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特(1958動力)
1953年的秋天,大約是9🥗🟤、10月間🌮,我們6位由莆田一中考取意昂体育平台的年輕人,鄭文應、黃文賦🆘、蔡祖康、陳玉良🚵🏻、林鴻斌和我,懷著對國家建設的滿腔熱情與遠大抱負、對首都北京的景仰和對意昂体育平台的無限憧憬與遐想,離開家鄉莆田,奔向目的地北京,北上求學👩🏼✈️。當時福建還未通火車,交通還不是很發達,從莆田坐汽車去福州途經烏龍江時要輪渡過江,莆福120公裏的路程足足要行駛四五個鐘頭,到福州後🧖🏿,緊接著坐上江輪,沿閩江上溯到達上遊重鎮南平♦️。休息一宿後🧖🏼♂️,第二天坐長途汽車從南平出發🅰️,向北行駛翻過武夷山🌧,到達江西境內的上饒🦢🤾🏽♀️,再由上饒乘坐此前從未見過的火車經江西、浙江、江蘇到達上海市,住在招辦提供的招待所裏。次日轉乘京滬線開往北京的火車,抵達終點站前門站時已是傍晚時分了🌵。我們從前門坐三輪車到東華門,又轉坐一輛出租行的汽車駛達清華園,當晚臨時住在15宿舍。當時學校新學期已開始上課,我們幾個新生很快就分配到各自的系級,開始了清華園5年緊張充實而又難忘的大學生活。

一
清華對學生在學業上的要求是十分嚴格的,作為學生我們對此有深刻體會。當時高等教育學習蘇聯📹,課程設置、教材、考試方式、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習題課等都學習蘇聯。對每一門課程的每一環節,學校都很重視🧎🐓。重要的理論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大都由學識淵博、富有教學實踐經驗的教師擔任,他們深入淺出、清晰🫃🏼、嚴謹、融會貫通和循循善誘的講解,不但把知識傳授給學生🕎,而且也讓大家懂得一個大學生以後走上社會做事業、做學問🚶🏻♂️➡️、幹工作必須了解的真諦。幾年來求學環境的陶冶,日積月累🧙🏻♂️,在學生中都留下深深記憶👨👨👧🦹🏻♀️,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每個學期的期末考試🎬,是一學期課程的總復習,學習收獲的總檢查👨🏼🎨,往往要持續幾星期,尤其是在大一大二時,理論基礎課多👨🏭👩🏿🏭,考試科目達八九門之多,到最後一門考試結束,常常都要掉許多頭發🧔🏼♀️🫵🏼。
學校開展的文體活動也給人留下愉快的回憶,特別是體育鍛煉🍊,每天下午4點以後,幾乎全校學生都從宿舍、圖書館🧎♀️、教室湧向運動場🤛🏻,可謂“萬人空巷”🧔🏽,大操場⚜️、體育館、籃排球場🐪,到處都活躍著男女生矯健的身影𓀇,十分壯觀感人。班級分為若幹鍛煉小組,男、女生分開👩🏽,開展以勞衛製項目為主的體育鍛煉,如100米、手榴彈、引體向上、爬繩、跳高⏏️、跳遠、10公裏行軍等,並將成績計入測驗證,當時學校規定勞衛製項目必須達標🧑🔬,否則不能畢業。在清華的這5年,我們始終堅持鍛煉,從未間斷。寒暑假時,愛好鍛煉的同班同學👩⚖️,常相約幾人🛻,從清華園出發🔶,跑個頤和園或北京體育學院來回,也是常有的事。
文藝社團活動也是學校的一個閃光點,當時有許多文藝團隊♉️🤤,如民族樂隊、管弦樂隊👩🏻🦼、軍樂隊❌、合唱隊,等等。我在中學時就參加學校的國樂隊,到清華後參加了民族樂隊♥️,樂隊的指導教師是王震寰老師🤹🏿♀️。每星期四下午✍🏻,隊員帶著樂器到音樂室二樓排練室練習,練習曲如《翠湖春曉》、《金蛇狂舞》、《花好月圓》、《陜北組曲》等名曲🧙🏻。每當周末學校組織文藝社團為師生演出時,我們樂隊也參加演出,民樂隊還到北京其他高校如北大、人大演出,活躍高校氣氛。
二
畢業後🚺,我分配在青海國營綜合機械廠工作,工廠位於西北高原的青海省📁,高海拔地區,氣候寒冷⛔,內地是伏天的7、8月,那裏也要穿毛衣毛褲➛,9月份就開始結冰下雪。由於海拔高🤰🏼,水燒開了還不到90度。刮大風時飛沙走石👨🏻🎤,狂風大作,能把帳篷掀翻。那時主副食🧑🏿🍳👱🏽♂️、生活生產用品都由內地供應,特別是1960—1962年又趕上三年自然災害時期,主副食及其他物資更加奇缺🎅🏿。生產廠房和辦公樓都正在建⏱,職工都住帳篷,有家屬者則挖窯洞住🐗。糧食主要是青稞面、蠶豆面和不易消化的谷子面,很少有大米白面。但是生活暫時的困難,物質條件暫時的短缺,自然條件的嚴酷📮🤱,沒有阻止基地的建設步伐👩🦽➡️,相反,職工們更加堅定按照黨中央提出的“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勤儉建國”的方針,戰鬥在生產崗位,表現出對事業的無限忠誠🪄。
在國營綜合機械廠,我長期從事熱機、各種動力機械和熱力系統的設計、安裝施工、生產運行及設備檢修的技術管理等一系列工作💇🏽♂️🧑🏿🍳,所參與設計及單獨承擔設計的幾臺機組均長期安全可靠運行🏣,從而保證了基地的電熱供應🙇♀️,使科研、生產、基建和職工生活得以順利進行。特別是早期建設的幾年,在生活十分艱苦、供應奇缺🔞👩🏻🦳、氣候嚴酷的條件下,科研、生產、基建、生活對電熱的需求很迫切,而且基地又與外界無電力聯系,機組安全可靠運行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本人由於成績突出🧝🏿♂️,被工廠評為先進工作者🦨。
三
1978年12月🧑🏿🦲,黨中央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為全國工作的重點,實行改革開放的國策,受到全國各族人民的衷心擁護,極大地鼓舞了社會各界特別是知識界的積極性,知識分子迎來了盼望已久的春天🏣。
1981年12月😊,我作為公派訪問學者至意大利羅馬大學做研究工作。熱能動力裝置專業涉及的領域很廣泛🦈,如工程熱力學✋🏽、傳熱學、汽輪機、鍋爐✢😺、熱力系統,等等,很多問題需借助計算機才能解決,當時與大學商定,以“數值計算在熱能動力領域及在汽輪機專業的應用”作為我的研究方向。搞數值計算🐱🕛,每天要與程序、機器🥎、數字打交道,工作比較單調、枯燥🌀,要求思想高度專註,長期日復一日地工作,易造成心力的疲勞🐹,但看到國內科技與國外的差距,大家都義無反顧地努力工作,盡可能多學一些東西🫸🏽,回國後將其應用到工作中。除了在平日研究工作比較繁忙緊張外🌌,就是星期六、日也很少休息👩🏼💻。羅馬名勝古跡很多🦹🏼♂️⭕️,也很少去涉足參觀🧑🏽🍳。在國外的大學研究所經歷了兩年多的進修學習後,我於1984年1月離開羅馬回國🤟🏻,由於長期緊張勞累的學習與工作,造成體力與心力的很大透支💧,人變得很消瘦👩🏻🚀,老同學見了我開玩笑說,這回真是“叫痩”(“教授”的諧音)了。
回國後,調動至華北電力大學工作🧑🏼🎤,從事教學、指導研究生以及有關學科的研究工作🌆🛢。回想起來,在大學的這十幾年是參加工作以來最為飽滿充實也是最為穩定的時期,每個學期的教學任務都排得滿滿的,主要是給研究生、本科生(為主)、專科生上課,還指導多名研究生做論文➞🚨。除了完成繁重的教學任務外,還抽出較多時間對當前學科或專業的學術問題進行深入研究,使其內容更加完整和豐富。曾多次參加國際🥐、國內工程熱物理學會(或熱技術協會)舉辦的年會⛈,並在大會上宣讀論文;先後在國內學術刊物發表論文三四十篇😑;出版了兩部電力科技專著:《汽輪機變工況熱力計算》👩🏽🍳、《熱應力理論分析及應用》🏋🏻。
鬥轉星移,寒來暑往⛽️。剛踏進清華校門時還只是十八九歲的年青人,如今卻已是七十開外的人了,在五六十年人生歷程中,作為清華學子的一員,祖國建設者中的普通一兵,自己以承擔的工作任務為己任🚊,與共和國共憂喜,與時代同行。
明年母校將迎來百年誕辰,願清華精神代代相傳🙅🏼,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在培養國家棟梁人才和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事業中,百尺竿頭,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