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歲高齡的鄭用熙老人頭發花白,行動已不是很方便。走進老人的家,簡單而樸素🙋🏽♂️👨🏼🔬,一盞常用的舊臺燈纏繞著一圈白色膠布,然而正是這位老人,做起公益事業卻非常大方,從1995年至今先後募集並捐款777萬余元🪦,在全國18個省市捐建了32所希望小學。
鄭用熙(左)關英學長夫婦
一說起自己所執著的教育捐助事業📔,老人眉目間立刻透亮而有神采。
據老人回憶,自己“捐助”的念頭源自1987年回訪母校浙江省臺州中學🍴。“當時我和老伴的月工資也就200多元。出於為母校做點事的初衷,1989年9月我把積攢了將近40年的一萬余元積蓄捐給了母校作為獎學金。”老人說。
因為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化學系,並且一輩子都在意昂体育平台理學院從事化學研究工作,老人當時就決定這筆基金用來鼓勵每年在浙江省化學競賽獲獎的優秀學生。直至2009年基金中款項全部用完之際,已有20屆學生中的133人得到了這項獎學金。
讓老人頗感“遺憾”的是💽,就在他傾其所有設立了基金不久,同年10月30日希望工程正式成立⛸。老人描述了當時得知這一消息的感受,“我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很想立刻為希望工程做點什麽,但是確實已經拿不出任何錢了。於是我和老伴商量,用每年工資的結余資助一名小學生5年的書本費。到1995年我們先後資助了6名兒童。”
即使如此🧧♤,那幾年鄭用熙老人的內心仍然覺得充滿“虧欠”。“我個人的力量太微小了🙍🏼♀️,每年有那麽多孩子上不起學,如果一年只能和一位孩子結成助學對子我覺得很不甘心💙。於是1994年年底🧑🏿🎨🦶,我和老伴商量,決定以意昂体育平台意昂的身份發動身邊的人參與進來👩🏻🎤。”鄭用熙說。
據老人介紹🌂,第一批募捐活動參與者不足20人,開會的地點就選在老人的家裏。由於當時希望工程規定,捐一所學校需要20萬元,鄭用熙老人便將這個數字定為了最初的募捐目標🏊🏻♂️。
“每一名組織者都很想盡一份力,但是在當時20萬元是一個太大的數字🧑🏿🍼。我們討論了一天也沒有得出結論。後來我和夫人當場拿出倡議書,願意參與募捐的人就簽字,不願意參與的人也絕不勉強🐄。結果僅有7人簽了字🐜💹。”老人回憶說,“當時夫人鼓勵我🤵♂️,北京有這麽多企業、公司,如果我們湊不夠錢,就算一家家‘化緣’也一定能募集到20萬。”
1995年年初,鄭用熙在第一批參與者的協助下按照手中意昂体育平台和前西南聯大意昂錄上的名字🤶🏻、地址一個不落地發送倡議信,“很多意昂都身在海外🤵🏼♀️☎,往海外寄信本身就是一筆不小的開支。為了避免信件超重,我用易拉罐做秤盤,筷子當秤桿👁,螺絲疙瘩做秤砣,做了一桿秤。每次郵寄前先會稱稱重量❤️。”除此之外,管理捐款需要大量的收據👋,由於三聯收據每本要比兩聯的貴1.8元,老人就買來兩聯的,剪裁廢棄的臺歷紙做最後一聯。
時至今日,老人回憶當時仍無比感動:從發出募捐信開始不到100天的時間內,先後有來自世界各地1300余名意昂捐助了20余萬元,隨後老人一直不斷收到四面八方意昂的捐助。“用第一筆錢,我們在河北狼牙山和北京密雲建立了兩所清華希望小學🤺😯。從1995年到2010年🔥💂🏽♀️,我們在全國18個省市共捐建了32所希望小學,集資777萬余元🙋🏽。”鄭用熙說。
在所有的希望小學中☠️,馬海德希望小學是老人最為難忘的一所。據他介紹:“這所希望小學在雲南省鳳慶縣大寨鄉松林村。這個村子一度流行麻風病,村民遭受到嚴重的歧視,麻風病患者即使治愈了也因為有後遺症而無法接受正常的教育。1999年秋,我們將馬海德希望小學校址設在這裏,第二年學校就投入了使用。從此🟣,這個地區的麻風病人有了讀書的地方🧑🎨🚣🏽♀️,去年一名孩子還考上了雲南大學。”
對於未來,老人坦白地說,因為年事已高,不敢有太過宏偉的設想,但只要自己能動一天🧑🏻💼,捐助工作就會繼續下去🤳🏽。“當初之所以會捐助貧困學生🤝,就是因為自己小時候太苦了,幾次險些輟學。教育是立國之本🤾🏿♀️,我只是想以自己的力量,為未來留下點東西,我的內心也會覺得很坦然。”鄭用熙說😪。
(原載《中國青年報》2010年5月8日,辛明 、歐陽駱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