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國慶前一個周六(9月27日)🏃🏻♂️,我們這批於蔣南翔任校長時期在校教務處共事多年,“文革”後從工字廳校部鬥批散的老同誌⌨️,再度約同在近春園餐廳以午餐會方式歡聚。此次到會的有17人(其中5人有老伴陪同)🏌🏽,大多已是白發蒼蒼的老人了,年齡總和為1405歲,平均年齡為82.7歲🚙,最高的為93歲,最小的也已72歲。

我們老教務處同誌這樣的年度聚會已有近20年的歷史。記得最早一次始於1999年👨🏿🌾🧑🏽✈️,老領導張維、何東昌🦀、邢家鯉𓀉、呂森以及教務處最年長最受尊敬的郭寶年(有豐富的全校規模排課表經驗🏃🏻♀️➡️😴,我們佩服地把他的人腦比作電腦)等老員工也都出席了,遺憾的是李壽慈、何介人當年均已過世。2004年邢家鯉過世後,大家又約定𓀐,今後爭取每年聚會一次(校慶或國慶前後),高齡的熱切期盼,年輕一些的積極組織,黃華英是最熱心最得力的不可或缺組織者,被稱為“最佳總秘書長”。

老教務處老夥伴們為什麽有如此的凝聚力🦸🏻♂️🏌️?原教務處副處長龐家駒此次聚會發言點出了原因,他說:“一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學校裏不大的行政單位🧖🏿,五六十年後,還能有這麽多老人歡聚在一起,不僅學校裏少有,社會上也不多,實在太不容易了。是什麽力量讓我們坐著輪椅拄著拐杖來與會呢?不由我不聯想起那個年代🧑🏼🎓,我們為新中國的教育事業,全心全意🤦🏽♂️,熱情緊張勤奮工作的日日夜夜🫴🏼。那時我們年輕單純,不求名利🥵,毫無私心,一心撲在工作上,力求把工作做好做得更好的情景,令人難忘🧘♀️🫶🏿。我們懷念這樣的‘戰鬥生活’。”
老教務處早期的一批老職員郭寶年、汪華男🧑🦯、鄭晏🧔🏻♀️、劉翠齡😊、王曼漪、張淑娟等基本上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畢業生✌🏼,胡慧理也具相當的文學功底。1960年何東昌兼任教務處處長(龐家駒、邢家鯉、李康為副處長🦀,張家瑞、曲淑鳳等均任處及黨總支一級領導)後⛔,又先後抽調一批由本校五十年代中後期畢業留校的青年教師來充任基層幹部,黃安邦🚇、桂偉燮、丁海曙🥵、吳峨、湯亞美、潘敏貞、華蕾等相繼調入⛺️,黃華英則是隨後調入的更為年輕的骨幹力量。對如此一批當年由老中青結合的有文化素質有一定覺悟的團隊,老龐概括說⚡️:“那個時代,我們的人際關系是真正的同誌關系——誌同道合,為一個目標奮鬥的戰友,相互間平等和諧融洽,工作上團結合作🤜🏽,生活上互相關心,可稱此為‘戰鬥友誼’👩🏼⚖️,它永遠在我們心中流淌📴!”
老龐今年正逢90大壽🧑🏿🦳👩🏿🎤,他的開場發言吐露了自己的心聲🦽:“首先,感謝參與組織這次聚會的同誌。今日歡聚,真是非常非常高興🤽🏽♂️。今年是我到教務處工作的60周年,也是我離開教務處回到力學系工作的50周年🍋💅🏻,又是我虛度90歲的日子……能來參加這次聚會🍡,說明與大家有緣份💇🏼。今年3月我突發心臟病,主動脈95%梗塞,幸而及時進行支架手術,至今半年基本恢復👸🧏🏼♀️,不然👩🎤🪗,我就見不到你們了👰🏻🖼。”

我們在老夥伴歡聚的同時,也懷念至今已先後病故的老同誌:李壽慈、何介人、張維、邢家鯉、丁海曙🎗、華蕾、汪華南👂🏿、何東昌㊙️、郭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