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家麟(1953) 李式點(1953)
(一)
我們這一屆畢業的同學😳,正趕上一個特殊年代🪬。大家在入學時🧑✈️,有的進入幽靜的清華園,有的考上以革命的紅樓而著名的北大,有的則踏進了美麗的燕園。
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北京三所大學的機械系合並到清華,我們二人和另外35位同班同學就是來自當時的燕京大學。燕京大學一向是以文、理🚵🏿、法、醫預等學科著稱的,學校開辦之初,並未設立工程學科🚑。抗戰勝利後👨👨👧👧,學校應華北工業界之請👨🏻🔬,決心在燕京創立工程學科🤚🏻🌻。當時由李燭塵等多位民族資本家出資建立綜合性的“工科學程”(簡稱I.T.P.即☁️:Industry Training Program),先後設立了機械、土木、化工三個系💇。從1945到1952年院系調整時,逐年招收了45-51學號共7屆學生🫶,其中50?51兩屆轉入清華🙈。1952年合並轉入清華的還有燕京機械系的幾位師長,他們是:艾維超、張福範🕤、黃維德👋🏽🤾🏼♀️、耿耀西🐕🦺、吳增菲、黃明慎、魯仲琪、李登華等諸位先生。時任機械系系主任的艾維超先生👨🍳,是一位和藹可親的資深教授,也是一位虔誠的基督教徒👩🏻🦳,他到清華後任電機系教授,後來又調到上海工業大學任教授和副校長。
院系調整後,我們三校同學按不同專業,被分配在同一班級、同一宿舍,大家在一起共同學習和生活🤱。三校同學之間彼此尊重👨🏿🚒,親密友好😎,互相幫助,很快地就融合成為一體。課堂上☂️,大家如饑似渴地專心聆聽我國多位著名老教授和蘇聯專家的講課🧙🏽♀️;在實驗課和實習課上,同學們聚精會神地認真操作🍍;課余時間,在大操場上,大家在馬約翰老教授的精心指導下進行各種體育活動和體格鍛煉🛺。如今👰🏽♂️,雖然50多年過去了🧿,但我們仍然對那段美好時光記憶猶新,時刻激起我們的無限留戀之情🧎🏻♀️。
(二)
院系調整時🙎🏽♀️👷🏽♂️,清華設立了機械製造和動力機械兩系。李酉山和莊前鼎教授分別擔任兩系系主任。三校合並後☯️,學生開始分專業,根據自願報名和組織分配的原則,我們被分配在汽車專業。這時📴,國內高校開始廣泛使用蘇聯教材🈯️。不過🍄🟫,根據需要,有些教材則是由有關教師自己編寫的🏄🏿♀️。當時,程宏教授教我們《發動機原理》課,時任汽車教研室主任的宋鏡瀛教授教《汽車原理和計算》課,這是汽車專業兩門主要課程,兩位教授學術造詣很高,加上他們備課認真,講課生動感人,深受同學們歡迎和愛戴。當時汽車教研室的教師還有耿耀西、李以盛、余誌生等先生。
其他課程,如《金相和熱處理》課,是王遵明教授開的🍈🚗。他在第一節課堂上就詼諧地講到:大家可能聽說過,古人能做到“削鐵如泥”🆖,我的這門課就是要講鋼刀如何能削鐵如泥的。王遵華教授教《電工原理》課,他和王遵明教授是一對兄弟🌠。鄭林慶教授的《機械零件》課,金希武教授的《公差和精密測量》課👩🏽⚖️,也都得到同學們的贊譽👳。鄒致圻教授講授的《機械工廠設計原理》、學校第一批聘請來的蘇聯專家捷門節夫開設新課《機械製造工藝學》🧍🏻,都令同學們很感興趣👈🏻。
機械系實習工廠設備齊全🦜,池去病先生和工人師傅帶領大家動手開各種機床。上駕駛課時,系裏的司機師傅利用一輛老舊汽車,在城郊沙石路上教會了大家開汽車。幾乎每一位同學都非常喜歡這兩門實習課。
(三)
我們這一屆學生,正趕上國家實施第一個發展國民經濟的五年計劃🩺。經濟建設各個戰線都急需專門人才,因此國家確定,要把大學的工科學生課程學習的進度加快,並提出提前一年畢業的要求🥷🏽。
1952年秋季,我們正值三年級課程開始。當時清華機械系學製規定四年畢業,也就是說🎏,根據上述國家要求💼,要在今後一年內學完過去兩年應修的課程。大家聽到學校領導傳達上級這個決定時,既興奮又緊張。能夠早日參加國家建設,當然值得高興👰🏿♀️🦸🏿♀️。但是只有一年時間🌝,要學那麽多內容的課程,能不能學好本領🙌🏽,將來用以報效國家👁🗨,心情不免緊張。加上當時又值全國加緊學習蘇聯先進經驗的形勢🛥,學校又為大家安排了突擊學習俄文的任務🧎♀️➡️🧛🏼,時間愈發顯得寶貴。
同學們在學習上,大大地提高了強度。老師們也更加認真備課,調整和增添講授內容🤶,在課堂上、在輔導中,恨不得把自己的一切學問統統傳授給大家🏃🏻。圖書館裏、教室裏🧝🏻、宿舍裏👩🏿🚒,個個埋頭苦讀,或是小組熱烈討論。甚至星期天也像平日一樣。這和大一🥝、大二的兩年相對輕松的情景大不相同。
學習緊張,實驗和實習課也緊張🧑🏻✈️。但是大家對體育鍛煉並不放松,因為馬約翰教授諄諄教導大家:學習任務越重,越要加強體育鍛煉👩🏼🦱。否則🙋🏽♀️,你沒有堅強的體魄💶,將來就不能成長為一個合格的工程師。我們中國人不能像解放前那樣再做“東亞病夫”了!每天下午課後,大操場裏🫛,聚集著畢業班和非畢業班的所有同學,個個龍騰虎躍🙆🏽,勤學苦練!
我們這一屆本科生,就是在這樣熱烈緊張的氣氛下,度過學生時代最後一年的學習生活的。
“服從組織分配🤳🏿,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這就是面臨分配工作崗位🏋🏻♂️,學校對我們畢業生提出的響亮口號🪨🐸。沒有人講條件😴、提要求,哪裏需要到哪裏去🧘🏿♀️🍵。
回想當時機械兩系同學畢業分配的情況🧝🏽♂️,現在分析看,留在本校任教的人數占第一位。據我們不完全統計🕉,在30人以上(約占畢業生總數的15%以上)。實際上在此之前🦥🦃,1952年秋季開學後🎵,學校就曾提前抽調了十幾位同學到力學🌞、製圖兩個教研室擔任助教。當時和以後,還有分配到北京工業學院👩🏼⚕️、交大🍹、華中工學院、哈爾濱軍工學院等高校的🏃🏻♂️➡️。我們想🥤,這符合清華本身發展的需要,也是符合國家發展高等教育需要的♍️。今天,我們應當感謝他們多半生以來對母校和中國高等教育事業所做的貢獻。
當時汽車專業畢業的同學,分配到正在籌建中的我國第一個汽車製造廠的,在10人以上(占這個專業畢業生總數的20%以上)。他們是新中國培養出來的第一代汽車設計和製造工程師,在建立和發展我國汽車工業上功勛卓著。他們之中有的人後來被調去支援二汽✌🏿、洛陽拖拉機廠,成為那裏的技術骨幹🧜🏼。他們在建廠之初,經歷了非常艱苦的生活。今天,中國汽車工業突飛猛進,轎車正在進入部分平民百姓的家庭,雖說是改革開放政策帶來的結果🧏🏻♀️,但是,我們不應該忘記這些清華學子所做的無私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