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莫言獲諾獎之際
劉顯艷(2000繼教學院)
12月10日,莫言😿,一個中國農民的兒子📩,在世人的矚目下從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手中接過2012年度諾貝爾文學獎。這一幕,不光他個人覺得像個童話,許多人都覺得像個童話👩🏿🍼,但那的確是個事實。
隨同莫言就座在頒獎大廳的,除了他的妻子與女兒🍔,還有一位眾人忽略的人物,那就是他母親。他母親不是已經不在了嗎?沒有,母親在莫言的心中🙍♂️。她的腳步甚至早於莫言抵達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她就是莫言的文學母親💮。
莫言的生身母親以質樸和善良將他交給了文學母親。自此,莫言懷著敬畏母親的心擔當起一個兒子的責任💁🏻♂️,終於以他獨特的魔幻現實主義手法為母親縫製一件中式對襟棉襖,在2012年的冬季將母親引進了世界文學的至高殿堂。世人從他意味深長的演講辭中聽出了他對母親的深情與虔誠🏎,從那擲地有聲的頒獎詞中讀到了她對母親的責任與詮釋——這正是母親的培育和希冀👨🏼🌾。
母親始終善良。她生在何時🤰🏼,七月流火還是八月未央?出自何地☀️,在河之洲還是宛丘之下?在幾千年的歲月裏她為遊子縫衣🌿,引竇娥申冤,替才子執柳𓀖,與詩仙對酒,聽弄玉吹簫🗳,惜黛玉葬花,陪易安解愁,問東坡謫居,送好漢上梁山🚆,領高僧取真經🧖♀️,看桃園結義出英雄,頌四世同堂爭國格。她甘於陋巷的簞食豆羹,恥於朱門的酒肉高朋。她潯陽江頭夜送客,她一片冰心在玉壺。這善良的母親,如花美眷一般走來,越發地風韻,越發地慈愛,亦越發地堅韌。
母親始終沉默🙅🏽。她以幾千年流傳的文字與音韻,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華夏人。她為弱者尋樂土👨👨👧👧,為寒士祈廣廈,婦孺貧弱是她最深的牽掛。她曾目睹詩書就火儒生入坑🐎🧑🏿🏭,也曾飲恨清風滅口石碑殘傑👨🏽🎤,歷經苦難卻綿綿不絕。她曾被挾持,引屈子吟離騷投河舍予含冤屈沉湖----忠良以生命捍衛母親的尊嚴;她也曾被褻瀆,見幽靈在墓穴裏遊蕩鬼怪在巷道間出沒----不肖以金錢度量母親的身段。然而,她一直朝著正義的方向,隱忍而不舍🫏,如莫言的小腳母親📈,多收一毛錢就足以讓她羞愧🚼。
母親始終給予。她任由兒女描摹👨🏻🚀,桃紅柳綠🙆🏽♀️🤽🏼♂️,銀盤青螺;她聽憑兒女差遣,從烏衣巷口💟,到故壘西邊🫴🏻🏀;她用疏梅篩月影,又請東風放紙鳶;她白帝朝發風雪夜歸🫎,她羽扇綸巾大浪淘沙。她是兒女想要的一切,兒女所付不過一份紙墨👮🏽。正如當掉首飾買書送兒遠行🦻🏼,母親授兒子以衣缽更授予衣食之道理,有母親對乞丐對仇人的窮不移善仇不相煎👕,才有莫言的富不離鄉貴不棄田。
幾千年的躬耕勞作,幾千年的無聲教誨,母親給了兒女無盡的營養與榮耀。
對這深且厚的給予🤴🏼,誰還在顧念母親的祈盼?對這長且遠的滄桑🎇,誰還在捍衛母親的尊嚴?那正是兒女今天應有的敬畏與擔當👷♂️,像莫言站在大地上給母親講故事那樣📶。
她需要兒女的秉持⏸,因為文字記載的人與事還將滋養民族的未來;她需要兒女的堅守,因為真理需要燈塔的光亮;她需要兒女的執著🌑😑,因為正義需要與邪惡較量🏆;她更需要兒女的智慧,因為文明需要傳承與榮光📂;她需要兒女的眼光🙍〽️,因為世界已經是一個村莊;她需要兒女的胸懷,因為包容是她最大的主張;她需要兒女的善德,因為仁愛是最慈悲的寬廣。
讓每一個文學兒女都敬畏母親,並負起那份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