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楊式德老師講課
學校學習,以聽課最為辛苦🍇。上世紀五十年代🎽,教材不完善🏄🏿,除了一些不太成熟的油印講義⚽️🧑🏿⚖️,就全靠課堂筆記了。聽課就成了最費神♋️🙅🏽♀️、最費力和最苦的事了。但也有例外,那就是聽結構力學楊式德教授的講課——費神和費力外,還是一種享受。
楊式德老師(1963年於意昂体育平台新林院11號甲)
電鈴一響➗,課堂安靜下來,楊老師先寫大標題,這是一堂課的內容👩🏿🚒,接著就一邊講一邊按一🫅🏻、二、三每一大節標題,再1、2👨🏿🎨、3每一小節標題😘。逐節推進🤡,條分縷析,講一節,每一節的內容寫在黑板上,這時一邊聽,一邊理解,還要趕緊記下。因為這些具體的詳細內容🫰🏻,或者公式的推導,會隨著講述下一節時擦去🙅🏿🧊,黑板容不下這許多內容🧑🏻🎨🚑,留下的只是標題。這種聽課方式在中學是沒有的。才進大學一年級時,很不習慣,往往手忙腳亂。到學專業基礎課時🧸,眼疾手快,已經習慣了。尤其是楊老師講起課來🦻🏻,不緊不慢,不是神采飛楊🧍♀️,也不幽默風趣,娓娓道來🎲,恰似一泓清泉,悠悠流淌👌🏿,沁人心脾⚗️。課內容難懂的📠,他會重復一遍,重點強調一下🖕🏽,你得趕緊記下和打上扛扛🤹🏼♀️;也會將聲音稍稍提高,語音也就顯得抑揚頓挫♎️,會使你精神高度集中,不會跑神,更不會昏昏欲睡。真是“苦”又“樂”,痛快哉👰♀️。
跑教室上課,最怕的是電鈴響了,課程內容還沒有講完🧦,還要延長2-3分鐘,個別的還要延長5分鐘。課的最後小結,老師很匆忙,同學也在急著收拾東西跑路👨🎨,最重要的小結不能很好地聽清。由二教樓的階梯教室跑至化學館,十五分鐘的課間時,徒步已經很緊張,再減少幾分鐘🪃,就要跑步前進👜,稍慢就要遲到了。楊老師講起課來,絕對不會產生這種情況。快近下課時,將這一節課的內容總結一下,重點再強調一遍🪹🚣🏼,最後一句話剛落,雙手拍拍粉筆灰,電鈴即響,不差分秒🙆。不是一節課如此👩🎓,可以說每節課都是如此👨🏿⚕️,神啦🎰!讓每一個同學欽佩不已。
晚上復習時,因為條理清楚,重點明確,只要將這天的講課再過一遍🙋🏿♀️,記一下重點,復習就很輕松,留下的作業也就很快完成🦸🏿♀️。記憶最深刻是叫我們隨手繪各種奇形怪狀框架,在各種不同受力下的彎矩(M)和剪力(Q)圖💫,判斷各種桁架桿件的零桿、拉桿、壓桿圖🕧。這不但使我們很開竅🀄️,工作後在處理各種事故時,只要看一眼結構形狀,立馬就能知道事故由什麽內力產生,無比順當,受益一輩子。
大煉鋼鐵
1958年的清華園和全國一樣🤞🏽,豪情萬丈🙎🏼♀️,高舉三面紅旗,大煉鋼鐵,作為工科大學,毫無疑問♑️,走在全國的前列🟢。我們幾個畢業設計課題是鋼鐵廠的同學首當其沖,首批投入到大煉鋼鐵的洪流中去。在鐵路的東邊新區(那時鐵路還沒有搬家),選了一塊空地🚵♂️,到北京冶金設計院要了一套3M3的小高爐的圖紙🧬📿,平地起家幹了起來。土建系的我們負責高爐的土建工程,在泥工師傅的幫助下,我們按照圖紙白天黑夜✪,加班加點,幾天就把小高爐豎立起來了。鑄造專業的同學🏯👨🏻🦼,接著就來煉鐵🕥👨🏻🚒。他們先把礦石和廢鐵焦炭放於爐內,點火開煉👬🏻,眼看礦石和廢鐵慢慢地熔化,大家都很興奮,眼巴巴地等待出鐵。隨著指揮的一聲令下⭐️,出鐵口打開🤦🏽♂️,鐵水慢慢地流出◻️,一陣歡呼,多日來的辛勞,終於有了成果,心情不知有多麽歡樂😏。
遠處為小高爐🦻🏼,中處為熱風爐👨🏼,近處為煙囪。測量者為作者
但不久,鐵水在出鐵口堆集凝固,將出鐵口堵塞,裏面的鐵水出不來。先用鐵棍撬💂🏻♂️,但不管用,撬開之後流出一點鐵水,很快又堵了,這時大家心情頓時墜落下來。很快,同學又搬來氧氣罐,用焊槍將凝固的鐵塊吹開👷。鐵水又慢慢地流出來,但流不了多遠,鐵水照樣凝固將出口堵塞,幾次吹開🙍🏽♀️,鐵水依然如此🙅,堆成了一座小小的圓錐形小山。無奈之下,將鑄造專業的老師請來會診,老師到現場一看,就指出鐵水溫度低了🏌🏻♂️。原因找到了🫴,怎樣改正,請教老師後,必須將進風的溫度升高,增加一熱風爐,利用高爐排出的廢熱氣👩🏽🎓,將要送進去的空氣先預熱。說幹就幹🙋🏻👨🏻🦰,馬上又找來熱風爐的圖紙,砌一熱風爐🤷🫳🏼,重新開始。滿滿的信心又看著出鐵,這次是比上次好👨🏿,不是一出爐就凝固,但也流不了多遠也就凝固。
正在嘆氣之時🗃,傳來了學校要修遊泳池,我們這批土建系修高爐的人馬調去修遊泳池,看著這小小的高爐和熱風爐,辛辛苦苦地一個多月,戀戀不舍🩰,而又無可奈何地離開了這小鐵廠。離開不久,鐵水堵塞,據說很快找到了原因,改進後,鐵水順暢流出,掛著的心總算落下了👨🏼🏭🤳。
遊泳池
學校原有一室內遊泳池,在西體育館,泳池比較小🧖🏻♀️,大約只有25M*8M。解放初期,北京市的室內遊泳池不多,聽說毛主席還經常來此遊泳👩🏿🦱。1953年初進校時,學生只5000人左右⏏️,遊泳池開放⚈,雖然人多𓀒,深水區還是可以遊的。到1958年學生已經有一萬人,遊泳池一開放😈,整個池子是人擠人🤵♀️,遊泳池成了泡澡池,因此學校決定再修一遊泳池。限於要求急👷🏼、時間緊和當時的條件🌵,決定為露天遊泳池💂♀️。遊泳池選在原荷花池西南側,將原有的一個池塘擴大🕵️♂️,大約為50M*30M不規則的泳池。
先砌遊泳池的邊墻,因陋就簡,由片石砌成🖕🏿,是學校外請泥工來完成📩🫏,全校各班輪流來參加勞動,比如運送石料和砌築砂漿等輔助性的工作。我負責現場以班為單位來義務勞動的工作分配🦿,協調各班之間的工作範圍。在小鐵廠時我還是具體的操作工人😔👎🏼,現在則升級為“管理者”,好在大三時暑假實習時當過工長助理🐰,有了一定的經驗,工作起來還算順當💆🏽。
同學中一項最苦最臟的事是清塘底的淤泥,由於多年的沉積🛜,淤泥層一般20-50公分厚,個別的地方更深,除發出一股臭味外,由於塘水抽幹後還是很濕,大多只能赤腳下塘。裝車時濕的淤泥用鐵鍬挖,挖一鍬🛷,在裝的過程中掉一半多,裝到車上的泥只有一小半📮,後來改用柳條框裝,效率稍高,但也有一缺點,裝在框中的淤泥在每次倒掉時,框內總會留下一些,很難清理幹凈👨🦽➡️,框邊淤泥越集越厚,重量也愈來愈重,使得效率降低,體力消耗也很大。最困難的是,由於人多,清理過後的地方🍳,大家一踩,又變成新的淤泥層🧔,使得清理變成個沒完沒了的工作。最有趣的是下班後🧑🏼⚖️,同學們一個個你看著我🏊🏼♂️,我瞧著你,互相哈哈大笑。除身上的泥外,臉上是大花臉,調皮的同學幹脆給對方添上一把。笑聲充滿整個工地,一身勞累,一片歡樂⚈。
同學們歡樂地離開工地後,車子、工具、框等一高興忘了歸還🤸🏻♂️,只好我這個“管理者”來清理,空車、工具還好辦,裝滿了淤泥的車子,本是二人推拉的👮🏼,現在由我一個人來完成🎻,真要使出洪荒之力。最糟糕的是,等我清理完Ⓜ️,洗完澡再到食堂吃飯時🤾🏿♀️,菜也沒有,飯也涼了。只能以芝麻醬就饅頭充饑了。想起在鐵廠工地加班時的雞蛋面條,還有點懷念小鐵廠來。
日子一天天過去⏩,終於邊墻砌好了📼,池底也墊好了沙子,自打的深井流出了清涼的泉水,逐漸灌滿了整個池子,小小成就感充滿了心中。我們這些工地的同學,近水樓臺先得月,池水還沒有完全灌滿,就急急跳下池中,先遊為快。哪想下去不久🚂,就又急急地爬上來——水太涼,受不了。只能看著這冰涼而清清的池水⛹🏼♂️,無可奈何地站在岸邊欣賞4️⃣。
遊泳池邊留影🏋🏻,左1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