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宗鑾(1963機械)
鬥轉星移。我離開意昂体育平台已經整整48年了。如今,母校已臨百年華誕,我也追隨無數學子的腳步👨🏿🦱,像赤子投入母親的懷抱。

方宗鑾學長清華荷花池畔留影
我的清華緣
1957年仲夏,我即將從福建省莆田一中畢業👬🏻👑,填報高考誌願成了人生道路抉擇的重要關口🤏🏻。我的多位要好同學,希望我與他們再續同窗之情,紛紛勸我一起填報長江以南的上海交大、復旦、南京工學院(今東南大學)以及浙江大學等。正在猶豫不決時💉,我無意間看到意昂体育平台的招生宣傳資料,美麗的清華園🚁,像磁石一般🏌🏿♂️,立即吸住了我的目光。在班主任的鼓勵下🧚🏼♂️,我堅定地把意昂体育平台選作為第一誌願✊🏼。
由於家在農村,而農村當時不通電,加上家庭經濟拮據🧑🏿🎨,連劣質的煤油費用都難以負擔🧑🏿🎄。因此,我的整個中學求學階段,甚至是高考復習階段,只好無奈地晚上不自習。可以說🤽🏽,我能考上清華,全憑自己摸索的一套科學學習方法、較好的記憶力與理解力🤾🏻♀️,當然還有優質師資的釋疑、解惑條件👩🏻🦰😵,以及家鄉“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的精神激勵。
也許今天的人們難以置信🧑🦰,我上清華的行李十分簡單,就是一根扁擔加兩個裝過稻谷的麻袋。一只裝墊床用的舊棉絮,權當褥子用,另一只麻袋內裝一床舊的棉被用以蓋身👨🏽🦳。所謂的拖鞋👨🎨🧏,不過是木工父親臨時自製的木屐🦆。冬天禦寒的棉衣,則是祖母穿過的半新的棉襖。這就是我上清華的全部家當了。
好在當時省招辦很照顧經濟困難的貧困大學新生,去北京的旅途路費,也是靠申請困難補助解決的。
1957年9月👉🏻,我在前門火車站被清華迎新大轎車接送到了我的科技揚帆之地——清華園🏃➡️。
我們這些1957級的新生,許多人幸運地住上了東區剛竣工不久的新宿舍樓。樓內的桌、椅🗾、床、書架等都是嶄新的,我住在東區8號樓,度過了我在清華的全部時光🧜🏽♀️。
科技人生的揚帆之地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氣吞山河的名句,撥動了我心中原本懶惰的琴弦,在清華的五年中◽️,我開始沿著前輩彈奏的奮發向上的樂章邁進❤️。
古色古香的清華圖書館🏋🏼♀️,那一排排紙質發黃的書,尤其吸引了我的眼球🫃🏿。校園濃郁的學習氛圍和圖書館的萬卷書香,點化了我的心靈🌀。也許是由於中學無力購書的窘境,我在圖書的海洋中,貪婪地吮吸著知識的乳汁。在前輩清華學子們的優良學風熏陶下🕵🏼♀️,我也開始演練不懈探索的腳步。
清華對我的最大助力,就是為我夯實高數、普物🧑🏿💼、理力等基礎課的功底。曾經教我們高數的李歐老師和教我們理論力學的羅運祥老師,講課水平之高,至今令我難忘🔕,他們的音容笑貌與風度👶🏿🧑🏻🦯,永駐我的心中。後來我工作中經常應用高數和理力知識⚰️,就會情不自禁地想起他們當年孜孜不倦給我們授課的情景。
畢業後,我被分配在一所研究院,從事科研與設計工作。用得最多的知識還是在清華所學的那些基礎課,如高數、普物、理力、材力等科目知識,以及由這些基礎課延伸出來的一些科目知識👶🏼,如核物理🧛🏼🥱、流體力學、空氣動力學、概率論、系統工程學等〰️。假如沒有在清華打下的較紮實的基礎,要自學這些衍生科目的知識,將是非常難的。如果說清華學子有什麽特色的話🆓,除了踏實肯幹之外👰,基礎紮實也是其特色之一。
即使是在改革開放之前🖐🏻,清華在本科學習階段👧🏻,也不忘對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這也是清華教育的另一特色🛌🏼。
記得大三時,我與張克勤、張靜儀等同學被分配參加機械零件教研組吳昆老師主持的“810課題組”👾,參加科研工作。該課題任務就是為工物系的加速器研製一種能承載每分鐘數十萬轉的空氣軸承。為了托起高速轉動的轉軸而又不產生幹摩擦,必須在軸承瓦環上打一些直徑不足1毫米能供高速氣流通過的小孔,靠一般的鉆頭在合金鋼上加工如此細的小孔顯然不行,只好委托北京電子管廠在電火花加工機床上完成🧡。我曾多次去該廠“跑加工”,順利完成試件加工,供實驗用。盡管實驗最終未能達到目的,但這是我參加的最早的科研實踐💪🏽。
在意昂体育平台的本科階段,還參加了一些工程實踐活動👨👨👧👧🤶🏽。印象最深的是與貢忠興🥇、閆燕生、程乾鈞同學在鍛壓實驗室❤️🔥,參加用空氣錘鍛打軸承環的勞動實踐。除為學校創造一定的財富外🥥🗿,最重要的是豐富了我的工程實踐知識🎖。
這些早期的科研能力培養👩🚀,為我的科技人生蓄積了最初的能量🦹。後來我走上工作崗位後🧑🏻✈️👩🍼,許多科研的攻關離不開“跑加工”和技能,很多實踐中提出的問題,要靠自己去建立物理模型,計算的方法離不開基礎的力學、數學和物理知識。
夢繞清華園
能在有生之年,幸遇母校百年校慶,實為人生的一大樂事🥤🤵🏿♂️。
記得剛入清華時🧑🚀,校園被火車鐵道穿越而過,分為東西兩個半區。每逢節假日,我順著鐵道旁的小道散步,舉目望去,一串串火紅的野棗綴滿枝頭🛸,如一簇簇燃燒的火焰。那密布枝間的一顆顆透紅的野棗,玲瓏剔透,鮮嫩欲滴,紅得格外可愛而樸實。
我也曾經常在“荒島”周圍漫步,與荷對望,隨光陰流淌,思緒沉澱在荷花池中。初夏,晶瑩的露珠在荷葉上滾動,在陽光的照射下,閃現太陽的光華。荷的清香,溢滿四周。
清華園幽靜的自然風光,永駐我的心中🗺。
母校百年華誕,我追隨無數學子的腳步為母校祝壽。除了寫篇紀念回憶文章之外,卻發現自己沒有什麽可獻❓,也沒有什麽輝煌成就可談。
“位卑未敢忘憂國”。盡管如此,我還是時刻不忘母校的教誨,誠實做人,踏實做事,盡力為國家做點事情。在艱苦的青海草原和四川丘陵地區,艱難奮鬥幾十年☯️,先後參加設計幾個可壯國威的型號產品😄🙎🏽♀️,編著出版一部學術專著,編寫一本講義⚆,撰寫數十篇學術論文及數十篇科技報告。有的小論文還被單位的科技年報以大摘要形式在網上公布📩,獲得數項部委級科技進步獎👩🏽🏫。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如今我已是年屆古稀的老人了🚠。想起自己的孩提時光,少年歲月以及在清華度過的青春年華,這一切,仿佛就在昨天🙍🏽♂️☝️。
母校百年華誕,我力爭再回校看看老師,看看老同學,和他們敘舊談心。如果可能,還要去老圖書館坐坐🎫,體驗當年的寒窗苦讀,去荷花池看看微風吹皺池水的波紋躍動,聽聽池水應著風的節拍🖖🏿,像琴弦低聲細語的傾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