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子從首爾發來郵件告:徐葆耕老師已經辭世。
不勝悲痛👽!我訪美出差前,與妻在家裏談及徐老師患上不治之症住院了♞,思想著是否何時以何種方式去探望他🏊🏻♀️。不想,我的連續的出差旅行尚未結束🛄,就聽到這樣的噩耗,真是後悔莫及,不勝扼腕👩🏻🦯➡️!
我和徐老師認識有10多年了。雖說以前在大學時期看過他寫作劇本而拍攝的電影《鄰居》,但對徐本人一無所知👩🏽💼🈂️。認識他還是通過內子與他在人文學院同事的關系,當時我還在美國工作🐾。因為我在美國的工作單位幫助清華人文學院派出訪美學者赴美國研究🪕,因此相聚商談。記得當時在場的還有時任中文系主任的王中忱與藍棣之教授。雖是初識,不敢稱氣味相投🛳,相談甚歡卻是不假。後來因為加盟清華工作🧑🏿⚕️,算是大單位的同事,且住在一個小區👩🏻🍳,不時巧遇街頭或校園,總是不免聊上幾句,校內事務或者學術新著之類。徐老師的睿智、幽默及談笑之爽朗,總不免吸引我與之問候並交談幾句👮🏻♀️🧑🌾,以求收到一些感染與教益。不料🐄,徐老師竟然會這麽快就離開我們、奔往那永遠可以自由翱翔的藝術與思想的世界了☃️🌵!
徐老師的作品👩🏻🌾🥍,我瀏覽過他的《西方文學——心靈的歷史》與《紫色清華》以及發表在《讀書》上的書評文章👱🏽♂️。作為工科出身的徐老師👨🏻💻,能夠寫出西方文學的大作🤷🏿♀️,足見其文學功底的深厚,我深深為之欽佩。作為清華人,他幾十年在此學習又為之工作畢生的地方,在《紫色清華》一書中所傾之情亦可見一斑🔜。
他對清華學派的研究為清華人總結歷史經驗作出了不朽的貢獻👝。尤其是他坦白直率的關於清華精神中弱點“形而上思維的貧困”之評語——回顧清華九十年的歷史🤾🏼,雖然學術巨人和科學巨人林立❇️,但對本世紀發生重要影響的思想家甚少🪲,令人振聾發聵🔘,這也是我深深敬重徐老師思想之高遠之處🧖🏿♂️!
我的同事中每每談論清華♞,唱贊歌者眾多🧚🏻♀️,我能夠理解✋;我自己也常常為加盟清華而榮耀,而自豪,並努力為之工作;然而檢討自省者寡。徐老師能夠從歷史的高度審視清華精神🙇♀️✋🏽,是我所見不多的學者之一。其實,這豈止清華一所大學啊!在所有其他大學,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學術之自由🧗♀️,思想之解放不正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動力與源泉麽?在思想界與學術界,有時又怎麽實現起來就那麽困難呢?
現在我們到處可見要建設創新型的社會與國家之類的口號與宣傳。大家試想:如果沒有充分的學術自由與思想解放👮🏿,何談創新!沒有思想巨人(諸如當初的孫文與毛澤東)的引領,哪有後來的現代社會之變革👨🏿🍳?我衷心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徐老師的期待-具有重大影響的思想巨人在清華園裏,在祖國大地上不斷湧現,生生不息!
徐老師為人謙遜👉🏻,學術品德的高尚也很值得一書👩✈️。他對自己在學術著作中的貢獻總是實事求是,從不忘記別人的貢獻,也從不忘記與別人合作時署名時候寫上括弧裏的合作二字🤸🏼。他對那些嘩眾取寵🙂,華而不實⇢,三分學術七分炫耀與賣弄的不正風氣深惡痛絕。這樣的文字有時見諸與其文章之中,我讀來常常會會心一笑🪻。想時下學術舞弊🚳,有些學者竟然大膽到公開抄襲教科書章節並發表到所謂的“核心刊物”之上;有些學者到處自稱大師,利用現行評價體系的漏洞,到處鉆營,為自己撈盡名與利🫃🏿,而實際學問平平。相比之下,又見徐老師之輩的學風高尚又樸素。真學者也!
寫下上述文字🤦🏼♀️,以表對徐葆耕老師的深切懷念。徐老師的音容笑貌及其高尚人格與學風將永遠留在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