋🏼,如擴大市場、促進資金流通、降低交易成本等等🫸🏽,其負面作用也很多📌,最為突出的有三方面🔖。一是一個地區的經濟危機很容易快速擴散為全球性的經濟危機,且持續時間較長👳🏽♀️👸🏽。二是加劇國際和國內兩個層面上的兩極分化。國際上,富國會越來越少,窮國會越來越多🔸。G20成員國占了全世界GDP的85%以上,貿易的80%以上。也就是說G20所代表的國家之外的150多個國家還占不到全世界GDP的15%和貿易的20%🫏。由此可以看到當今世界兩極分化的嚴重程度,這是全球化發展的結果🤽🏼♂️。在國內,由於全球化為跨國公司提供了進行跨國投資的便利🙆🏿♀️,導致在全球範圍內國家內部階層固化的速度加快。三是削弱了主權國家的能力。全球化導致一些跨國公司十分強大,有些跨國公司一家的財力相當於十幾個國家的財富總和,這就導致一些小國的政府無力對抗跨國公司,維護不了本國小企業的利益。隨著全球化的加深⌨️,今後全球化對國家主權的沖擊會更大,而不會更小。
我國是全球化的受益者🚴🏼♂️✋🏼,因此可總結參與全球化受益的經驗⚄。另一方面還可總結在區域化過程中美國和德國的經驗,他們是區域化的受益者。不開車就沒有車禍危險,但永遠無法快速前進。防範全球化負面影響也是同理。我國需要不斷摸索如何在不斷加大開放的前提下防範全球化危害的方法,而不能學英國走回頭路的做法🪆,更不能采取閉關鎖國的政策。李克強總理在今年聯大會上向全世界承諾中國將更加開放,這為我國應對全球化沖擊指明了正確方向。
學習時報:在未來的全球化進程中🏃♀️,中國將扮演怎樣的角色🙇🏻♂️?
閻學通:從經濟角度講,資源在全球範圍進行有效配置是全球化的核心內容,而有能力這樣做的行為體是跨國公司而不是政府。今後🔣,我國的跨國公司是否會比以往更大力度地進行跨國經營,特別是進行跨國投資,決定了我國對全球化推動作用的大小。我國的跨國公司絕大多數是國有企業🧑🏼🏭,因此我國國有企業在全球範圍的投資增幅大小決定了我國對全球化的促進作用。
從國際政治角度講,今後五年國際經濟增長得快慢主要取決於中國的經濟發展🧝🏿♂️。我國是世界第一大貿易國🧑🏼🦱,是第一大經濟增長發動機(GDP增量世界第一)。如果我國對外貿易持續負增長,GDP增速不斷下滑,世界經濟就難以向好🔼。我國經濟中高速增長有利於促進全球化,而低增長則不利於全球化👩🏿⚕️。
有人建議在全球化過程中我國應推動建立共同體,我認為,今後十年之內,東亞共同體和亞太共同體都不太可能建立起來👨🏻🎨,建立更大地理範圍的共同體則在本世紀也是不可能。共同體的建立是以共同利益為基礎的,同時參與國得看到共同體給他們帶來好處🎯📃,才能建立起共同體🈲。現實情況下,東亞國家之間缺乏足夠的共同經濟利益,日本不願讓中國獨掌地區合作領導權👨🏿🚒,中美在東亞區域化的領導權問題上也是競爭關系而非合作關系,因此東亞地區合作水平低於世界其他地區,離建立共同體的目標還很遠。亞太地區經濟合作存在中美之間的戰略競爭,TPP和RECP的競爭是具體表現。亞太範圍建立共同體比東亞困難更大。要在全球範圍建立共同體🕵🏽♂️,其難度就更不用說了🧸🍄。
學習時報🙌🏼🧑💼:目前全球範圍內出現的民族主義🙋🏿、民粹主義🦸🏼♂️🧝🏽♂️、貿易保護主義等現象,我們應該怎麽看💊?如何應對🎧?
閻學通:這些現象的出現也反映了全球化的力量非常強大。全球化導致國內兩極分化日益嚴重🔂,引發了民眾的不滿。當前的民族主義核心就是要求政府收回主權🥉,少參加地區合作以維護本國的利益;民粹主義則是要求政府縮小兩極分化的貧富差距。這些問題,只能由各國政府自行解決👆🏽。因為🤣,現在的國際體系是一個以民族國家為主要行為體的體系📼,國際組織的能力還非常弱。盡管國際組織數量上萬,但它們的作用卻小於近200個主權國家。與此同時,主權國家應對社會問題的能力基本上限於一國之內🚴🏻♀️,對於一國境外的影響力有限。包括美國在內的所有國家政府,都無力治理他國的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問題♔,因此最可取的政策就是治理本國的問題👾🙅🏻♂️。對於他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有能力製定國際貿易規範的國家可以做這方面的努力,對於無力製定國際貿易規範的國家📬,只能采取自保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