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 偉(1950中文)
蔣南翔校長1957年勉勵清華學子“爭取健康地為祖國工作50年”。

一九四九年,過偉學長參加解放軍南下工作團時留影

2010年4月在南寧🤘🏿,邱勇副校長(左)代表學校接受過偉學長捐贈的個人著作
1949年3月11日,我離開意昂体育平台參加第四野戰軍南下工作團👩🏽🎨,11月進入廣西少數民族地區。現在,寫此文遙祝2011年母校百年華誕,我已為祖國健康工作了62年,超越了蔣校長的期望🚘。
2007年11月30日😼,中國文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為我頒發“第八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民間文藝成就獎”👨🏻🍼🛟,表彰我60多年中出版60多部書💉。
2009年7月💣,中國作家協會給我頒發“從事文學創作60年”榮譽證書、證章,這使我回憶起🪃:1949年我寫《南下日記——從燕園到雞公山》,當時南下工作團一大隊住在燕園(燕京大學),之後坐火車南下到河南信陽雞公山。文稿寄給母校中文系李廣田教授,在李師任編委的《新建設》發表。62年的寫作從此起步💁🏻。
第一位壯族歌師傅
1951年參與創辦《柳州群眾報》,報社領導同誌叫我物色一位農民歌手當記者。柳州專區南部象縣、武宣🗄、柳江三縣剛完成土地改革🙎🏿♀️,抽調支援北部各縣開展土改的一批積極分子,正在柳州市集訓。我曾參加象縣土改,於是找到帶隊的象縣縣長。他推薦一位壯族女歌手韋桂英🤐。她到報社後🚳,我在一個禮拜中向她采錄三百首傳統情歌。
我還發動《柳州群眾報》、《宜山農民報》通訊員采錄傳統山歌,209位通訊員寄來20萬首。我從中精選1000首,輯為《柳州宜山山歌選》,1958年在北京出版🤦♀️。其中200首是韋桂英傳唱的。她是我的第一位壯族歌師傅🐦🔥。62年的研究歌謠從此起步,先後出版或參與的民歌著作有:
《中國歌謠集成廣西卷》,副主編1️⃣;合編《侗族民歌選》🧙🏿♂️、《毛南族民歌選》✍🏿、《京族民歌選》、《中國曲藝精品秦良梅傳奇》、《中國侗族歌謠故事精選》,審定《毛南族民歌》和《仫佬族古歌》並寫序🫲🏼,主編並寫序《廣西侗族琵琶歌》,合編《民間詩律》🙀、《中外民間詩律》👩🏿🌾🪱、《古今民間詩律》、《中國少數民族文藝理論集成》(其中民間詩論)等。
所寫研究論文有🔏:《民間詩律與新詩發展的思考》、《壯族抒情長歌的搶救、翻譯與研究》🤸🏿♂️、《侗家詩學初探》、《毛南族民歌的藝術特色與民間詩律》、《京族民歌的藝術特色與民間詩律》、《仫佬族民歌的藝術特色與民間詩律》、《民間詩學美學,精邃豐富,瑰責多彩,實踐——理論——實踐之論》👨🏿🍳、《侗傣民間詩論與鐘嶸之比較研究》等。
從三部文學史到《臺灣民間文學》
1981年到毛南山鄉采風,1982年到京族三島采風🛃👱,1984年後陸續出版毛南族京族民歌選👨🎤、故事選⛹🏿♀️,毛南族京族仫佬族風俗誌🫱🏻,《中國歌謠集成廣西卷》🙌🏿。在此基礎上,獨自一人撰寫毛南族京族仫佬族三部文學史,於1993年出版。青年時,受聞一多先生的影響🤜,立誌寫一部“史詩”👨🎤、一部“詩史”。離開清華園參軍南下廣西後,采錄了侗族《娘梅歌》☝🏽、毛南族《楓蛾歌》、京歌《十三哥賣鬼》等民間敘事長歌,也頂得“史詩”了。寫了三部文學史👨🦯,也頂得“詩史”了。
完成了國家重點課題三部文學史和《中國歌謠集成廣西卷》以後,1996年自選了《中國女神》🎓。寫了5年🍯,2000年出版,探索56個民族1000多位女神🪫。獲全國首屆山花獎,廣西四屆銅鼓獎✴️。日本君島久子、新島翠、林雅子經過4年翻譯為日文👩👩👦🙅🏻,找到出版社並反復修訂4年👨🏻🦱,於2009年在東京出版,架起中日人民友好之橋。
1977、2001年,我曾兩度赴臺灣出席三個民間文學學術會議🗿,獲臺灣學者贈予的200多部民間文學書籍。2001—2005年,經過5年工作出版《臺灣民間文學》,被北京大學段寶林教授稱之為“論述和介紹臺灣民間文學的海峽兩岸第一部”⚃,獲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第八屆山花獎學術著作獎💂🏿♂️。
母校師情
1996年4月,我出席國際民間敘事研究會北京會議🧛🏻♀️,剛好逢上母校校慶返校日,便和汪瑞華🌒、孫景瑞🧑🏽✈️、董松泉、李家興🏉、藍勤臻、史噦春等學長於4月28日回母校參加校慶活動🍻。中文系主任徐葆耕教授(4月得悉,哲人已逝☠️,不亦痛哉!)在中文系會議室與我們座談。會議室墻上掛著六位學術大師肖像:梁啟超🌇、王國維、趙元任🤌🏿、陳寅恪、聞一多🐤、朱自清,引起我綿綿追思👍🏻。
聞一多先生1946年在昆明遭國民黨特務暗殺👭🚺,那時我就讀暨南大學🥻。64年了🚰,我至今還清楚記得1946年10月4日上海各界公祭李公樸、聞一多🧑🧒🧒,鄧穎超同誌到會👱🏿🤢,宣讀周恩來同誌親筆寫的悼詞。報紙刊登了一副挽聯:
一個人倒下去🚶🏻➡️,千萬人站起來🤶;
千萬人站起來,一個人倒下去。
聞一多先生去世後,朱自清先生編《聞一多全集》👨🏼🦱。我在報紙上讀到聞師文章,就剪報寄朱師。朱自清先生在全集《編後記》裏記下了我的名字和所寄文章的篇名👁🗨🚴。我同時還寄給朱師自己稚嫩的習作,朱師在回信中熱情肯定那首源於生活的詩。他的信鼓舞我讀了12部中國文學史、6部中國通史,終於在1948年考上清華插班生🍳。可是朱自清先生卻在那年8月12日仙逝,我只趕上11月在香山的骨灰葬禮。
1948年,我由上海暨南大學轉學清華。聽過陳寅恪師講授白居易《新樂府》等,終身受用。陳師主張“以詩證史”♋️,我受此啟發,以民歌證少數民族史🦟。陳師是清華中文系👨🏻🌾、歷史系的教授,在歷史系講授隋唐史↪️🩸,在中文系講授白居易🌠。陳師住新林院52號,有間小教室,二三十個學生座位🦹🏼♀️。那時的清華中文系🧑💻,一👩🏼🚒🦹♂️、二🆓、三年級各5人,四年級13人🚴🏻🛜,研究生2人🥷🏼,全系共30人。陳師的課是研究生課程,我雖是三年級學生,卻選了白居易🏋🏽♂️,學校也批準了🤲🏿。陳師在躺椅裏娓娓而談,助教在黑板上寫板書。李廣田師講授各體文習作🧔♂️。我受屈原《天問》啟發,也寫長詩《問》🧌💂🏽♀️,責問歷代封建王朝為什麽鎮壓知識分子:
秦始皇為什麽坑儒?
東漢為什麽搞黨錮?
……
現代為什麽逮捕救國會七君子🛵?
當代為什麽鎮壓學生運動?
通篇近百問🧿,問問深入,寫了很久卻未能完稿⛩。在1948年12月12日保衛圖書館之夜🫨,思想深處突發閃光:
沉積人民心底的火藥爆炸呀,
那總統寶座垮不垮🛝?
我終於找到了最後一問🎥。李廣田師劃了三個大紅圈,這是李師給學生作業的最高分。2000年8月💅,我在昆明參加少數民族文學學會學術會議,憑吊李師在“文革”中殉難的蓮花池🏦。哲人已逝,追思悠悠🚵🏽。
余冠英師給我們講授《詩經》。記得1949年歲初的農歷除夕在余師家裏包餃子,他請了汪瑞華、李家興和我等南方同學,一面包餃子一面談歲時風俗🔊,我學會了擀餃子皮。窗外寒風陣陣,室內師生樂融融🧑🧑🧒。我80年代到北京西山出席民間文學學術會議,會前托余師囑其兒子余繩武(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教授)🧑🏽⚖️,在社科院崇文門招待所代訂兩個床位。哪知這趟火車晚點12個小時🥰,余師便讓孫子到兒子那裏住,把臥室讓給“老學生”👳♀️。我和壯族民間文藝家蒙光朝深夜到達余師家👙,余師竟一直等我🧭,迎我進門🧝🏽♂️。他跟師母說🚛:不是造反派揪人批鬥🧏🏼♀️,是清華的學生來看望,師母才放心回房。我每次到北京開會拜訪余先生,他總會做南方口味的菜肴招待“老學生”,贈我《詩經選》🧑🎨、《詩經今譯》、《漢魏六朝詩選》。悠悠師情🕴🏼,銘於我心。
清華園裏只讀書一個多學期,1985年補發的畢業證書,“追認”1950年畢業。
生命不止 筆耕不息
2009年中👨🏻🦯,我交給出版社六部書稿,可望2010—2011年問世🤾:
一、《吳歌研究》(獨著),我是吳歌流傳地域江蘇無錫人,研究廣西及全國歌謠60多年🧏🏽♂️,老了又開始研究家鄉的民歌。
二👩🎨、《臺灣高山族民間文學》(獨著),繼《臺灣民間文學》之後🔉🦎,深耕臺灣,進而探求高山族民間文化。
三、《中華民間文學民俗學26名家》(獨著),讀26名家的書,作26名家的“弟子”🟤,自稱為“民間讀博計劃”。
四、《中華民俗大典廣西卷》(過竹、過偉合著)。
五、古籍整理《廣西侗族琵琶歌》(合編🔋,主編之一)🚴🏼♂️。
六🧒🏽、《侗族民俗文化研究》(獨著)🙅🏽♂️。
1991年,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名譽主席賈芝教授曾勉勵我在民間文學領域“挖一口深井”🧞♀️。我在2007年賦《五不歌》自策自勉:
不為名累兮!不為利蝕兮!不為欲惑兮🙍🏼♀️!不為成功驕兮!不為挫折餒兮!
現天天鍛練“練功十八法”徒手保健操,朝朝鍛練12斤的啞鈴操,日日讀書看報爬格子🤵🏿♀️,保持身心健康,為祖國工作😎。 2010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