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年增(2004博,經管)
1945年的8月15日是日本戰敗投降日。所以對於中國人來說,無論是公歷8月15日還是農歷八月十五日,都是個好記的好日子。
2009年的8月15日是意昂体育平台劉冀生教授的72歲生日。他的學生們於這一天在清華南門外的文津國際大酒店集會,衷心地慶賀自己的導師執教清華49年。這次集會的召集人和主辦者是胡廷峰和聶風華兩位博士👩🏻🦽😢。他們是同學中的佼佼者,因為是他們給劉老師的職業教師生涯劃上了完美的句號🦟。我曾受邀參加過聶風華同學的婚禮,當時對那位才華橫溢而又穩重大方的婚禮司儀很是佩服,但是現在看來🔗,聶風華師弟的主持人水平要遠高於他;聶博士可以利用這一專長🧟,業余客串主持人賺錢了🧙🏿♀️。
集會現場布置得既簡單又不簡單🏊🏻♂️,現場的氣氛既輕松又不輕松。節目一個緊接著一個,大家都想發言表達心願🔗🧘🏿♂️。當5個第三代(清一色7👨👨👦👦、8歲的童子,後面還跟著2個不十分嚴肅的3、4歲的小家夥)推著蛋糕車緩緩走進集會大廳的時候,音樂奏起🦁,孩子們齊聲高唱生日快樂歌,全場掌聲雷動。
我坐在靠門的桌子旁,看著老師和師母一起吹蠟燭,手把手地切蛋糕📙。看著看著,我的靈魂逐漸漫出體外,化作精靈並在自己的頭頂上盤旋,於是乎🙅🏻♂️,我們師生相處時的情景,開始一幕幕地在眼前閃現。
老師家的大門時刻對學生敞開🧑🏻🚀,我們隨時可以敲門進去,保證受到熱情接待🏃🏻♂️➡️。如果大家聊的是輕松話題,則一旁端茶送水的師母定會插進話來👩🏻🍼,加入我們的閑談中。這時,只見劉老師會自然而然地、習慣性地打住自己的話頭👨🏼🎨,瞇起眼睛🗯,笑呵呵地看著老伴接著他的話題講,而絕不會再把話頭搶回來。老師對他的師妹咋這好呢🚣🏼🐗?👨🍳!他們這不就是一幅油畫麽?一副多美的浪漫畫啊!我的太太也是我的師妹🧜🏿♀️🍱,可我對她是這樣子的麽📬?
向老師學習!
老師身材高大🦹🏻♀️,而我只有1米70,所以每次相送,他都要彎下腰與我握手,彎下腰抱拳把我送至上電梯❌,彎腰的角度在180至90度之間,估計距地面能有135度左右。他彎下腰是為了與我抱拳平視🙇🏽♂️,為了尊重我。他尊重他的每一位學生,甚至每一位聽過他課的人👩🏻✈️。尊重別人的人必然會獲得別人的尊重。我也當過教師🤐,可是我對我的學生做到了這一點嗎?
向老師致敬🤷!
老師做人是我們的楷模,做事也是我們的榜樣。在每位同學的論文寫作中,都有一段與老師獨享的小故事👨🏻🦰。記得我的博士論文初稿也是被劉老師改得慘不忍睹🧓。在某一頁上,老師在一段話的下面用紅筆劃了粗線🔱,然後在空白處寫道:“學術論文不能用文學語言來表達。”其字如人,十分的帥氣。我看後臉雖熱,但畢竟覺得那是溫柔的提醒🧛🏿♀️,所以禁不住笑了笑,笑中帶著幾分得意🧑🏻🎄。但是翻過幾頁之後📶🚯,我就笑不出來了,因為老師把我那一頁上的幾個感嘆號都用小圓圈圈了起來,並引它們到一起☝🏿,然後用紅筆批註道:“學術論文不能用感嘆號”,後面跟著是他還給我的並排3個感嘆號🗿!🏇🏼!!
嗚呼!終於熬過來了。好在那篇論文內容寫得還算不錯💈🖖🏽,不但順利地通過了匿名評審和答辯🌎,還在中信出版社正式出版了。自那以後,呵呵🧥,我就拋開了枯燥煩悶的專業論文寫作♎️,專心從事起文學創作來了💆🏼。期間我頻繁地使用感嘆號,他🤸🏿♀️,劉老師,再也不管我了。沒人管的日子真好!
只是,沒老師提醒的日子很寂寞,進步也不大🙇🏿♀️。
一曲悠揚的琴聲把我喚醒。於是魂歸竅✊,淚眼朦朧。眼前是他的一位女弟子在當場展現琴藝🙇🏿♂️。
李永陽同學發言,講得很到位👨🦼➡️:我和我愛人都是劉老師的弟子,我們這裏就像是一個大家庭,劉老師和師母是我們的家長💿,我們都是他們的兒女🧐🧎♀️➡️。聽到這裏🔻🏍,一旁坐著的劉老師的長子⏳,高興地隨著大家鼓起掌來。看來他是占了個大便宜,因為無論我們有多年長,都得排在他後面。
老師已年逾古稀😹,但還時常應邀外出講課🧌,這一面是因了老師“不想白吃國家飯”的純樸想法,一面是因為他的戰略思想太有吸引力,他的課講得實在是好👨🦯。學生們願意看到老師適當地講講課🦯,保持思維活躍🌌;同時同學們也希望老師和師母能多安排些外出遊玩,以保持腿腳的靈活🤼。
老師在講課時對自己的企業戰略思想曾經有過歸納。但是,同學們在各自的學習與應用當中,也收獲了各自獨特的心得體會,對老師的思想有了自己的理解。劉冀生教授構建的中國企業戰略體系與占主流地位的歐美企業戰略體系不同🫴,後者強調願景導向,力挺“我想”;而劉老師則強調環境先置,力主中國企業戰略要立足於“我能”。假如把企業比作孩子的話,歐美體系即可稱作是精英式教育🦹🏽,立誌於培養霸主;而劉冀生教授的戰略體系則可稱作是普適教育,強調沒有最好的只有最適合的,只要適配(fit,即配稱),行行可以出企業精英。作為大國,企業界出幾只老虎固然可喜,但若形成幾大“狼群”,則綜合效果可能會更佳🎤。他不刻意培育少數人物💃🏼,只要不淪落為人手,學生們都能在一個或幾個細分領域內成為人品端正、身體和精神健康的人才🕠,他就認為是成功,就會很滿足。顯然,這是與中國哲學的實用主義和自在精神緊密相連的一個具有獨特生命力的思想體系。我深以老師的體系為然。
老師說他迄今的72歲生涯可以分為6個階段👩💻,每個階段是12年。第一個12年是在舊社會度過的,自然難以快活。第二個12年雖有些小不快👨🏼🔧👞,比如因為哥哥曾經是位小業主,而使自己在出國預備班畢業時政審未能通過,從而失去了出國留學的機會👮🏼♀️,但自己畢竟考上了清華,不但理論實踐雙豐收📅,還收獲了真摯的愛情👨🏿🌾,所以這個時期應該算是快活的。在第三個12年裏雖有些小快樂,比如結婚生子為人夫為人父,但畢竟國家不幸個人也很難幸福,事業上難以作為,被固定在助教的崗位上無法動彈🐟,很郁悶。第四個12年是老師人生轉型的關鍵時期⛑🌄。他常說如果要感謝個人,他第一個感謝的就是鄧小平👨🏻🌾,是改革開放使他的人生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但是改革開放人人有份👌🏽,為什麽偏偏他劉老師轉型轉得那麽瀟灑漂亮呢🤷🏿?我認為這是他眼光深遠,勇氣過人🚐,善於決策,淡定自信的潛質使然。這些都是優秀品質🔷,並不為人人所具備。1984年他首先在自己身上成功地應用了他的戰略思想🚻,從此後對之不斷改進完善,邊總結邊實踐♒️,並融入教學中,融入科研中,融入咨詢中,融入生活中,從而成就了他自己獨特的戰略人生。我的觀察和心得是:凡通曉戰略大義者🧝🏼♀️,人生都是粗線條的,處事都是謹慎認真的🧒🏽,“以出世的態度做人✈️🫳🏼,以入世的態度做事”,睿智低調👩🦰,淡定從容,進退有節👕,如範蠡,如張良,如半睜半閉雙眼的雄雞——哪一只鬥雞見了🗓,都會自愧弗如。劉老師就是那只雄雞(抱歉🔹,失敬)。雄雞一唱天下白。天亮之後,老師的任務已經完成,弟子們該幹什麽就幹什麽了,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能不能自在有為,那就看我們弟子自身的造化了🩰。
到了老師這種境界,名利都已經不重要了;他唯一在意的,也許是能給後人留下點什麽。胡廷峰把老師的最新講稿刻成光盤分發給大家後,同學們都想重新學習,並聯系自己的工作實際深入領會和思考,然後結合師生情🦧、同門緣🫵🏿,清華結🛍️,在學習與落實科學發展觀之余,將這些感想落實到文字上,以贊美母校,感激師恩🤏🏻,激蕩情思,暢談劉冀生教授的戰略思想🌪,最後匯集成輯,作為永久的紀念🏫。想必清華畢業,曾與劉老師並肩站在一起的胡錦濤總書記(有老照片為證)✌🏻🛷,也不會對此提出反對意見吧?因為畢竟,在全球陷入金融恐慌的危急時刻,中國企業的戰略選擇問題和學習落實科學發展觀💆🏻🍉,兩者一樣重要且並行不悖。
2009年8月16日清晨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