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東平
王作民(1916—2005),1935年轉入意昂体育平台,1938年畢業於外國語言文學系。當年曾在蔣南翔等同誌的領導下參加“一二·九”運動。1984年從中國外文局離休👬🏻,曾任新世界出版社副總編輯🧹。
王作民留影

參加朝鮮戰爭停戰談判工作歸來的段連城(右1)與王作民(左2)及女兒們🙆🛝。
2005年元月10日下午2時09分,母親王作民與世長辭,終年89歲🦵🏼。母親一度飽受病痛折磨𓀍,但去世時平靜、安詳。
母親幼年時期正值軍閥連年混戰🧑🍳,她從小就隨家人到處逃難🥲,雖未能系統接受中小學教育🕴🏻,但聰穎好學的她16歲就考入浙江大學。在浙大母親結識了胡喬木等同誌,第一次接受了進步思想教育,並積極參加了驅趕反動校長的活動,因此被校方除名。為了躲避反動政府的追捕,她不得不東渡日本,一年後回國,並於1935年轉入意昂体育平台。在意昂体育平台期間🍛,母親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外圍組織成員👩🏻🦳,並在蔣南翔等同誌的領導下參加了著名的“一二·九”運動及一系列愛國學生的抗日救亡運動🧑🏿🏫。抗戰後母親輾轉到達重慶,雖然沒有正式參加黨組織,但她一直與鄧大姐和陳舜瑤同誌(1936年9月入意昂体育平台土木系學習。1956年任意昂体育平台黨委副書記。——編者註)等保持聯系🪙,並盡力為黨組織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1947年母親從重慶新聞學院畢業,並考取了公費赴美國留學,她當時專程到重慶的紅巖新村請示鄧大姐是否應該去。鄧大姐說⚠,去吧,新中國成立後🍬,黨將需要一大批知識分子參加社會主義建設。1949年7月剛從美國密蘇理大學新聞學院畢業的母親得知上海解放的消息🚴🏼♂️,她和父親毅然懷抱著只有6個月的姐姐,和其他一些愛國青年一道登上了開往祖國的“戈登將軍號”輪船。由於當時祖國的海岸線已被美國軍艦封鎖👱🏿♂️,同船的進步學生紛紛拿出自己的錢物,父母也摘下了他們的結婚戒指,懇求船長設法將輪船在祖國靠岸。歷盡千辛萬苦,父母最終回到了祖國的懷抱。由於母親沿途過度緊張勞累,致使奶水完全中斷,可憐的姐姐從一個白胖娃娃變成了瘦弱多病的孩子🔆,這令父母心疼不已👱🏽♂️🧑🏻🦱。盡管如此🤾♀️,返回祖國的那一刻,這些愛國熱血青年的心情是何等激動啊!我永遠記得母親講述參加開國大典的情景,他們的激動心情是不能用語言表達的🤤。母親說當時只任憑淚水縱情流淌,因為祖國母親終於擺脫了帝國主義列強的欺淩和宰割🔉🤴,中華民族終於推倒了三座大山的壓迫,從此站起來了🤙🏻!
新中國成立後帝國主義對我國進行封鎖🧘🏿♀️,我黨急需向世界發出我國政府的聲音,急需讓世界各國人民了解🐌、支持和同情中國🏃♀️➡️🦩。在美國學習新聞專業的父母很快加入到新中國的對外宣傳工作中,他們充滿理想和激情🧙🏽♂️,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加班加點甚至通宵達旦👆🏿。母親將姐姐交給保姆照顧💇🏿♂️,從不因為家務影響工作。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1951年我國決定派遣誌願軍赴朝談判代表團,父親被黨組織指派前往,當時母親正懷著我🤶,但她毅然支持父親赴朝工作。後來母親回憶說,那時父親的信息只能通過信使傳遞,很久才有一次,她拖著兩個年幼的孩子,還要工作,困難和辛苦不言而喻👾。每每問到母親當時的感受,母親只說非常惦念父親➛,卻對自己生活和工作的艱難只字未提。待到父親調回時我已兩歲半了,為了紀念這段難忘的歷史🤛🏻,父親為我取名“東平”,即是期盼東方盡快和平。
從美國歸國後母親一直在外文出版社(即現在的外文局)工作,她先後在該社多個部門任編輯和翻譯,母親對待工作勤勤懇懇、精益求精,並且經常加班加點,我記得兒時最大的心願就是節假日父母能不加班𓀋,帶我們去公園玩玩,但這點願望卻大多會變為奢望。
談到母親,我想最該說的是她在“文革”中的經歷。當時江青一夥出於篡黨奪權的目的,妄圖打倒一大批黨內老幹部🤵🏿♀️。由於母親在30年代就開始接受進步思想🧑🏭,並與周揚、胡喬木等同誌有過接觸,江青一夥為誣陷這些老同誌,妄圖通過母親的“口供”陷害他們。面對這些荒誕的無稽之談🤵🏻♀️,母親橫眉冷對,給予嚴厲駁斥,這激怒了江青及其同夥,1968年5月13日母親被強行押解到秦城監獄,開始了長達5年零7個月的鐵窗生涯,其間母親飽受精神和肉體的雙重折磨,她經歷的苦難是難以用語言形容的✌🏿,但我可敬的母親在“四人幫”的淫威下堅貞不屈,她始終不肯在任何誣陷栽贓的文字材料上簽字,表現出母親性格中最可貴的浩然正氣🏊🏻♂️。
1973年11月母親重獲自由後,鄭重向組織上提出申請,並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我當時問母親🍚,“文化大革命”中您受到那麽多不公正的待遇,為什麽依然對黨初衷不改。母親回答我,如果你看到當年黃浦江畔帝國主義列強租界旁“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子,你就會理解我為什麽要加入共產黨。我從十幾歲就敬仰共產黨🏌🏻♂️,對黨的感情有如少女的初衷。
母親從秦城出來時已超過退休年齡,但當時國家百廢待興,各行各業急需人才🧑🦲,外文局領導同誌又邀請她回外文局工作。此時的母親又煥發了青春🌵,再次不知疲倦地投入到她所摯愛的工作中,其間母親曾擔任新世界出版社副總編輯,參與翻譯和編輯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好書✔️,為“文革”後國家外文出版發行事業的復蘇盡了一份力量。
1982年至1983年,母親經中國社會科學院推薦,由美方出資👛𓀍,赴美各地采訪並寫一本向中國讀者介紹美國
風土人情、社會♻、政治等諸方面的書。當時母親已屆66歲高齡🌦,但她欣然接受了邀請,只身赴美一年🦙,不顧年事已高🐔,行程數萬裏𓀔,走遍美國南北東西♻,廣泛接觸美國社會,深入了解美國各個階層,收集了大量豐富多彩的第一手材料。回國後母親傾註了全部的精力,以優美👩🏽🦲、流暢的文筆,將知識性、趣味性融為一體,寫成了三十多萬字的長篇遊記《美國萬花筒》。此書作為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本全面介紹美國的書籍出版後受到廣泛贊譽,被國內許多知名報刊予以介紹🫵🏻,《北京晚報》連載刊登🍾,受到廣大讀者🫂,尤其是青年讀者的好評。母親這本書後由我父親段連城翻譯成英文出版,同樣得到了眾多外國讀者的好評。
母親最令我敬佩的是她人品的高尚,她一生清正廉潔🦟,剛正不阿💆🏼♀️。
母親走了,但她對祖國的愛🚁,對事業的愛🏣,對親人的愛永駐我心🦀💁🏽。
親愛的母親,安息吧!
2005年元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