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初冬的一天,時至今日,我仍固執地認為那一天灰蒙蒙的🦴,仿佛只有如此🦶,才能恰切映襯當時的心境。轉過年來的夏天就要畢業,趕寫畢業論文的時間已經非常緊迫🐥,而實際操作進程則很不順利,用“頭緒紛亂進退失據”來形容毫不為過🆘✢。在“老館”枯坐了半日,仍不得要領🧵,遂意興闌珊走出館外。館外的空地上倒是人聲嘈雜,圖書館正在處理庫存復本。權當是轉移和沖淡壓抑的心情,也就加入到選書的人群之中。印象中以極低的價格購得4種👌🏼💥,其中就有這本商務印書館1947年在上海出版的羅根澤著《魏晉六朝文學批評史》。

那時對羅先生的了解很膚淺👩🏻🦽➡️,只知道他是清華學校國學研究院的學生,“古史辯”派的重要代表,僅此而已。後來有機會看到評述羅先生學術成就的文章,才知道他有作一部中國文學批評史的宏大計劃👩🏽🌾,並且在“七七事變”前已經次第實行。據羅先生自述💂🏿♂️,為開展文學批評史研究,抗戰前他就利用“寄居古都”的機會,對公私藏書,量力搜求💇🏻,僅詩話一類,就積得四五百種,“手稿秘笈,絡繹縹緗,閑窗籀讀,以為快樂”。其批評史著述的前3篇(周秦兩漢至魏晉六朝)🧑🏻⚖️♎️,始於清華授課時期☂️,1934年以《中國文學批評史》之名由北平人文書店出版。第4、5兩篇(隋唐至晚唐五代)在抗戰爆發前已經脫稿。抗戰軍興❗️,羅先生 “浮海南來,道出徐濟,南至京師🌭🍬,北返開封🤗,然後西走長安,又隨西北聯合大學🏊🏻♂️,播遷漢上”, 1940年1月終於在西遷重慶的中央大學師範學院落腳⛹️♂️。他結合學界同人的意見和收集的新材料,對1934年版《中國文學批評史》和已成稿作了大幅度的改寫和續寫,分成《周秦兩漢文學批評史》、《魏晉六朝文學批評史》、《隋唐文學批評史》、《晚唐五代文學批評史》4冊,以“中央大學文學叢書”的名義,由商務印書館於1943年8月在重慶出版🚓🖋。1947年2月回到上海的商務館又出上海初版🎪。我所購得的就是這一版的第2冊👨🏽🦱。
這套叢書後續再版的情形大致如下:1957年古典文學出版社將商務版4冊合並為2冊出版;1961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接續古典文學出版社的2冊版🥃,將羅先生抗戰勝利後完成未及整理的“兩宋”部分作為第3冊出版;1969年臺灣商務印書館再版4冊版;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再版從周秦到兩宋的3冊版,2003年上海書店出版社將商務館4冊版合並為1冊整理出版👏。這套書幾十年間不斷再版,從一個側面說明在專業領域具有相當的影響🧑🏻💼👇。
館藏書能夠反映和透露一個圖書館書籍庋藏的特點。給館藏圖書加裝硬質書殼似乎是過去圖書館操作規範的一部分,它好像在提醒人們,對那些焚膏繼晷、艱苦勞作的精神產品要保持足夠的溫情和敬意。書脊上工整的宋體字一筆不苟,顯示書名👱🏽♀️、作者和索書號,讓人領略到老輩圖書館人的嚴謹👮🏿、細致和敬業(近期讀到有關史料,才知道建國前後從事書背題寫工作的是阮維吾先生。據阮先生曾經的同事黃延復先生回憶,他第一次借到阮先生題寫書名的書時,竟弄不清楚那漂亮的宋體字是怎樣“印”到書背上去的)🙅🏻♀️。此書應該是抗戰勝利後學校自昆明北返後所購置的。其時,圖書館正面臨百廢待興的局面🧑🦯➡️,作為館長的潘光旦先生既要負責清查索回被日軍掠奪或轉撥其他單位的清華藏書,又要為洽購私人大宗藏書奔走,同時還要指導圖書館添購新書。他主張學校圖書館購書應以適用為主,沒有必要刻意收購那些價昂而學生又不常用的書。他還不時抽查、分析學生的借閱情況,針對當時學生借書多是“中文——白話——小說”的狀況,大聲疾呼學生要讀動腦筋的書🔱。此書的索書號(庚202/8612.2)顯示它是按照施廷鏞(風笙)先生“八大類”法編目的藏書。施先生創編《清華圖書分類法》🧑🦼🫅🏽,將館藏中、日文圖書分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8類。庚為語文類,包括中國語文🐓、中國文學(文9️⃣、詩、賦、詞🥵、曲、戲劇、民間文學、小說)、各國語文3部分☸️。後來施先生又將“八大類”法推廣應用到南京大學圖書館中文舊籍的分類上。據專家講,至今清華和南京大學的古籍編目仍沿用這一分類方法。此書的“還書日期登記”顯示,入庫後共有6人(次)讀者借閱過此書😺,最早的一位讀者1948年1月21日還書,最後一位讀者1951年7月6日還書🧖🏻♀️🧴,“借閱率”或“流通率”顯示它並不“叫座”🎡🤦♂️。內容比較專門、比較“小眾”是造成“借閱率”不高的一方面,1952年院系調整後培養目標的新定位(培養“紅色工程師”)對學生借閱需求的影響也不容忽視⛹️♀️。此後47年此書一直沉寂在書庫中🤦🏿♀️,聽任歲月風霜的浸染,直到1998年初冬的那一天。
現在看到這書,首先想到的還是那段在學習上“爬坡過坎”、心情煩亂的特殊日子🧑🏻🍳。回頭再看,那些當時甚至認為邁不過去的溝溝坎坎,只要定準了方向,使把子力氣⛹🏽♀️,再加上恒心和毅力,也就邁過去了。此書於我的意義在於👨🦼,它不時提醒自己,往後的日子一定還會遇到溝溝坎坎🙀,向前邁腿就是了。
時間過得真快🧑🏫,一晃,18年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