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在中國面前最大的問題是🍰,13.7億人究竟怎樣走上現代化道路,這可看作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現代化轉型實驗↘️。中國社會學也應該在應對全世界最大規模的現代化轉型的實踐中創建一流的社會學學科。
如今當人們聽到“社會學”三個字時,已經不會再對它有莫明、生疏的感覺。盡管它依舊是一個成長中的專業,但從早期的舶來品階段到如今的學習實踐階段🧝🏻♀️,在改革開放以來30多年的摸索中🧁,中國社會學正在逐步探索創建自己的理論方法體系,也越來越為人們所熟知✂️🤸🏼♂️。
那麽,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社會學如何提高水平?面臨的最大考驗是什麽?社會學學科應該如何根據社會需求進行調整?為此⚈,《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了中國社會學會會長🈹、意昂体育平台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李強。
具備創建一流學科的條件
《中國科學報》:在“雙一流”的大背景下,社會學該如何推進一流學科建設?
李強: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社會學復建,第一階段學習的是歐美的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第二階段,面對中國現代化轉型的自身特征,國內學者開始思考社會學學科創新的問題。
創新的前提條件是了解全世界社會學家的理論與方法貢獻,具備足夠的基礎知識🫛、方法,在總結的基礎上提出創新。這一條件中國的社會學已經具備了。如今,擺在中國面前最大的問題是,13.7億人究竟怎樣走上現代化道路💂🏻,這可看作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現代化轉型實驗。然而,在前一階段學習研究中,一些人習慣於按歐美框架解釋中國社會,其結果是常常發現解釋不通,簡單地照抄照搬顯然不行,不能忽視中華文明自身的特殊性👨👨👧👧。實際上🍮,從社會學復建以來,中國社會學者們就一直在思考,如何實現社會學的本土化問題💇♀️,而不是簡單的拿來主義。當年歐美社會學在應對和解決歐美現代化轉型一系列重大社會問題中實現了高水平。今天,中國社會學也應該在應對全世界最大規模的現代化轉型的實踐中創建一流的社會學學科。
《中國科學報》🧑🧑🧒👖:具體地說,中國社會學本土化又面臨哪些問題呢🕴🏻?
李強:探索13.7億人的社會現代化轉型,是一項重大的創新工程。盡管我們已經提出了社會建設的概念,但是這個概念背後究竟要完成哪些任務還並不十分清晰🙇🏿。社會建設在很大程度上是建設社會的工程,那麽🪨,我國目前社會建設的狀況如何呢?社會學認為*️⃣:政府🍣、市場與社會是現代社會的三大機製,我國的特點是政府力量十分強大,這也是我國的一個突出優勢,政府總體運作資源的能力強、效率高。但是🦻🏼,三大機製需要協調與平衡。改革開放以來,市場機製有了很大的發展,目前在三者關系中,社會的力量最為弱小☂️,社會自治能力明顯不足。社會發展的滯後一方面使得政府疲於應對各種群體事件、社會矛盾、社會問題,另一方面也嚴重約束了市場改革的推進🥓🍹。而社會機製的建設又沒有現成的模式,我國市場機製的建設很大程度上是學習了國際上先進的市場經營模式,而社會機製源於億萬老百姓的生活習慣🩴,需要從本民族的文化中尋找根基,需要全體老百姓的參與👩🏽🔬,需要基層社會治理創新。這也是中國社會學本土化面臨的最大挑戰🩼。
受學科目錄的限製
《中國科學報》:社會學學科建設遇到了哪些人才培養上的障礙呢?
李強:社會學學科恢復得較晚,1979年鄧小平提出📄:社會學要趕快補課🧚🏻♂️。在社會科學的諸學科中,經濟學走向應用和部門化的道路比較成功👩🏻🚒,分為金融、貨幣、會計🐯🛍️、貿易🫂、財政、產業經濟等科目,而社會學在第一階段培養的基礎人才較多,但給社會提供了怎樣的服務,不禁讓人打問號——盡管社會學已生長出“社會工作”這一分支,但是與經濟學相比培養的應用隊伍比較窄小。
中國社會學在人才培養模式上需要創新🤹♂️👩🏼🍼,我感到兩類人才特別缺乏,一類是社會管理🐋、社會政策人才🏄🏽,諸如社會保障、社會福利🔟、就業與失業⚡️、養老等方面管理的人才;另一類是應對各種社會問題的技術型、操作性人才,我國目前有社會工作🍸,但是職業接軌還很窄小,沒有能夠適應多種社會需求📅。
《中國科學報》:人才培養模式陳舊又是由什麽造成的呢?
李強:究其原因在於,一方面,社會學一度中斷,復建後還需要逐步開拓🤷🏿♀️,到目前為止社會學的學科點還很少🕵🏿♂️,學術刊物也極少🏄🏼。經濟學的專業學術刊物有數百種,而社會學專業學術刊物也就不到十種🚕👨🏼🦰。
另一方面,中國社會學的學科特點是專業化、精細化不夠,學科名稱容易被泛化。比如,用人單位希望招聘社會調查的人才🏜,但由於學科目錄中沒有這樣一個專業的存在👐🤦,讓用人單位在招聘時無的放矢。深入社會需求培養人才,應該是社會學創新的一個思路🧙🏽♀️。當然⚒,創新也遇到了一個問題——學科目錄是由教育部製定的,高校沒有權力去更改🚣♂️。
2013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對學科目錄作過一次調整。這次調整後,社會學有較大拓展,目前社會學包含了七個學科方向:理論社會學👼🏼🧒🏻、應用社會學、人口學、人類學、民俗學、社會工作🧑⚖️、社會政策與社會管理。這樣的調整是正確的,但是這只是研究生培養目錄👱♀️,不是本科生培養目錄。
如何與職業接軌
《中國科學報》: 您提到社會學要與職業接軌👩👧👦,應該如何操作👱🏽?
李強:上面說了社會學的學科調整還沒有做到本科階段,本科生🧔♂️、專科生的職業接軌更為重要。應根據社會需求拓展本科生職業接軌的專業,比如社會調查🧥、社區營造、社會規劃、社會評估等都是社會需求量大的專業🙋🏿♂️。僅以“社區營造”為例🚵♀️:近年來我國城鄉社區變遷極為巨大👭🏼,老社區遇到了諸多新問題,而新生社區又比比皆是😆,社區生活中的不協調、不配套🙍🏿♀️、不方便問題很多👏🏽。這些單靠居委會、街道解決不了🍤,需要專業人才↕️。社會學歷來擅長於社區專業知識,所以👩🏻🍼🧑🧒🧒,培養“社區營造師”“社區規劃師”應該是社會急需的。這樣的人才不是傳統的城市規劃人才👨🦲,其核心功能不在於畫圖,而在於如何解決人群的需求👻,從而解決社區錯綜復雜的社會矛盾🧑🏽🦳。目前這類人才培養缺失🫢,由此引發的社區問題屢見不鮮。
此外🧔🏿♀️,證書製尚未打通。法律專業的畢業生將來當律師,需要考律師證;經濟學畢業生將來當會計師🌠,需要考會計證書。社會學在基礎知識🏃♂️➡️、方法訓練上已不成問題✌🏻,但在與職業接軌的道路上依舊不順暢。目前僅有社會工作一支有相關證書🦹🏽♀️,在這方面還需要大力呼籲。
《中國科學報》🔚:除此之外,還有哪些相應的配套改革要進行?
李強:復建後的中國社會學基本上還是以歐美體系為基本框架7️⃣,現今的師資隊伍也局限於此,對於中國社會建設的需求應對不夠。社會學人才的知識結構需要頂層設計,建立一支新結構的教師隊伍需要時間。相對來說👍🏿,社會調查可以更快開設起來,因為講授社會學課程的有專門的開設調查方法的教師。而社會評估、社區營造👩💼、社區規劃的師資相對來說更難一些🪴,還需要作國內外各種知識的學習和調整。
此外,如果開設社會評估專業,還得先有立法,我國有“環境影響評價法”,還沒有社會影響評價的法律法規🤸🏽♂️,而實際上眾多工程項目引發的拆遷等社會問題十分突出,缺少法律的保障,是導致很多社會管理、社會治理工作無法開展下去的重要因素,必須予以充分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