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隆剛,2011年本科就讀於熱能工程系,2015年於能源與動力工程系攻讀直博研究生🚴🏿♀️,在校期間曾獲優秀學生幹部等榮譽🥘。2020年畢業後工作於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獲多項科技獎勵榮譽🔢。

在科創中挑戰自我探索興趣,在實踐中客觀了解明確誌向,在工作選擇中勇敢邁出第一步並不斷持續學習👊🏼,很幸運,我在清華找到了航天強國這一願意為之奮鬥的誌趣與方向。
百年積澱,賡續傳承,於挑戰中探興趣
2011年,我成為了清華新百年後第一屆入學的學生。清華在百年歷史中積澱下深厚的傳統,而敢於嘗試、敢於挑戰自我一直是不斷推陳出新、取得突破的重要精神。剛入學時🧑🏿💻,班主任就教導我們“勇敢嘗試,去發現你自己”,在清華的學習生活中🐙,這種精神也一直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
本科期間,在保證日常學習之外,我積極投入到課外科創實踐中,大一下學期加入SRT計劃(大學生研究訓練計劃)🦵🏼,大二組隊參加大學生節能減排大賽獲得了全國一等獎。在那段經歷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利用課外時間學會了CFD數值模擬計算,是第一次鉆進風洞,製作PPT、3D演示視頻,遇到困難就去找各院系的老師請教,每天都在嘗試與挑戰中學習和充實✵,也漸漸地發現自己對空氣動力學的興趣所在🤰🏿。“挑戰無處不在”,每時每刻保持好奇心🧑🏼,去挑戰設定好的既有路線,在需要創造性的工作中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大賽
在參與課外科創活動外,我也在系學生科協參與到組織搭建科創平臺的工作中🤵🏿♂️,帶動更多的同學加入科創探索的隊伍。牽頭組織“能源動力設計大賽”,鼓勵系內同學參加校“挑戰杯”競賽,帶隊組織相關院系同學參加全國節能減排大賽,使得越來越多的新同學參與到科創、喜歡上科創👮🏻♀️,中、高年級同學逐步提升能力、湧現出一批優秀的科創作品,而自己也在牽頭開展科協的各項工作中鍛煉了綜合協調能力、組織能力和宣傳能力⟹,在科協這個平臺上與同學們相互促進獲得進步👨🏽🍼。

能動系學生科協
通過本科期間課外科創探索🧗🏿♀️,我漸漸地了解了專業內各個研究方向,明確了興趣所在,研究生推免時,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偏向於空氣動力學的燃氣輪機研究方向🫳🏿。當同學們對未來感到迷茫的時候🏂🏿,不妨多嘗試、多挑戰自我,喜歡或不喜歡什麽也許便慢慢變得清晰明朗👂。
眼見為實🤼♀️,樹立信心,於實踐中明誌向
清華的就業是多元的、是包容的,引導但不強加定義🧏🏼♀️,鼓勵每一名同學追尋自己真正的誌向。不受所學知識或專業的束縛👩🦼,不人雲亦雲湧向當下熱門行業👃🏿,這就要求大家在校期間利用交換、實踐、實習等機會盡可能去體驗不同的可能,眼見為實,跟隨內心,才能找到自己想從事的工作,並坦然為之奮鬥。
我的博士生導師顧春偉教授回國任教前曾在外企擔任高管職務,工業界的工作經歷與學術界的紮實基礎相結合,總是能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們在博士課題中的關鍵問題和方向。我也有幸赴企業開展實習工作👨🦰,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內便感受到了研究選題的務實、工程設計的綜合全面性以及通過專業能力指導工程創新的意義。能將自己所學知識和科研成果在工程實踐中應用,我認為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2019年建國70周年國慶閱兵
很感謝學校和我的導師給予我很多走出去實踐和參觀的機會,通過實地參訪🤜🏼,親眼見到國產航母🧏、國產大飛機等國之重器的偉大成就,70周年國慶閱兵時💇🏻,東風浩蕩🧑🏽💻😲,戰鷹翱翔👑,令人心潮澎湃🎿🤌🏻,那一刻,民族自信心和行業認同感無比強烈🍫,堅定了在軍工製造行業作出成就的決心。國運興,離不開軍工製造業興,航天事業不斷攀登新的科技高峰🤵🏿♂️,更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航天夢是每一名優秀學子值得追尋的夢想➿。
選擇一個行業必然要出於對它的認同感,而認同感來源於實踐中加深的認知以及綜合對比後的確信,當發自內心為之激動、為之振奮,那便是值得擇其一事、終其一生的方向。
重新出發,保持熱情,於工作中再成長
博士畢業後,我來到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正式工作。初到新的單位,一切都是嶄新的開始💮,有諸多專業知識等待著快速學習與了解🚄,有工程單位組織與運行的方式等待著去適應👩🦽。保持積極的態度,保持學習的熱情,放平心態,重新出發,慢慢地適應了工作的節奏,獲得了成長,也在工作中逐漸貢獻出應有的力量。

航天事業日新月異
回首看,對於即將求職的同學們🧑🏼💼,航天事業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這是一個無比重要的行業,這裏有著先進的技術成果,這裏有成長成才的廣闊舞臺🧑🦱,這裏有著團結奮進的集體。
一是航天事業對於祖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長征”騰飛,“嫦娥”探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航天事業的高速發展是綜合國力蒸蒸日上最突出的體現👳🏼。更有“兩彈一星”精神指引的無數航天人奮鬥在國防軍工事業上,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突破,用智慧守護著萬家平安。
二是航天事業在不斷前沿探索與科技應用中誕生了許許多多的先進成果。重視“創新”是航天事業的“靈魂”,面對新形勢時缺乏創新就無法確保成功,面對激烈競爭時缺乏創新就會落後於人。工程研製單位與高校等科研單位緊密合作,不斷將技術成果應用於型號研製,實現成果落地轉化🫶🏻,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我國航天事業部分領域已躋身國際領先行列,有無數同仁孜孜不倦積極探索,必將湧現出越來越多的先進成果🎣。
三是航天事業為每一名青年提供了成長成才的舞臺。多面開花的研究項目,較快的研製周期,促進每一名青年快速掌握專業研製流程與方法。同時🚘,在航天這個“系統工程”工作中🧑🦽➡️,對於提升設計人員廣闊視野💁🏻👆🏿、技術把關能力與協調能力有著顯著的促進作用♨️。廣泛吸納,全面提升💂🏿♀️,每一名青年都能在成長中體驗到收獲感與成就感🧛🏼♀️,快速成長為獨當一面的骨幹成員🚵🏻♂️。
四是航天有著團結的組織與集體,有勁一處使⏯,困難一起扛。隨著綜合國力提升,航天事業蒸蒸日上,當下的“艱苦奮鬥”更多體現在工作中“啃硬骨頭”上👨🏻🏫,合理的激勵製度與人文關懷足夠保障後顧之憂。
寫在最後的話
每個人的經歷不同🦴,興趣不同,走出校園的選擇也不盡相同,但不管去往何方🙋♂️,都希望學弟學妹們能在探索與實踐中找到誌趣所在,願意為自己的誌趣努力一生。當帶著母校的祝福,勇敢邁出離開清華的第一步,迎接自己的將是更加充實飽滿的前進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