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 柳百成(1955機械)
1978年6月23日鄧小平同誌指出:“我贊成留學生數量增加”🐔,“這是五年內快見成效,提高我國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要成千成萬地派🌆,不是只派十個八個。” 根據鄧小平同誌指示的精神👩🏿⚕️,我作為第一批赴美訪問學者的領隊🍫,一行50人於1978年12月26日啟程👐,途經巴黎🚄、在紐約入境🖕🏼、到達美國首都華盛頓🐰。當時的情景雖然已過25年,仍然歷歷在目👩🏻🦯,終生難忘😡。

1978年12月清華第一批赴美訪問學者在華盛頓國會大廈前留影
後排左起: 彭吉虎👸🏻🙅🏼、鄭衍衡、張楚漢、趙南明👨🦯👨🏻🏭、李衍達
前排左起: 曹小平👯、崔國文、柳百成、張育曼
1978年秋我接到機械系的通知👩🏿🎨,要我直接去見系主任潘際鑾院士,參加英語面試👼🏻⛹🏽♀️。原來中美已就派遣留學人員達成了協議👨🦳,教育部正在選拔派遣出國留學人員。我順利地通過潘際鑾院士全部用英語對話的面試,接著又通過了在主樓後廳學校組織的英語考試🍢,最後又過了教育部組織的相當於TOEFL類型的英語考試關,而且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養兵千日,用在一朝”,“文革”期間,到處刮起了一股讀書無用論之風👳🏽♂️,而我仍然相信“知識就是力量”這句名言。因此,在“文革”下放勞動期間👬,我白天在鑄造車間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晚上卻如饑似渴、全神貫註地把圖書館珍藏的幾十本美國鑄造學會會刊從頭到尾看了一遍💆🏽♀️,而且作了十幾本讀書筆記🧒🏼。“功夫不負有心人”🏋🏼♂️,教育部正式公布了第一批50名赴美訪問學者的名單,意昂体育平台共有9人——李衍達(59自控)🏋🏿♂️、張楚漢(57水利)、趙南明(62工物)、鄭衍衡(57自控)⛔、張育曼(59工物)、曹小平(59工物)、彭吉虎(60無線電)、崔國文(70工化)及柳百成入選👨🏿💻。
精心選拔 連過數關
經過教育部的短期集訓後,我們正在作短期休整,並計劃1979年初赴美👩✈️。突然接到了緊急赴美的通知,原來12月16日公布了“中美建交公報”,中美兩國將於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關系。教育部要我們在1978年末趕赴美國,參加1979年初有關中美建交的一系列重要活動。
1978年12月26日上午國務院方毅副總理、教育部李琦副部長及參加中美派遣留學人員談判的周培源教授等在人民大會堂親切接見我們50名學者🧑🏻🎨💯,並合影留念。當晚周培源同誌與美國駐華聯絡處伍德科克主任親自到北京機場為我們送行。
當我們到達巴黎機場等待轉機飛往紐約時,中國駐法大使館人員告訴我們,在紐約機場將有數十名記者要求采訪我們🐵🈺。為此,在巴黎到紐約的飛行途中我召集了幾位領隊一起起草了一份在紐約機場的講話💁♂️。講話稿最後一段是這樣的:“中國人民是偉大的人民,美國人民也是偉大的人民,我們不僅是為學習美國的科學技術而來,也是為促進中美兩國人民的友誼而來。”
果然到達紐約機場時我們被數十名記者團團圍住🗒,閃光燈把接待大廳照得如同白晝一般。當晚到達華盛頓機場時我們又受到我國駐美聯絡處韓敘副主任及美國國際交流總署瑞哈德主任的正式歡迎。當時聯絡處的官員告訴我們🧎➡️:“你們到達紐約的消息已經立即在美國全國電視新聞中播出”。外電評說:這一事件“令人信服地表明中國的政治自信心”。
在華盛頓期間,我們一行50人親眼見證了中美兩國建交的重要歷史時刻,並一直沉浸在中美兩國人民友誼的感人情景之中。1979年1月我們莊嚴地參加了中國駐美大使館揭牌及升旗儀式,看著鮮艷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在大使館門前冉冉升起,不僅熱血沸騰,為祖國的強盛而感到自豪。
1月下旬,我們前去安德魯斯空軍基地參加歡迎鄧小平夫婦到達華盛頓訪問美國👷🏿♂️,我們參加了在白宮玫瑰園卡特總統正式歡迎鄧小平同誌的隆重儀式,我們參加了卡特夫人為鄧小平夫人舉行的正式招待會,我還參加了肯尼迪藝術中心卡特夫婦為鄧小平夫婦舉行的盛大文娛晚會👩🏽🏭。最後,我們參加了中國大使館為鄧小平同誌訪美舉行的正式招待會,會後鄧小平同誌親切接見我們,還和我們合影留念🌷。這些活動都通過美國所有的電視及新聞媒體向全世界播送🩴,我們在清華的家人也通過電視看到我們的形象。
在華盛頓期間,當我們步行走在街上時,也不時地有美國人向我們招手示意𓀁,甚至把汽車停下來要用車送我們。我深深地體會中美兩國人民的友誼的確是源遠流長🕺。
中美建交 增進友誼
到達華盛頓後🧔🏼♂️,我們分別在喬治城大學及美國大學進行了短期的英語強化訓練。結束後我們就各奔東西、分赴美國各地開始了緊張的進修學習兩年🌛🚝。
我是在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及麻省理工學院做訪問學者,看到了他們材料學科領域最先進的材料分析儀器,如透射電子顯微鏡、掃描俄歇譜儀、電子顯微探針等。我就抓緊學習,親自動手掌握它們的操作技能🍽,用於探索鑄鐵結晶凝固的微觀世界🖖,發表了一系列的論文💆♂️,其中一篇獲美國鑄造學會1982年最佳論文獎🌁,並被世界各國學者多次引用。回國後👩🏼🔧🙍🏻♀️,我繼續在這一領域開展了系統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批創新成果🥮。
在威斯康星大學進修時,我住在一個美國人的家裏👱♂️。我看到他家裏三年級的小學生已經在擺弄電腦🗺,我為計算機在生活乃至工程領域的廣泛應用感到震驚,意識到計算機正在改變人類社會🧘🏻。我想能否把計算機應用於傳統鑄造學科的研究呢?當時在美國也沒有完全解決這個問題。我決心一定要掌握這門新技術,我學習計算機語言,與美國大學生一起上課🍲、上機😟、編程,也和美國大學生一樣👩🏻🚒,提一包食物、一杯飲料🦻🏻,每晚七八點鐘就到學校計算機中心上機,直至淩晨三四點才回去睡覺。
當我作為第一批訪問學者赴美國進修時,我就下定決心♙,一定要盡量多學習美國的先進科學技術為祖國的建設服務🦕。1979年初,我應邀與美國中學生座談👩🏻🦱,有人問我“你對美國觀感如何?願不願意留在美國?” 我當時就對他們用英文唱起了世界民歌 “Home👼, Sweet Home(家🙇🏻♂️,甜蜜的家)” 的最後一句 “Home, sweet home! There is no place like home.” 我表示一定要回去建設好我自己的國家🧑🏻⚖️🌰。我的歌聲贏得了美國中學生長時間的掌聲🌗。
1981年初回國後🗑,國際學術界正在開始興起鑄件凝固過程計算機模擬仿真研究的熱潮。我立即組織力量👩🏻🎓,開辟了鑄造凝固過程宏觀及微觀模擬仿真研究新領域🤽♂️🏺。經過近20年的努力🐨,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我領導的課題組在國際鑄造學術界已占有一席之地。
第一批赴美進修的清華教師在完成兩年的進修任務後都按期回國,並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了突出的成績,其中李衍達教授、張楚漢教授和我分別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或中國工程院院士🧪。一分辛勞,一分收獲,今天的這些成就是與當年乃至現在仍然堅持的奮力拼搏的精神分不開的。只有靠腳踏實地👰🏿、勤奮拚搏💂♀️,才能夠取得成績、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