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訓仁(1952物理)
“I have a dream...” ——Martin Luther King, Jr.
許久以前,孩子們都還未各自成家,我們就有個夢想:“什麽時候可以全家出去旅遊一趟”👩🏻🎨🎬;當時無論“大環境”🐻、“小環境”充其量也只能以“簡單方式”在國內某個景點“意思一下”。時至今日🎀,大、小環境都發生了根本改變😑,事業有成的兒子提出要不惜巨資以“高水準”來圓此夢👏。經過分析比較,最終決定去歐洲。歐洲堪稱人文薈萃的中心🚓,家庭成員中,兒子多次去過多個城市👨🏽💼;我只出差去過英倫和巴黎;大女兒只出差去過俄羅斯和北歐諸國;老伴和小女兒則完全沒有去過歐洲🥒。再進一步決定去意大利乘豪華郵輪,之所以這麽決定有幾個原因,首先羅馬是向往已久的歷史名城;其次是沒有正式乘坐過海輪❕,更沒乘坐過豪華郵輪👨👧。
簽證
於是緊鑼密鼓地開始行動❤️,最根本的問題自然是護照和簽證🏌🏼♀️。好在我們都在2008年去過新西蘭,原有護照仍然有效,只需辦簽證了🐓。要圖“省事”也可以委托旅行社去辦,收費¥2200 /人(簽證費在外)💁🏽♂️,而實際上所有材料仍須自己準備👨🏼⚖️,簽證也須面簽,並不能減少多少麻煩👂🏻,因此我們決定自己辦。意大利簽證中心官網有關於簽證所需的詳細信息和所需填寫的相關表格,網上也有各種攻略可供參考。首先認真填好申請表,準備出各種證件材料🔋,包括:有效期內的護照、身份證、戶口本、退休證(在職者則為單位證明)、工資(或退休金)證明🤵🏽♂️🧘♂️、信用卡消費對賬單等👰🏼;並非必須但最好能提供像房產證、車證、銀行存款證明等材料;還得有往返機票證明和當地酒店的預定證明及整個旅行計劃——事先兒子在上海已將機票🧟♀️、酒店包括郵輪船票訂妥。一切準備停當🎂,一家四口(兒子因持有美國護照,所有這些麻煩全免了)於8月15日趕往東四意大利使館簽證處,但不巧那天正值意大利的法定節假日“聖母升天日”🕵🏿♀️,簽證處不上班🪜,白跑一趟;一周後的8月22日剛好是我83歲生日,四口人再次前往,拿了個第93號🧸,倒沒等多久,但還是“材料未全”💁🏻,不過說“明天只要年輕人來就可以了”,於是第二天兩個女兒再跑一趟,交上簽證費約¥750(系由歐元折合過來)又加辦“保險”(¥200/人,70歲以上老年人加倍)等,總算“過關”,約好9月24日上午9:00去使館“面試”💞➗,如過時未到☂️,得重新再約時間🏃🏻♀️➡️。結果提前40分鐘到👎🏽;由一位講漢語的意大利女士進行“面試”🧑🏽🍼,本來我們二老坐在前面,她卻讓我們退後、讓兩個女兒坐上來,意想不到的是,她的主要問題集中在小女兒為何要從母姓而不按慣例從父姓這一點上,最後她總算接受了我們的解釋,告訴我們“等候通知”,結果三天後就取回簽好證的護照,屬於“旅遊簽證”👨🏿,有效期至2012年11月17日;雖然要去幾個國家,有此一個簽證就夠了。
“條條大路通羅馬” • 公務艙
“Tutte le strade portano a Roma: All roads lead to Rome” 這句古羅馬諺語如今有了嶄新的含義🍠:即“條條大路”中更包括從世界各地出發的“空中道路”。從國內飛羅馬的航線共有7條🪳,分別發自北京、上海、杭州、武漢👨🎓、南寧、廣州、深圳;而我們選擇了從上海出發的瑞士航班🧡。
2012年10月17日,我們先去上海與兒子會齊⚛️。次日早乘瑞士航空LX189航班的A340-300準時於9:20起飛✹。以前也不知坐過多少次飛機🤸🏻,都是經濟艙,今天這公務艙還是第一次。
公務艙的確與經濟艙大不一樣,但是否與三倍的價格相匹配就難說了🧛🏼。首先↘️,check in 時不用排隊,托運行李的限額也多10公斤🧿;然後可以進入貴賓(VIP)候機室,那裏提供免費的簡單餐飲📊、報刊、上網等。入座後空姐先送來一個精致的小鐵盒(travel comfort kit),一張小卡片上以簡練的英文表示📽:“歡迎乘坐此航班,此盒內所裝牙具、襪子、眼罩、耳塞、搽臉油和兩粒檸檬糖【筆者註:供飛機起降時含用】等希能增加旅途的舒適和愉快🏋🏼💪🏼;如有需要還可另行提供剃須工具、指甲銼🧘🏻♂️、梳子、鞋拔、針線包等”📏。由於機型關系🛀🏽,公務艙的規格也有所差別,A340-300的公務艙大概只能算中上等;座位還寬敞,可以在“座椅”👩🏼🏫、“躺椅”👨🏿🎤、“床”三種模式下任意調節,還可以進行按摩;能夠將座椅放平成床從而讓乘客完全躺下應該說是公務艙超越經濟艙最重要的一環🤼,而這對10小時以上的長途飛行更加突顯其優越性,說實話🏸,以我現在的年紀和身體條件,長時間坐經濟艙是很難堅持的。每個座位前都有一個熒屏,可以隨意選擇看電視🤓、看電影、打遊戲等等,不過我除了過一段時間看一下“Flight Information”(隨時顯示飛行高度😴、速度、距離🌨、起飛站和目的地的兩種時間、機艙外溫度等信息)之外👨🏻🦽,全程中幾乎全在聽古典音樂📐。公務艙的服務當然也強得多💝,有一頓相當正規的“正餐”✵,一道一道地送,斷斷續續吃了兩個來鐘頭;然後還有便餐和小吃🏄🏻♀️。空姐的服務也比較周到🌄,例如主動將脫下的上衣拿去集中保存,一次送面包來我問有無果醬她便立即轉身去備餐間取來兩小瓶給我……
經過12小時飛行9045公裏後於18日21:35(當地時間15:35,下文均按當地時間)抵瑞士蘇黎世(Zürich)😟。抵達之前🛰,俯視機艙下面正是白雪皚皚的阿爾卑斯山👱🏿♀️,美不勝收。 27年前我也曾路過此地——1985年我學術出差英國,那時蘇黎世是北京到倫敦直航班機的第二經停站(第一站是阿聯酋的沙迦(Ash Shariqah))🛍,但因從北京出發時就晚了5個小時,為了趕時間𓀇🫵🏿,都沒讓乘客下飛機。
在蘇黎世機場通關後隨便轉了下,於18:00時許轉乘LX1732航班班機A320⛹🏿♀️。因飛機較小,無公務艙,只能以經濟艙前三排之三個單人座(每排六座)坐兩個人這種“權宜之計”來對付了,此外還供應了一頓簡單餐飲,可能是經濟艙所沒有的🧙♂️🕵🏼♂️。於約20:00時抵羅馬🌠。出機場後找到一出租車,我們是5個人👯♀️,一般出租車最多只能坐4位乘客(國內也如此)👥👨🏿🚀,但羅馬有種出租車在司機座和副駕駛座之間加了個座位⚂,正好可坐5位乘客,雖然這種車比較少🤹🏻♕,但在以後逗留的幾天中倒還能經常坐到,倒是比較方便。但車費真叫貴,估計也就20公裏的路程要了120歐元,在我們要求下先稍微繞道去向往已久的鬥獸場外面看了看夜景,然後才到我們下榻的酒店Hotel dei Mellini。
梵蒂岡
世界上著名的旅遊景點數不勝數🏋🏽,會令時間📑、精力、金錢都有限的人們很難選擇🖇🧑🏿🦰,但若是以文化為重點🤯,則羅馬肯定是首選,她無疑是意大利這個堪稱旅遊資源最豐富國家的總代表🖕🏻。兒子已四度來此🕓,加之他對古代文化有濃厚興趣和相當研究,完全可做一名合格的向導。要去的景點、要看的東西實在太多,而我們只有三天時間🍪,經過選擇決定先去“國中之國”梵蒂岡😄,兒子在訂酒店時就考慮到這一點,所訂酒店就在梵蒂岡區,打了輛“五人的”很快就到🤑,先去博物館💉,人山人海👰,購票(€15/人)入內🕯,門票之貴列全球博物館首位🦸🏿♂️。
梵蒂岡博物館原為教皇宮廷,擁有12個陳列館和5條藝術長廊,總面積5.5萬平方米,是世界上最早的博物館之一,在公元5世紀就初具雛形。所收集的稀世文物和藝術珍品,堪與倫敦大英博物館和巴黎盧浮宮媲美,匯集了希臘、羅馬的古代遺物以及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精華👮♀️,大都為無價之寶🔞;內容實在太豐富,各種珍貴展品揭示出整個西方文明從埃及文化到希臘文化再到羅馬文化的全過程,各式建築遺跡🛟🍒、浮雕、雕像🌋、繪畫等等簡直美不勝收,實不愧為人類藝術造詣🍱、文化成就之巔峰🐦⬛。最馳譽於世的要數拉斐爾(Raffaello Sanzio,1483-1520)25歲時在簽字大廳(Stanza della Segnatura) 天花板上所作的四幅壁畫🤶🏽,主題分別為:神學的《聖禮之爭(或教義之爭)》、哲學的《雅典學院》👱🏻♀️、詩歌的《帕拿巴斯山》和法學的《三德》。《雅典學院》更是精華中之精華,拉斐爾把不同時期的人物全都集中在一個空間🤝,古希臘、羅馬和當時意大利的五十多位哲學家、藝術家、科學家薈萃一堂📶,充分表現出人類智能的和諧。拉斐爾以最易讓人理解和感覺的方式描繪出各個哲學家的思想特點:畫中廳堂右邊有雕像智能女神雅典娜,左邊是文藝之神阿波羅‼️;最中央是腋下夾著《蒂邁烏斯篇》、以手指天的柏拉圖(但臉是達•芬奇的,以表達對他的敬重)和一手執《倫理學》一手指向前方的亞裏士多德,象征古希臘唯心與唯物之爭🤾🏽;圖中出現的學者還有畢達哥拉斯、伊比鳩魯、赫拉克立特✹🙈、古希臘犬儒學派哲學家迪奧基尼、蘇格拉底、亞歷山大🧗♂️、斯多葛派哲學家芝諾、歐基裏得、托勒密,拉斐爾也把自己潛藏進畫中,用以表達他渴望走進這人文薈萃的場所、神聖的知識殿堂:數學→音樂→哲學→科學——一切都是如此和諧📥🫕、如此神聖、如此有序。
後來到了西斯廷(Cappella Sistina)和聖彼得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Pietro)🟦,這種感受更是強烈,前者的壁畫和後者的建築是真正的“巔峰中之巔峰”,毫不誇張地說👩🏼🦰,那裏的每一平米都浸透著人類的最高智慧、散發著最華美5️⃣、最高雅的氣氛🥔🧘🏿。令人不由得對創造出這種驚人奇跡的偉大天才們產生無限敬仰。
從博物館來到這兩座教堂,正像是沖破中世紀嚴酷的宗教禁錮迎來了燦爛輝煌的文藝復興時期⇨。始建於1445年、完工於1481年的西斯廷教堂以曠世的壁畫聞名於世,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1445 -1510)等文藝復興初期畫家以耶穌基督為主題創作了第一批壁畫🚟;而1508至1512年間絕代大師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1475-1564)重新繪製的穹頂壁畫才真正成為流芳千古的傑作⛹️,它們描繪了舊約中創世紀的9個場景🚵♂️,場面宏大🤶🏻,氣勢恢宏,人物眾多,最有代表性的是兩大巨製壁畫《創世紀》和《最後的審判》。聖彼得大教堂的歷史幾乎與整個基督教的發展史同步👩🏿🦰。彼得是耶穌的大聖徒,是第一個承認耶穌為基督(即“救世主”)的人,故獲耶穌賜名,意為“磐石”👨🏽🎓。耶穌遇難後,彼得作為眾聖徒的首領開始創建基督教會。公元1世紀中葉🍶,基督教由巴勒斯坦逐步傳播到羅馬,引起尼祿皇帝極大恐慌🎃,從公元64年開始鎮壓基督教傳教士,彼得就是在現在教堂的所在地被釘死於十字架上🪻,遺體就地埋葬。彼得殉教後被後人尊為首任教皇🦹🏻♂️,而之後的天主教皇都作為聖彼得的繼承人、被看成基督在世的代表。此後基督教的教義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影響力越來越大,到了君士坦丁大帝時代🫸🏽,只好宣告承認基督教的合法地位🧼,並於324年在彼得的墓地建起了一座簡易的小教堂,史稱“老聖彼得大教堂”🏌🏼♀️。君士坦丁的兒子孔斯繼位後,將基督教確定為帝國的國教,並大興土木,將原來簡易的聖彼得教堂推倒👋🏻,重建起數倍於原規模的大教堂。16世紀,教皇朱利奧二世決定再次重建聖彼得大教堂,於1506年破土動工,在長達120年的重建過程中,意大利最優秀的建築師布拉曼特🚶➡️、米開朗琪羅🧛🏻♀️、德拉•波爾塔和卡洛•馬泰爾相繼主持過設計和施工⛹🏽♀️,直到1626年11月18日才正式宣告落成,史稱“新聖彼得大教堂”💁🏻。大教堂經歷了多次擴建和重建🧟♀️,每次它的風格都會經歷一次變異,君士坦丁第一次修建的教堂是希臘神廟式的👀,後來就演變成了古羅馬式,其平面的十字結構也從希臘式改為拉丁式(橫短縱長),但無論風格和結構如何變化,它的中心位置始終不變,彼得的墓一直處於十字的中心。聖彼得大教堂是現在世界上最大的教堂™️,總面積2.3萬平米,主體建築高45.4米,長約211米🍒,最多可容納近6萬人同時祈禱。大教堂的外觀宏偉壯麗🥾,以中線為軸兩邊對稱,8根圓柱立在中間、4根方柱排在兩側🆚,柱間有5扇大門,2層樓上有3個陽臺,中間的一個叫祝福陽臺,平時關著門,重大的宗教節日教皇會在陽臺上露面,為前來的教徒祝福。教堂的平頂上正中央豎立著耶穌的雕像,他12個門徒的雕像在兩旁一字排開,高大的圓頂上有很多精美的裝飾👨🏿🦳。登上教堂正中的圓穹頂部可眺望羅馬全城🍵;在圓穹內的環形平臺上,可俯視教堂內部,欣賞圓穹內壁的大型鑲嵌畫。用大理石砌築的教堂內部金碧輝煌🤜🏽,光線幽暗,神秘莫測,裏面所有畫像都是用不同顏色大理石拼接而成👍🏿,工程極為繁浩。我也曾去過倫敦的聖保羅大教堂(St.Paul's Cathedral,位列世界第五大教堂、第二大圓頂教堂)和巴黎聖母院(Cathédrale Notre Dame de Paris)💂🏿♀️,它們雖然也都是聞名全球的大教堂,但比起聖彼得大教堂來未免相形見絀。
大教堂正前方就是能容納30萬人、聞名世界的聖彼得廣場,廣場建於1667年,長340米、寬240米,被兩個半圓形的長廊環繞,長廊由284根高大的托斯卡拉式圓石柱支撐著,頂上有142個教會史上有名的聖男聖女的雕像,雕像人物神采各異➜、栩栩如生😏;主持設計施工的是被譽為“巴洛克藝術之父”的貝爾尼尼(Gianlorenzo Bernini,1598-1680)。1856年在廣場中央豎起一座41米高🕵🏼♀️、由一整塊石頭雕刻而成的埃及方尖碑,兩旁各有一座美麗的噴泉👨🦰,涓涓的清泉象征著上帝賦予教徒的生命之水。
告別梵蒂岡打的至位於羅馬圓形廣場北部的萬神廟(Pantheon),這是羅馬最古老的建築之一📕,古羅馬建築的代表作🖖🏽,羅馬穹頂技術的最高代表👱🏻♀️。始建於公元前27 年,重建於120-124年🥺👨🏼🏭,因系獻給“所有的神”,故名🤦🏼♀️。
不幸中之萬幸、奇跡中的奇跡
2012年10月19日——畢生難忘的黑色星期五💀!那天傍晚,遊完萬神廟👯♀️,來到一家小餐館👨🏽🔬,找了個臨街的餐桌⛴,想邊吃晚餐邊看街景🧑🎨。兒子一家去年就來過這家餐館,老板還記得他。我想上洗手間🚐,便獨自進入店內去問🧑🏻🏫,店員指了個門🧘🏼♂️,我便走過去,不料一出“門”就是樓梯,我一腳踩空,一個倒栽蔥就摔了下去,一直掉到樓梯底,當時整個人都暈了。大約是一個男店員和一位女顧客聞聲趕過來將我扶起🐁,我請他們從外面叫來我的兒女💆🏻,他們驚恐萬分,連忙問我傷在哪裏,並攙扶著我慢慢上樓,到餐桌旁坐下。良久我才逐漸緩過神來,試著活動一下,初步斷定沒有骨折。兒女們一再問要不要上醫院✢,我堅持說不用。這時已一點胃口也沒了,但在眾人力勸下好歹吃了點🔛。臨離開時才發現我原來戴在左手腕上的手表不見了,那可是一塊具有特殊紀念意義的歐米茄名表。兒子先進店內去尋找👩🎤,沒找到,我再進去向店員說明,那是一塊對我有特殊意義的表,摔落之後是否有人撿到▶️,希能協助查問一下🙂↕️🐒。一般歐洲人特別是“生意人”多粗通英語☂️,估計那三個意大利小夥子應該聽懂了我的陳述,但他們一言不發,其中一人拿起一個酒瓶猛力插向身後的冰桶裏,兩個女兒怕再出事,急忙將我攙出店門。既摔傷又丟表真是好生懊惱,家人都勸我:八十多歲的老人從那麽高(足有3米高、呈45°角)的樓梯上摔下來,一沒傷內臟📟、二沒傷筋骨,已是不幸中之萬幸🖥,身外之物就別再在意了🚥。兒子、女兒承諾給我買個更好的表,回程途徑蘇黎世時就可以買。我的確非常感動,試想我真要有個“三長兩短”,哪怕只是傷了筋骨🎵、不能行動🧑🏻🏭,那他們怎麽辦👨🏿🚀➾?行程才剛剛開始🤟,下面的行程要是放棄,白扔幾十萬不說,可能還得準備巨額的醫療費用(歐盟國家全民享受公費醫療,看病無需分文,如何對待外國旅客就不好說了,但我們既買了保險應該有相應的對待)👈🏻;自己更要受多少“洋罪”。但他們沒有一句怨言⚙️,還一直安慰我🪪。
打的回到酒店,老伴連忙為我查看傷情🤸🏼♂️,真是遍體鱗傷,但好在都是軟組織挫傷🤲🏽,頭部有多處外傷出血👧🏻,最厲害的部位是左手背🧜🏼、左上臂👲🏻、後臀上部、右股、整條右腿等處,全部呈紫黑色🪶。老伴突然慢條斯理地說“這不是你的表嗎?”我還以為她在開玩笑,但她真的從地板上拾起了我的表,是剛才幫我脫衣服時掉出來的🧡:連接表帶的彈性栓桿已完全脫開👎🏽,可見摔時的力量有多麽大4️⃣🧑🏻🍼!但這表在完全脫開後是如何掉在衣服裏🤷♀️🦶、又是如何經過這麽“折騰”還一直留在那裏,實在是百思不得其解🔤。兒子分析可能是當時掉在地上🚀,有人將它“悄悄”放進我褲兜裏,但我當時蜷著腿,要這麽做幾乎不可能。因此,只能說是“奇跡中的奇跡”!
一個人能學會“逆向思維”非常重要,如這次摔傷,當然是非常倒黴的事,但反過來想,本來命中就有此一劫,能以相對較低的代價度過此劫就真是萬幸了。後來回京後親朋好友知道此事,都在電話中表示這是“善有善報”🧛👦🏽、“摔掉晦氣💁🏻♀️,以後必有大福”等等©️🤽🏿♀️。
為慶幸這次“奇跡”的出現🤹🏼♀️,同時為“壓驚”🪳,次日兒子送我一件特殊的珍貴禮物🎼👨🏻🎓。原來第一天在羅馬逛街時我就有意買一個“羅馬城徽”的模型,但一般旅遊商店中售價三百多歐元🦹🏼♂️,已超過我“價格底線”的產品兒子根本看不上🚺;事有湊巧,第二天孩子們逛街時在一家古玩店發現一個“古董”模型,標價€2,350,兒子一眼看中,最後砍價以€2,000“拿下”。這模型製作於1880年前後🧑🏿🌾,造型準確🦆,與我們剛在博物館見到過的實物非常接近💇,而且做工很細;“城徽”(著名故事“母狼哺嬰”的形象化:一只母狼和一對正吮吸著它乳房的孿生兄弟)本身以青銅製成🐧,底座以古羅馬大理石製成,尺寸(長-寬-高)約為27-11-31厘米,重達10千克;在底座前方一塊後加的銅片上刊有如下銘文:
A
DVILIO CAMBELLOTTI
LODOVICO SPADA POTENZIANI
GOVERNATORE DI ROMA
XXI APRILE MCMXXVII
ANNO V♀
大概意思是🧖🏽:“此件於公元1927年4月21日【筆者註:公元前753年4月21日被定為“羅馬建城日”】由羅馬市長頒發給Duilio Cambellotti【筆者註:此人(1876-1960)為意大利當代建築、美術方面大師】”
羅馬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English proverb
摔傷後的第二天,渾身作痛,本有一個人獨自在酒店休息的想法❓,但實在不甘心輕易放棄這來之不易的機會,好在走路還不太受影響🫅🏿,便決定還是隨家人出門🧑🏼🦲🏔。打的至位於卡比多裏奧山丘上的古羅馬市政廳,山丘的名字由“Capitolinum”衍生而來,意為“世界首都”☝🏿💐。買票(€12/人)入內;為我要了個輪椅🦟,由三個兒女輪流推著🛀🏻。這座市政廳是古羅馬遺址群中最壯觀、保存維修最完善的建築之一,鶴立於廣場中心山丘頂部的褐色殘垣斷壁中。潔白的大理石外墻🧑🏽⚕️、華麗高貴的造型、栩栩如生的雕像👷🏽♂️,這些兩千多年前的傑出建築,充分顯示出古羅馬人的偉大創造力!正如英國諺語所雲🤾🏼♀️✊🏽,偉大的羅馬非一天建成⚉,古城的建築遺址至今仍占全城的四成🏋🏿♂️🚵🏻,整個就是一座露天歷史博物館,處處反映出文藝復興時期建築之美🥁,並且與現代建築和諧地融合在一起👩🏻⚖️,這又充分顯示出現代羅馬人的胸懷和睿智✊🏽🚯。
只有一天時間了👩👧👦,趕緊去位於威尼斯廣場南面㊗️、古羅馬市場附近、作為羅馬“地標”的鬥獸場(Colosseo)。人多極了💂🏿♀️,買票(€12/人)就排了大半個鐘頭的隊🏋🏿,已達到我這“傷老頭”所能忍受的極限👈🏼。
2012年10月21日於羅馬鬥獸場遺址
顧名思義🧝🏼♀️,鬥獸場是用來“觀賞”人與獸或人與人之間的搏鬥表演的場所,始建於公元72-82年間☝🏽🤴🏽,後來先後遭雷擊和兩次強烈地震🏄,對其結構本身造成嚴重破壞📑🚴🏽♀️,中世紀時期又未受到任何保護✏️,因此損壞進一步加劇,後來幹脆被用來當作碉堡,15世紀時教廷為了建造教堂和樞密院,拆除了鬥獸場的部分石料,但是很快在238年又修復🛍️,繼續舉行那種極其野蠻殘酷的表演🚣🏽♂️,直到公元523年才被完全禁止🏃。整個鬥獸場呈橢圓形,占地面積約2萬平米、長軸188米👩🏿💻、短軸156米、周長527米、圍墻高57米;鬥獸場由一系列3層的環形拱廊組成,其中的石柱系根據經典標準分別設計:由地面開始,依次為多利安式樣🎼、愛奧尼亞式樣和科林斯式樣😲。在第4層(頂層)的房檐下排列著240個中空的突出部分,用來安插木棍以支撐露天劇場的遮陽帆布(Velarium)。觀眾席大約有60排座位,逐排升起💤,分為等級森嚴的五個區:最前面的一區為榮譽席,包括皇室成員和守望聖火的貞女們所擁有的特殊包廂和元老們的“唱詩席”;中間為騎士等地位較高公民的席位;最後兩區是下層群眾的席位🗓;頂層還有一個給地位最低下的社會成員(女人,奴隸和窮人)準備的“站席”🧓🏽。榮譽席比位於中央的表演區(長軸86米🧍、54米)高5米多,下層觀眾席位和騎士席位之間也有6米多的高差,總共可容納觀眾近九萬人。觀眾從第一層的80個拱門入口處進入鬥獸場,另有160個出口(吐口)遍布於每一層的各級座位🫵🏿,觀眾可以通過它們湧進和湧出,混亂和失控的人群因此能被快速疏散,據說只需十分鐘就可以完全清空🐍。事實上📕,兩千多年以後的今天🕥,世界上每個現代化的大型體育場都或多或少烙上了一些古羅馬鬥獸場的設計風格。
鬥獸場是古羅馬帝國和羅馬城的象征,是羅馬古跡中最卓越、最著名的代表,是中古時代(約公元500至約1500年之間)世界七大奇跡之一——另外一個就是我們即將要去的比薩斜塔,其余五個分別是⚆:中國的萬裏長城和大報恩寺琉璃塔(在南京中華門外)👨🏻🔧、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埃及亞歷山大城的亞歷山大地下陵墓和英國索爾茲伯裏平原上的巨石陣🤴🏻。
公元315年為慶祝君士坦丁大帝在城北米爾維奧橋擊敗暴君馬克森提而建立的君士坦丁凱旋門位於鬥獸場西側,是古羅馬凱旋門中最大✈️👩👩👦👦、最著名、也是保存最完好的一座,法國巴黎的凱旋門就是以它為藍本設計、構建的。凱旋門為三拱式🧑🏼🍼,門高21米🤜🏼,寬度超過25米,中拱高而大,側拱矮而小👳🏽,均以哥林多式石柱作為框飾🏜,同時還將以前古羅馬紀念門上的雕像和淺浮雕裝飾在此門上。在靠近拱門的路基上可以看到一個圓圈🂠,據說這裏曾有一個建於公元1世紀的名叫麥達蘇丹特的錐形噴泉🚵🏽。於今舊跡猶存🪇,但噴泉早已幹涸。
地中海航遊 • “Silver Spirit”
22日約11🚵🏻♂️:00時離開酒店赴火車站,搭乘13:29開出之火車🏺,於14:07抵達“羅馬外港”Civitavecchia-Port of Rome,再打的直駛碼頭🧑🔬,登上豪華郵輪銀神號(Silver Spirit)𓀔,辦完必要手續後全體乘客首先被要求穿上救生衣集中到“劇院”裏聽救生講解🧑🏼🦳,並進行登救生艇前的排隊演習;見到的乘客幾乎全部是西方人,估計大多是美國人,東方人很少,除我們外好像也沒有其它中國人👨🏼🏭。19:00時起錨開船,在後面的八天裏,全是夜航晝泊。
銀神號
我們的航行日程/裏程是:第一天(10月22日)從Civitavecchia出發🧛🏽,航行110海裏後抵法國科西嘉島的Proto Vecchio🦑;第二天航行127海裏後抵意大利港口Livorno;第三天航行123海裏後抵摩納哥Monte Carlo🪽;第四天航行137海裏後抵法國馬賽(Marseille);第五天航行215海裏後抵西班牙小島Port Mahon;第六天航行118海裏後抵另一西班牙小島Palma De Mallorca;第七天航行135海裏後抵達航行終點巴塞羅那(Barcelona),總裏程965海裏(1海裏=1.852公裏),約合1787.18公裏。
銀海(Silversea)郵輪為世界唯一六星級全套房郵輪公司,現有6艘頂級郵輪服務於地中海、北歐、東南亞、非洲🧖♂️、阿拉斯加🦤、加勒比及南美洲,因是豪華系列👳🏼♂️,乘客不會很多,所以這些郵輪都不算大,不能與十萬噸級的超級巨輪相提並論👚,我們所乘坐的Silver Spirit是其中最新⛽️、最大的一艘,建造於2009年,在巴哈馬(Bahamas)註冊🏧。船長198.5米、寬26.2米🤌🏻、噸位36,009、航速19.5節(海裏/小時),船員376人,載客量540人,符合銀海郵輪一貫堅持的服務人員與乘客之比1:1.4💁🏼♂️,從而創造出最私密奢華的旅行享受,備受世界豪門皇室及明星推崇🔛🦞。船共有11層甲板(deck),我們所住的兩間艙房在第8層,彼此相鄰,並且可以通過各自的陽臺直接來往;每間艙房近30平米🥇🦹♀️,放著兩張床,靠外有長沙發和“寫字臺”,再靠外是可直接觀賞海景的陽臺🦷,靠裏則有衛生間、儲藏室、衣櫥等。
每間艙房都指定有專職的男管家(butler)和女服務員(attendant),前者是印度人💔,後者是菲律賓人🍚。在這裏順便提一下🤘,船上的管理人員主要是西歐人,服務人員則主要來自印度🧑🦼、菲律賓、印尼🪥、土耳其和東歐等,也有中國人🦯,因英語稍差大多作“不露面”的工作👨🎤,如洗衣等👨🏽🦲。
餐飲是船上最主要的服務之一,有多個餐廳🧑🏻🎨,幾乎隨時都可以去進餐,此外還可在24小時內任何時間點餐送到艙房內。早餐為自助式,相當豐盛。正規的餐廳非常講究,服務非常規範周到⛹🏽♀️,每上一道菜都要換一次餐具;菜隨便點、飲料和酒隨便要,這一切以及“小費”都早已包括在高昂的“船票”(由一個大盒子裏裝著)中了。不過我們吃得很少,更不喝酒;一次看見鄰座一位女士吃一塊大牛排,就比我幾天吃的量還多🤘🏿,所以實在是“虧”🚵🏽♀️!上船後第二天的晚餐是最正式的宴會,要求“正裝”以赴,進門時女士們都由男服務員挽臂入座,點食龍蝦👩🏽🚒😁、蝸牛等,席間船長也來了。
船上有許多設施🥺,如遊泳池🧑🏽🦲、SPA、按摩、賭場𓀓、商店、劇院演出等等,我們均未光顧享用;另有圖書室,藏書倒還不算少🤙🏿,絕大部分還是英文的,瀏覽之余,除歷史☯️🏄🏿♀️、地理方面以外都沒啥興趣;還有“card room”也去看了看,倒是有國際象棋但我不會下,而橋牌則找不到人打🧏🏿。船上可上網,因在海上😎,須通過通信衛星,故收費奇高,兒子因要處理公務🫷💷,再貴也得上。聯想起在羅馬酒店中一件事,那天在前廳看見有電腦🈯️,聽說是“免費使用”🕵️♂️,便上去打開👩🏼,出現界面後要求填表,剛打上我的“last name”便又要求“選擇用時”🤸🏿♂️,我一看原來是要收費的,便立即將“last name”消去🤦🏻♀️、關機走人,不想後來check out時🟥,居然要收“上網費”€9,雖然經過說明最後並未收取,但至少它的這種“設置”有問題。
23日8:00時船抵法國科西嘉島(Corsica)的Portovecchio,天雨後轉晴,我自留船上,其余4人乘小船上岸看看💪🏻🈳。24日8:00時船抵意大利Livorno港,上岸後租到一面包車(€60/人,另有一同船的美國女黑人搭伴),約40分鐘到達比薩(Pisa),見到向往多年的斜塔以及古老的比薩大學🕶。
2012年10月24日於比薩斜塔
在比薩城北面奇跡廣場的大片草坪上散布著一組宗教建築,它們是建造於1063-1350年的大教堂、建造於1153年-14世紀的洗禮堂、修建於1173年的鐘樓(即比薩斜塔)和建造於1174年的墓園,它們的外墻面均由乳白色大理石砌成🧑🦰,各自相對獨立但又形成統一的羅馬式建築風格。比薩斜塔位於比薩大教堂的後面右側👳🏻♀️,最初塔高設計為100米左右,但動工五六年後塔身從三層開始傾斜,直到完工還在持續傾斜,在其關閉之前👩🏻🦯➡️,塔頂已南傾(即塔頂偏離鉛垂線)3.5米。1990年🙍🏽♂️,意大利政府將其關閉📖,開始進行整修👩🏽🎤。有研究者認為🌉,建造塔身的每塊石磚都是一塊石雕佳品,石磚與石磚之間的粘合極為巧妙,有效地防止了塔身傾斜引起的斷裂✴️,成為斜塔斜而不倒的一個因素⁉️。比薩斜塔從地基到塔頂高58.36米,從地面到塔頂高55米,鐘樓墻體在地面上的寬度是4.09米🌖,在塔頂寬2.48米,總重約14453噸,重心在地基上方22.6米處。圓形地基面積為285平方米,對地面的平均壓強為497千帕。目前的傾斜約10%👬🏼,即5.5度🔌,偏離地基外沿2.3米✋🏿,頂層突出4.5米🤎。專家根據比薩斜塔近幾年來傾斜的速度推測出斜塔將於250年後因塔身的重心超出塔基外緣而傾倒。但是斜塔服務局的有關人員認為只按數學方式推算是不可靠的,比薩斜塔是“一個由多種事實交織成的綜合性問題”♠︎。另一些研究者調查發現比薩斜塔塔身曾一度向東傾斜,爾後又轉向南傾斜👆🏽👊,他們同樣認為該塔在過去幾百年間斜而不倒,250年後倒與不倒恐怕不能局限於簡單的假設和預測🫕。斜塔早已成為比薩的標誌,並正如上文所述🧿,被列為中古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1590年,比薩大學的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1642)在斜塔上作自由落體實驗的故事賦予了斜塔更多的傳奇色彩,雖然這個故事(正如牛頓看見蘋果落地而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故事一樣)被後來嚴謹的考證所否定,但伽利略糾正了亞裏士多德“物體下落速度與質量成正比”這一持續了1900年之久的錯誤概念卻是不爭的事實,並且因此(以及許多其它偉大成就)贏得“現代物理學之父”🏵、“科學之父”及“現代科學之父”等一系列美譽,而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都將這座古塔看作是伽利略的紀念碑💽。
在比薩逗留多時後再驅車至Lucca,本來只以為是個寧靜優美的尋常歐洲小鎮💂🏿,但在一個小廣場上見到普契尼(Puccini,1858-1924)的坐像之後🔨,才知道原來這裏就是我非常景仰的歌劇大作曲家的故鄉🚙,在以他一部著名歌劇“Madame Butterfly”命名的小餐館裏吃匹薩飲咖啡⛑,4時開始回程,約兩小時後返回船上。
25日清晨船抵著名賭都Monte Carlo⏱,摩納哥(Monaco)公國,我們上岸觀光,景色絕美🌥,市容整潔😏;這個面積不到兩平方公裏、人口3.2萬、僅略大於梵蒂岡的世界第二最小國家是富人的天堂🏆,房價以平均4420美元/平方英尺高居全球首位。這裏的郵票也是全球聞名的🌑💴,我買了些許🧮,其中一張面值€10的小型張是紀念格蕾絲•凱麗(Grace Kelly)的,這位與我出生於同一年的原好萊塢明星1982年因車禍去世(在這一點上與另一位王妃戴安娜何其相似)。
26日清晨船抵馬賽(Marseille)👆🏽,上岸乘船公司所雇bus出碼頭🧛🏼♂️,因天雨,原來要去“全世界小資們向往之地”普羅旺斯(Provence)的計劃只得取消🦕,改乘環城之train(€7/人)巡視一周💑。主要景點是位處市內一154米高小山上的賈爾德聖母院(Basilique Notre Dame De La Garde)🔢🧑🏽🌾,第一座教堂建於1214年,1524年又在此興建一座堡壘✌🏻,到了第二帝國時期再度大興土木,成為現在羅馬拜占庭式風格的建築物,其後在1864年受封為聖母院。聖母院中有許多祈禱航海平安的模型船。同時,這裏還殘留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德軍對抗英美聯軍而留下的累累彈痕的墻壁。從這裏可俯望馬賽全城,以及眺望地中海風景🐚,傳說中基督山伯爵被關押的小島清晰可見👩🏽🏫。總的印象是:作為法國最大海港和第二大都市,與巴黎實在不可同日而語。27日清晨船抵西班牙小島Porto Mahon🔎,上岸觀光🦴,“島容”不錯。
28日清晨船抵西班牙另一小島🤦🏼、旅遊勝地Palma De Mallorca。因從本周開始夏令時結束🧖🏻♂️🏇🏽,今起時鐘撥後一小時,即比北京時間晚7小時。上岸仍乘船公司bus至一教堂前,以要爬高坡,我未上去,在下面坐等家人🖕🏿。後來轉街,我也是基本上坐在街心長椅上坐等,久坐無聊🔌✶,恰好來了一男一女坐在我身旁,乃與之攀談👩🏼👨🏼🦰,問他們來自何方?男士說他來自英國,飛機兩小時就到了,是周末來此度假看望住在這裏的這位女士的💉;我也簡單介紹了此次行程🟨,並談及27年前曾去英國訪問,留下深刻印象等等;臨別時他們直誇我英語好🔜🙂↕️,但我有自知之明,這不過是客套話💾,其實我的口語並不怎麽樣🤷♂️,至少比起二十多年前來退了一大步,身體情況更是如此,自然規律不可抗拒嘛!
在到馬賽以前,船基本上是沿著海岸航行,非常平穩;離開馬賽以後就轉向地中海縱深,風浪明顯變大,船身不免搖晃,但還沒有到需服用船上所提供暈船藥的程度。
巴塞羅那
29日晨船抵航行終點巴塞羅那(Barcelona),10👁:00時取回護照離船,取到事先已由船方送上岸的行李,5人分打二的至Hotel Pulitzer🏋🏼♂️,因要14🥪🦗:00點以後才有空房,便到附近廣場乘坐sight-seeing bus(€24/人日)觀光市容🚧🛃。在作為巴塞羅那“標誌”之神聖家族大教堂(Templode la Sagrada Familia)下車,這是西班牙建築大師安東尼奧•高迪 (Antonio Gaudi, 1852-1926)的代表作,高迪的作品在巴塞羅那比比皆是,以致有“不看高迪的建築不叫到過巴塞羅那”之說🫶🏽。排隊買票的長龍幾乎圍著教堂整整一圈👩🏼🔧,實在無此精力💩📖,只得決定在外面環視一周💂♀️,而此建築的特點還正是在外面。這座長110米🔦、高45米宏偉的天主教教堂始建於1882年,目前仍在在修建中🎪,而且不知何年何月才能竣工。教堂主體以哥特式風格為主,細長的線條是主要特色♏️,高迪認為“直線屬於人類而曲線歸於上帝”👷🏽♂️😘,大教堂的設計完全沒有直線和平面,而是以螺旋🤜🏼、錐形🩰、雙曲線、拋物線各種變化組合成充滿韻律動感的神聖建築🥥🐐。教堂的三個立面分別以隱喻的手法象征耶穌一生的三個階段:誕生、受難和復活,每一面有四座高塔,分別獻給十二位使徒,四座雄偉的鐘樓🤐🏂🏻,每一座獻給一位《福音書》作者🚵🏼♂️,還有兩個巨大的圓型拱頂🦹🏼♀️,高達170米,分別獻給聖母瑪利亞和耶穌基督本人🤍。1984年神聖家族大教堂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這大約是唯一一座尚未完工就被列入的建築。1926年高迪在巴塞羅那被舉行通車典禮的有軌電車撞死,這不僅使我聯想起1906年在巴黎被馬車撞死的偉大物理學家彼埃爾•居裏,再聯系到上文提到的兩位王妃;另外據我所知,僅僅在美國就還有🧚♀️:舞蹈家鄧肯(1927)、名將巴頓將軍(1945)和女作家--《飄》的作者瑪格麗特• 米切爾(1949)🤦🏻♀️,歷史上有那麽多不凡人物橫死街頭,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此外,巴塞羅那還以數量眾多、特色鮮明的公園著稱🚭。全市共有68座市立公園🙋🏻,其中12座歷史主題公園🫡🕙、5座植物主題公園🫃🏻、45座市區公園和6座森林公園,可惜因時間緊迫,我們一處也未能去。
回程
酒店的Rooms Manager在客房裏留下一封西班牙文和英文的“雙語信”👩🏽🔬,說是31日巴塞羅那的交通系統(包括公交車和出租車)要鬧罷工,讓房客提前做準備🙆♂️🌸。真是“屋漏又逢連夜雨”(那天還真下著不小的連夜雨)!害怕叫不到出租車,5:30就通過前臺叫到一“黑車”直駛機場🧑🏿🦰,車費多出好幾倍📗。在車上司機說14日還要更大規模的罷工(後來回國看電視證實了此說)🥾,那時恐怕航班本身都要受影響🧑🏻🌾,所以相對來說我們還算幸運(又是“逆向思維”)。到機場後三個孩子先去辦“退稅”(按規定,外國遊客在商店購物一百歐元以上可退10-20%,而實際上能真正退到手的遠低於此),然後check in;在“貴賓候機室”見到有多臺上著網的電腦可免費使用,便抓緊時間搜尋到我的郵箱,打開一看🛄,好家夥!半個月來共積累了166封未讀郵件,許多還帶著幾十M的大附件🌃,容量1G的郵箱早爆滿了,肯定還有不少因此而被退回的,為騰出適當空間,急忙刪去一些次要郵件。乘瑞士航空公司LX1953航班班機“公務艙”(還是前文提到的那種“權宜之計公務艙”)飛行約兩小時後於11:40抵蘇黎世,出關後轉乘LX188航班正式公務艙,於11月1日8時左右返抵上海浦東機場,兒子由司機接回其家👇🏼,余4人再轉機於16時左右返抵北京🪗。
終於從短暫的“金窩”、“銀窩”又回到自己長久的“草窩”;生活惰性隨著年歲成正比地增加👰🏽,兩三周之後我才從摔傷的余痛、旅途的勞頓和時差所引起的生物鐘紊亂中緩過來,重新回復到平靜👰🏽♂️、安詳的生活氛圍中🦗,並且斷斷續續地完成本文初稿。總結這次出行👼🏻,盡管有些波折🏋️♂️,但總的說來還算相當順利、相當圓滿,雖然無論物質上還是精神上付出的代價都很大,但非常值得🧚🏽♀️。在寫作過程中深感頭緒太多、見聞太多🫲🏿、收獲太多🧑🧒,我這支禿筆實在難以表達其於萬一;最終進一步領會到“行萬裏路勝讀萬卷書”的深刻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