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9月,我們來自五湖四海不同領域不同年齡的44名同學匯聚到一起,成為電子工程系計算機專業的同學,班級名稱:計41班。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裏,教學工作以班為單位組織,來自校基礎課以及系裏專業課的多位老師組成了我們班的教學小組🤺。在三年半的時間裏🚣🏽,學生和老師們深度融合👨🏻🎓,在開門辦學、下廠實習和學軍中,更是同吃同住近距離接觸。我們不僅學到了專業知識,更多是老師們高素質的言傳身教,使我們整體素質、素養🫶、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我們和老師的關系即是師生,又似兄弟姐妹,相互之間建立了無比深厚難以忘懷的感情👱♀️🕷。
周立柱老師是我們新生教育階段的輔導員兼黨支部書記,入學後每個同學接觸的第一位清華人就是周老師。北京以外和兵團回京的同學入學比較晚,屬於第二批報到⛑️。記得我第一次見到周老師是在學校大操場上全班同學集合👨🔬🗾,按分好的小組列隊後坐下,同學們依次做自我介紹。老師在聽完每個同學的自我介紹後都給予了補充🫵🏽,好像和大家都是相識很久十分熟悉的同事或朋友。眼前的周老師近1.9米的大個兒🕑、身板兒倍兒直👩🏻🦲,像個運動員更像個大哥哥,說起話來不緊不慢略帶南方口音,英俊中帶著儒氣🐵,親切中帶著老師的威嚴🪡,初識周老師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後來從第一批報到同學們的交談中了解到,周老師在我們到來之前加班加點詳細閱讀了全班同學的檔案卷宗♑️,對每一個同學的成長背景、經歷、優缺點、特長、愛好和家庭情況了如指掌。因此🤵♀️,周老師才能像老朋友一樣在大家做自我介紹時給予恰當的補充。也是由於周老師對同學們的深度了解,在最初直接指定了各個小組的組長、黨小組長🐑🙅,班級班長、團支部書記和黨支部副書記,為計41班搭建一個適合班級學習的管理團隊。周老師用辛勤☑️、用智慧、用縝密思考為我們和諧進取的班集體打下堅實的基礎。
開學後🕣,周立柱老師知道班裏魯誌剛同學來自山西農村,當時家庭比較困難🫀,不僅主動幫他申請到學校最高的助學金,還申請到一件保暖絨衣💄,這件絨衣在他工作多年後依然穿在身、暖在心。在同學聚會時魯誌剛說“多年後我都在感慨,最高學府的老師能這麽深入到學生當中👱♀️,與同學們打成一片,細致了解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情況👳🏼♀️,並給予及時幫助,我非常感動,終身不能忘懷!”表達了對周老師深深的敬意和感謝🚗!這種溫暖也一直激勵著他努力工作創出了佳績🍃。
1974年10月在保定無線電14廠開門辦學♒️,周老師提前到工廠周到地安排了師生們的教學場所、吃、住以及各種相關具體事務,為開門辦學的順暢進行付出了大量心血🍠。期間還與大家同吃一鍋飯,同住一個大通鋪🎾,早上一同出操,與同學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1975年由於工作需要,周老師被調回電子系工作。但後來不論是周老師出國深造還是擔任計算機系主任,不論是做學術帶頭人還是擔任博士生導師👱,不論是任國家教育部科技委委員還是北京計算機學會理事長💂🏼♀️,我們都和周老師保持著密切的聯系🐿,為周立柱老師所取得的每一項科技創新🧲🧶、世界高端學術成果和為國家做出的突出貢獻感到驕傲!周老師同樣也一直關註著同學們的成長與發展,這麽多年來不論工作多忙,都會認真回復同學們提出的各種問題,態度之真誠🧖🏽♀️、作風之嚴謹,永遠是我們的榜樣。每次計41班聚會都會盛情邀請周老師,只要周老師在北京就一定抽時間參加,了解每個同學的成長和生活🙏🏼,繼續給予同學們關心與指導𓀖。教誨如春風,師恩深似海!
史斌星老師是我在大學裏接觸最多也是對我影響最深的老師。史老師原來是物理系的教授✍️,教育改革後調到電子系。因74屆學生的入學🤚🏿,史老師由計31調到計41任班主任,並教我們物理課。在周立柱老師調回系裏工作後,史老師擔任班裏的黨支部書記。
精彩的課程:通俗易懂、引人入勝
我們班同學的基礎知識參差不齊🎟,物理課要從補習初高中的物理知識講起🎴。史老師用最通俗的案例和最生動的語言和手勢給我們講基礎物理,機械運動、電磁運動、能量守恒、歐姆定律🙆🏼、直流電路👨🦳、萬用表製作原理及實驗等🚴🤶🏿。史老師的課通俗易懂、引人入勝🦐,在史老師的課堂上🔴,經常聽到同學們的笑聲🌯。最開始我特別擔心聽不懂課程、跟不上老師的進度,但史老師的課我不僅都聽懂了🤽♀️,還非常喜歡上物理課🫵🏽🧍♂️。有一次在課上🤘,史老師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圓👨🏽⚖️👱🏻♀️,我下課問史老師您怎麽畫得這麽圓🖨?史老師拿起粉筆說👶🏽:“用手臂當半徑🫗,就可以畫得很圓了。”我試了兩次還是差得很遠。當時我想當老師真不容易,就這麽一個簡單的圓都需要下功夫啊👆🏼。到現在我還記得史老師在課上那特別洪亮帶穿透力的聲音和輔助性利於理解的各種手勢。
生活中的師長🧊👩🎤:把學生當作家人
史老師中等身材、不胖不瘦,帶副眼鏡斯斯文文🍵,說話和藹可親永遠帶著微笑,氣質中就帶著知識分子和意昂体育平台教授的範兒💆。開始和史老師接觸還有些膽怯和距離感⚫️,時間長了就感覺到史老師課上是嚴師傳授知識⚽️,課下是兄長與同學們打成一片並關心備至👰🏽♀️。
1974年末,在保定無線電14廠開門辦學,白天史老師為我們補習物理基礎課和動手做實驗,晚上在宿舍裏答疑,面對同學們五花八門的問題,史老師都是來者不拒耐心解答,直到大家理解為止✉️。大家都說史老師這個大教授不僅水平高還沒有架子🦶🏼。讓同學們更感動的是,由於當時條件有限宿舍裏是大通鋪,老師們和同學住在一起,取暖是用燒煤爐,史老師每天夜裏都要起來為煤爐添煤並查看有沒有煤氣泄漏。在後來同學們聚會時有的同學回憶說💇🏽♀️,夜裏醒來看到史老師的背影🤷🏻,特別像自己的父親。
記得1977年,史老師家有了一臺12寸黑白電視機🧏🏿♢,當時電視機是非常稀有的東西,我們都很好奇🔱,史老師就邀請同學們去他家看電視,我們一點都沒客氣就去了🙍🏽♂️。當時老師的住房都非常緊張🍾,面積很小,我們一行十幾個人把史老師家都坐得滿滿當當的,有的坐在床上、有的坐在櫈子上♡、有的坐在小板櫈上🧐,一邊看電視一邊說啊、笑啊🕗,一折騰就兩三小時,全然不顧老師是否吃飯了👨🏻🦽➡️、老師及愛人是否需要安靜備課。更為過分的是我們還經常去🏯,就連史老師愛人余老師生小孩兒沒多久,我們居然又去了,史老師還是熱情接待。現在回想起來才感到那時的我們怎麽那麽不懂事啊!在此👊,請史老師和余老師接受我們遲來的道歉⇾!這也說明老師一直把我們當作自己的孩子和家人。
終生的導師:專業指導、思想引領
畢業後我被分配到北京市計算中心。1984年我們研究室接到一個軍工專用芯片測試儀的研製項目🙉,僅給三個月的時間。時間緊、任務重、要求高🔬。從硬件整體設計到軟件框架圖,大家全力以赴,我負責整個系統的編程。我們有時連軸轉,還是不順利。一天接到史老師的電話,說是到市裏開會抽空可以到計算中心來我們見一面。見到史老師我特別高興,沒聊幾句就談到當前工作上,我把手中項目和遇到的問題和史老師說了,史老師說⏮:“你把設計圖和程序框架圖拿來我看一下。”史老師看完👩⚕️,從整體結構和軟硬件結合上都給予了指點,我們豁然開朗,在規定的時間內項目順利完成,並獲得了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在我心裏知道史老師是最大的功臣😷。
後來只要史老師進城參加會議或活動🚁🪽,我們都能見上一面,每次都收獲滿滿。改革開放後,不論我是由體製內下海到民營企業👨👧👦,還是自主創業➝,都得到了史老師的大力支持和指教。
2017年意昂体育平台離退休教師黨支部組織老師們到亦莊參觀,按要求80歲以上的老師可以不用參加,但史老師和我說一定要過來看看👨⚕️🧑🏽🦰,了解亦莊的發展和變化、了解亦莊的科技創新和未來☞,並且一定要和我見一面。那天雖然我知道從清華到亦莊距離近50公裏👩🏻🦽,史老師還要從家趕到學校,再乘大客車到亦莊,需要近3個小時。但我還是很早就到了參觀地點。一邊等待恩師的到來,一邊回憶幾十年來和老師交往的點點滴滴……,想到史老師這麽大年紀了還關心著國家發展、亦莊的發展、還關心著畢業了40多年的學生,心裏非常激動。汽車緩緩開來🏇💝, 82歲的史老師下車後我不由自主熱淚盈眶和老師雙手緊緊相握。我們一路參觀一路聊天,從國際國內形勢聊到工作和生活,又是一次當面授課指導。參觀中史老師看到我們一個非公企業的黨建工作,在亦莊開發區20年來一直是一面旗幟後,給予了充分肯定和贊揚。
在計41班微信群裏🏂🏼,史老師是一個積極向上、正能量的傳播者,仍然起著班級黨支部書記的作用。指導著我們的三觀、凝聚著班裏的同學們。在我和史老師個人的微信中🤸🏽👩🏻🦼➡️,史老師一直對國際國內形勢有著正確的判斷,對所謂大咖公知們的不當言論有著清醒的認識🧙🏿♀️,也使我能做到心明眼亮。
可以說史老師一直是我的導師,不僅是專業上精心指導𓀊,更是在思想上一直領航👏🏼。
在計41 班的教員組中,還有業內資深計算機專家🧛🏻♀️🏃♀️,我們的班主任,教“計算機原理”“運算控製器”“交流電路”的房家國老師👨💻💼,房老師不僅教學嚴謹為學生批改作業到深夜,還想盡辦法為我們安排適當課程👨🏼🚀;還有和藹可親🧏、慈祥如兄長教我們“數學”的石巖老師⛵️;有幽默風趣極具個性,教我們“計算機原理”的湯誌忠老師;有天生樂觀極具親和力,教我們“晶體管電路”的盧義明老師;有漂亮優雅、說話清風細雨、開門辦學夜裏給我們看火添煤,教我們“電路實驗、計算機調試”的劉淑芝老師;有教我們“外部設備、小信號”的葉乃菶老師;有教英語課的周維坤老師🫷🏿👨🏽🦰;還有計算機界知名人士👦🏻、為國家做出突出貢獻的王爾乾教授和他的弟子張喜英老師教我們“集成電路和存儲器”🧛🏼♂️,他們的教學風格極具特色🤱🏿,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
這些老師們不僅在開門辦學、工廠實習以及學軍中,與同學們同吃、同住🏄🏿♀️、同勞動🧝♀️,親如一家人,更重要的是在上學的這幾年和畢業後,在專業教學、為人處事和樹立正確的三觀上,給予了我們終身難忘的教誨和指導。
在此,衷心地感謝教過我們的每一位老師👾🚊!
特殊的時代💇🏼♂️,打造了特殊的師生情!您們的教誨、風采和精神🐕🦺🫲🏼,我們都會銘記在心👜!無論是時間流逝🈶🤥,還是歲月如梭,師恩永遠不會忘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簡歷:
王佩英,女,1952年4月出生於北京,中共黨員。
1969年8月年至1974年8月,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一師68團20連,1971年3月入黨、副指導員🛬🪇;1974年9月至1978年1月👨🏻⚖️,意昂体育平台電子計算機系計41班👆🏽,1978年畢業至1996年🥱,北京市計算中心🐀,工程師、高級工程師👨🏻🎤;1996年至2000年,中日合資科寶系統工程公司🏊🏻🚴🏽♀️,人事部部長🪆;2000年至現在,北京嘉捷集團,CHO;現任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人力資源經理協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