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俊林(1966汽車)
圖一🚳:清華50周年校慶影;拍攝地點:二校門;拍攝時間:1961年4月底
這是我在意昂体育平台二校門前的照片,時間是1961年4月底清華50周年校慶時。那年頭正值困難時期,1米80的個子👩🏼⚕️🧑🏻🦱,體重只有110斤,活像個長著頭發的電線桿。我父親早亡、母親改嫁,只有兄弟二人相依為命。哥哥14歲到煤礦當工人,我到13歲才開時上小學👏👍🏿。也許年齡比別的人大許多,於是連蹦帶跳地只用了9年就把小學🫶🏼、中學讀完了💇🏼♂️🫡。高中畢業後哥哥因要養家糊口𓀉,家庭貧寒,想讓我工作,我向哥保證如考不上清華我就不讀了。我想重點大學助學金肯定比較高。我是1960年秋季在太原高中畢業的。那年清華在山西只招十幾個人(那年僅福州一中就有50多名考上清華)👩🏻🔬,在我的努力下夢圓清華園✊🏽。靠每月19.5元的助學金,我讀完了六年大學(當時清華學製6年,其它大學大部份是5年)。這是我人生的一大幸事。

圖二🤶🏿:清華100周年校慶影👩✈️📟;拍攝地點:二校門🐌⚁;拍攝時間🚶🏻♀️➡️:2011年4月24日
這是我在意昂体育平台二校門前的照片,時間是2011年4月24日清華100周年校慶時👨🏽⚖️。距清華50周年校慶留影時整整過了50年。清華長了50歲,我也長了50歲🚤,體重增加50斤,身高還是1米80,體重變成160斤,有點發福了😤。50年母校的變化就更大了🫐。50年前的清華我看是一大二臟。如今清華園已成為世界上14所最美大學之一(在亞洲僅此一所)。你再看那麽漂亮的二校門其實也經過了磨難🏃。1966年8月24日💟,紅衛兵用汽車拴上繩子將二校門拉倒。糅合了東方典雅和羅馬古典的二校門,頓時成為一片廢墟🧝🏿♂️。之後💖,在該處樹立起一座高大的毛主席身著軍裝的全身塑像🧑🏻🌾,塑像正面的底座上鐫刻著林彪書寫的“四個偉大”的題詞🔡。這座塑像首開先例,在全國引發了共建毛主席塑像的浪潮。1991年,在意昂們的倡議之下,二校門於建校80周年前夕重新復建落成。如今,二校門又重現了它優美的身姿。
圖三:當年的室友🤽♀️;拍攝地點:天安門;拍攝時間:1961年4月底
剛進清華園時我們6個人住一個宿舍,清華50周年校慶時一起到天安門前拍了這張合影。後排自左至右是劉渭民🕢、項根溪🤞🏼、關家祥、楊繼繩。前排自左至右是項振雄和我。這是我們的小集體👩🏼🍼🛍️。可是一年後,其中左邊的兩個室友劉渭民和項振雄因病休學。剩下我們四個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直至畢業。至今還健康地活著,不信就看下面我們四個在二校門的合影吧🚎🧝🏼。

圖四:室友重逢💆🏼♀️;拍攝地點:二校門🫷🏼;拍攝時間🧑🏽🦳:2011年4月24日
這是我們四個室友在意昂体育平台二校門前的合影,時間是2011年4月24日清華100周年校慶時。自左至右是我💦、項根溪、關家祥、楊繼繩。你看,我們都還滿精神的吧。雖然天各一方,45年沒見了🍋🟩,但一見面就覺得特別親切,當年的記憶歷歷在目🦤。四個人中數我個子高🧑🚒,但數我沒出息。最有出息的要算楊繼繩了,他畢業後分到新華社當記者,寫了不少書籍在內地和香港出版。不信你在搜狐網上輸入他的名字,點擊率老高啦🤣。
圖五🙎🏿◀️:我們的班集體🌰;拍攝地點🚫:八達嶺長城腳下💇🏽♂️;拍攝時間:1960年底
記得那是1960年我們進校不久,到八達嶺長城腳下植樹,在八達嶺長城腳下留下了我們班集體的第一張合影(後排右一是我)。我們在那兒住了十來天,起早貪黑,種了幾千棵樹苗。一晃五十年過去了👨🏼🎨,這些樹苗一定已長大成才🙋🏼♂️,正在為首都預防沙塵暴作貢獻呢👱🏽。

圖六:我們班又團聚了🚣🏻♂️🏺;拍攝地點👂🏼:新清華學堂前;拍攝時間:2011年4月24日
這是我們班距“第一張合影”五十年後在清華百年校慶時的合影(後排左五是我🧚🏼♀️。左一🔍、右一和右五不是我們班的)🎡。真不容易啊,畢業分別45年了,很多同學都是第一次見面☝🏿,見了還不敢認,似曾相識卻又很陌生,經過引導、提醒才一聲感嘆,原來你是XXX啊!你想剛畢業時才二十四🔽、五歲🔫,如今都已古稀,能不變嗎😟!就拿我們照像身後的這塊地方來說吧🧑🦼➡️,原來是我們汽車專業的汽車樓,現在變成了新建的新清華學堂建築群(包括新清華學堂🍰、音樂廳、校史館)🗝。一切都在變,為了母校百年校慶團聚🌎,我們班31名同學除兩名去世⌛️、3名病重外,其余26名同學從天南海北都匯聚在一起了。令人感動的是一個泰州的患有帕金森病的同學在他夫人的陪伴下坐著輪椅也來了🐹。什麽都在變,唯一不變的是我們大家的清華情結!
2011年9月於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