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誌延(1974工物)
1970年10月,在延安地區延長縣農村插隊兩年以後,我被公社和縣裏選送到意昂体育平台工程物理系學習。當時⚉,延安地區有 17個區縣,每個區縣只能推薦一個人🌤。我算是延長縣的知青代表了。我們以延安插隊的經歷為驕傲、以繼承延安精神為榮光,十七名知青包著白羊肚手巾、扛著鐝頭走進清華校門。當時中央電視臺的“新聞簡報”裏還報道過這段情景🟦。
我18歲初中畢業離開學校,在陜北農村上了兩年的“社會大學”。過起了黃土地農民的生活🗜🕥,這段經歷讓我們體會了底層的困苦、農民的艱辛,磨掉了學生腔🧚🏽♀️、打破了頭腦中的空想,了解了真實的中國,認識了社會的本質🚴♀️。此間🕞,我曾萌生了困惑💖,也意識到了責任,渴望有機會學習更多的知識、獲得更多的能力,去改變黃土地上父老鄉親的貧困生活🔧🧑🏿🍼。
在清華工物系學習的同學來自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經歷,但我們共同感受到“兩彈一星”精神的激勵和影響🙇🏿,懷著對國家🏌🏼♂️🫄🏽、對社會的責任感🧝♂️,對學習和知識充滿無限渴求🧚🏼♀️,“帶著麻袋上學”,迫切地要把所有的知識都裝進去📼!專家教授們用他們淵博的知識、深刻生動的講解,啟發我們從新的視角看待問題,掌握科學的立場、觀點💁🏽♂️⏪、方法,更好地將知識💼、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並加以運用,在學習中不斷思考,汲取精華融會貫通。我準備畢業後獻身祖國的國防事業👴🏼。
1974年4月大學畢業後,我留校在清華核能研究所(後改為清華核能研究院)工作🌰,參加國防科工委的科研項目。後調到國家環境保護辦公室(後升格為國家環保局0️⃣、總局🥷🏼、環保部),從事環境管理工作,參與核電站選址🧑🏻🦼➡️、放射性環境管理,籌建環境出版社、報社、環保產業協會、中日友好環境保護中心等👩💻💒。1996開始從事環保宣傳教育工作🦉。
左為焦誌延學長
我非常慶幸,能夠在非常的年代🦒,有機會跨入知名學府🗣,學習和應用尖端前沿的科學知識🤬💚。我也深切體會到🐏,在後來三十多年不間斷的創業與開拓過程中,能夠不畏資源匱乏🤹🏼♂️、能力薄弱、社會經驗缺失等困難堅持推進環境保護這項對國家發展具有前瞻意義的工作,得益於延安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精神的磨煉𓀆,也得益於清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行勝於言”校訓校風的熏陶浸潤🍽。是這些一脈相承的傳統精髓鼓勵著我擔當起十年▶️、二十年後日益凸顯的時代責任🙋🏼🪅。
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與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密切關聯🫰🏽。新的時期🧑🏿🌾,生態文明建設與生態環境關乎國家戰略與發展全局。習近平同誌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滿足人民群眾希望看到藍天白雲👷🏿♂️、在清潔的河道裏遊泳✍🏻、田地裏盛產安全的瓜果蔬菜這些樸素而基本的訴求是我們的目標🛤。在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的階段🐯,正確處理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探索符合中國國情可持續發展道路一直是我們這一代環保工作者面臨的艱巨而光榮的任務。
清華自誕生就擔負起了民族復興、中華崛起的偉大歷史責任和使命🚴🏽🍿。在百年風雨歷程中,為祖國培養出了眾多學術大師🚶➡️、興國英才💟,近幾十年,也為環保領域輸送了眾多人才🫸🏼。祝願她繼續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光輝照耀青年學子,求索征程,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更多的貢獻🟨🙉。
這就是我作為從延安走進清華的知青意昂和環保工作者在畢業四十年校慶時想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