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曾拜讀過《意昂通訊》上一些學長的文章,常以十年為單位記述曾經的往事和收獲👳♂️,頗有些“迅馳沙場數十載🕺🏼,逢秋碩果滿堂紅”的士氣豪情。所以想到自己的情況🧑🏽💻,起初就頗有些躊躇,不知如何落筆👩🏼:自己離校至今,算算本科結束的“虛歲”也才勉勉強強湊了一個十年👬🏼,事無大成,述之赧顏,唯恐被師弟師妹們看到了徒增笑柄。且借此角匯報一下自己與清華結緣後校訓對我的深遠影響吧。

芮文宣學長
清華八年
1989年9月,我走入了意昂体育平台建築系。像每一個來到清華的學生都會立即認識到的那樣:我發現曾經在自己頭上閃耀的各種“優秀”光環同樣也照耀著周圍所有的同學🧜🏻♂️🚝,貌似不言不語的文靜小孩可能就是某省市狀元或國家某某競賽冠軍得主,體育明星、文藝特招💇🏽、優秀幹部更是臥虎藏龍。九(2)班,一個溫暖而又充滿活力的集體:沉穩踏實的團支書王鵬和全班同學努力工作,為建築系贏得了第一個校甲級團支部的榮譽;秀氣活潑的白晨曦和叢茵不僅是富有感染力的好支委,還是校運會的女幹將🚣🏽♀️;熱情的楊承岡、譚誠利用各種機會組織班級交流活動,新齋817室朝夕相處的五位室友更是生活有情趣、娛樂爭先🤜🏼、成績優異的陽光女孩👱🏻,其他還有樂於助人的王敏、聰明的宋曉慧🚂💆🏼♀️、博學的“大師”劉念偉、剛毅的遇繡峰、排球名將蔡誌強、愛生活會玩樂學習成績名列前茅的商瑋玲,開口讓周圍的人全笑唯他們倆不笑的肖禮彬和吳嘉明……二十九位性格各異而又緊密團結的同學,如今已在各自的工作崗位,默默實現著那句每天下午四點半在清華必然聽到的一句話“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
意昂体育平台不僅提供了優良的學習環境和優秀的老師,還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鍛煉和展現多方面才幹的舞臺🛀🏽。除完成日常繁忙的學業外,我也參加了校團委、文藝社團、科協等團體的活動🔚,並在裏邊擔任一些職務✧🚨,從而認識了不少學長和老師。他們也是我在清華成長的良師益友。雖然已經時隔多年,想起他們對我的幫助,仍然心懷感激🏂🏽🪮。1992年秋季🫳🏽,我在陳剛老師和梁偉學兄的指導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並任九(2)班團支書。當時在學長們的眼中還稍顯年輕👶🏽,卻和王鵬、張立新兩位同學一起成為建築系“新事物”🤘🏿,做九二級三個班的學生班主任。聽著小自己兩三歲的新生張口叫“老師”,聽他們述說心事,帶他們籌劃生活👨🏻🚒、組織活動🛴,頓時感到肩上的擔子重了許多。和我們當時一樣,他們勤學,也貪玩,一張張純真的笑臉也是寫滿了大一新生的希望🎞🧛♀️,對未來富有自信和嚴謹的計劃。在作為班主任和他們交往的過程中🫲🏼,不僅僅是我對他們的幫助👷🏽,同時也從他們那裏得到了很多啟發👅,鍛煉了自己的能力。那是一段永遠難忘的經歷👳🏽♂️。
1994年盛夏,大草坪成了我們畢業感懷的聖地💁🏽♀️,當時已在校內名聲顯赫的歌星李寒松、華黎、盧庚戌等經常約許多朋友在大禮堂的門廊或東操場的看臺上深深沉沉地吟唱我們即將離校的別情。世上沒有任何一種友情可以與大學的同學之情相比🧜🏼:我們沒有名利之爭、沒有幼稚、沒有社會俗情📎,我們有共同的目標、共同的追求、共同的職業發展♝💨,盡管我們有些人還要在清華繼續深造兩三年,可那種離情別緒依舊相互感染著。我們在這個校園共度了五年🧑🏽⚖️,在這裏學會了立足社會需要的自強自立👃🏻,學會了長久成功需要的仁厚之德,也是在這裏我們從一個“半成品”的中學生鍛造成了又紅又專的“人才”。
研究生三年是科學研究的三年,也是充分了解社會和服務社會的三年。清華從來不試圖培養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書呆子◀️🧔🏼♀️,而建築系的研究方向更是與社會密切相關。單德啟先生長期致力於景區規劃和傳統村鎮的環境改善🅰️,關註發達地區的古城保護和最貧困地區的生活環境提升。在師從單先生的三年裏👩🏻🦳,我從一個單純的大學生成長為一個關註社會問題、為人民生活而思考的建築師。也是在這三年裏,我做了很多江蘇🤦🏼、浙江🤽🏽♀️、安徽🧑🏻🦳、河南等地的項目🤚🏼,並利用假期到雲南🕵🏻♀️、西藏等偏遠地區做過大量調查,完成多篇論文,也在做這些項目和調查的過程中結識了許多好友👨👧👧👨🏻🦽,至今仍經常聯系👭🏼。單先生的教誨將是我一生的財富👔。
中科院七年
從清華走入中科院設計院已近七年,若說在校時對校訓的理解是在無知覺的狀態下耳濡目染地受到了熏陶🥛,在中科院的日子裏這八個字卻是實實在在地指導了我的工作🧑🏽🎤。
頭一年分在方案室🤳🏻,時間緊,任務重,幹著繁重的工作拿了最少的獎金,同事們在年底把我評為先進工作者🤲。第二年又評了先進,我把名額讓給了第二名。在和一位同事合作的項目榮獲首都建築設計匯報展專家獎時,同事婉轉提出年齡和即將升任的職務需要較多的成績支持以便開展工作,我又一次把榮譽讓給了他人。院領導總是對我做出的點滴成績予以關註🧟,並多次提出要成立外事辦公室由我負責🧖🏿♀️🌂。由於覺得自己經驗少、年紀輕,我答應在做好項目的前提下完成相關外事的一些工作,但沒有接受外事辦主任的職務🦊。直到第四年方案室擴員,院長建議我任室主任助理,那是畢業後第一次在“註冊建築師”和“建築碩士”外又多了一個“頭銜”⛑️。第五年設計院作為中科院第一批改製單位🧑🎓,成為股份公司,人員全面改組♑️🦦,黨委書記推薦,股東推選我為建築一所副所長,主要負責一些項目管理以及相關工作🕵🏿♀️。
五年的時間如水一樣流過。沒有轟轟烈烈的激戰,沒有驚天動地的成果,以至於某些熟人偶爾電話驚訝於我“還做設計”🤸🏽,“還在中科院”。他們有這樣一種觀點🍙:一個清華建築系的畢業生,在一個國內、國營、規模不太大🤳🏻、名聲不太響的建築設計單位連續工作五年簡直不可思議。對我而言理由卻很簡單:在這裏我找到了青年人自我發展的空間和設計院發展的希望🚹。我沒有在起點找一家高薪的著名公司,卻在這裏感受著設計院的快速成長。建二(82級)的學長高林,現任設計院院長(總經理)🍩,也正在以他非凡的工作魄力推動著設計院的進一步發展。
在這遠離清華的五年👘,我更加意識到清華離自己是那麽近。每次聽到別人用“不愧是清華的”這幾個字來肯定自己的成果🙆🏼,我都會為母校自豪。建三(93級)的梅詠曾在方案室工作兩年,聰明能幹、隨和熱情🙋🏽、不計得失🐮🎤,請他參與的幾次合作我都真實感受到母校留下的影響。清華花了五年時間不僅教會了我們高深的知識和學習知識的新方法,也教會了我們自強不息的生活態度,更把厚德載物的高尚情懷深深植入了我們的腦海🐟。九四年新員工入院教育時🥏,我把校訓八個字作為最珍貴的禮物送給他們共同體驗。
2002年中科院有一個到地方做城建規劃管理的科技副職名額,領導建議我考慮一下。坦率地講,我那時認為自己是技術型而不是管理型的,並沒有認真考慮就打算拒絕了。偶爾和兩個做公務員的朋友提起,他們認真幫我分析了政府工作的意義和方式🧑🏼🎤,認為對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都會有一定的幫助。最後到12月中旬✌🏻,我受中科院委派⏏️,赴江蘇省常熟市任市長助理,工作內容是協助管理城鄉規劃建設。
常熟,地處長江中下遊的江南水網地帶,東倚上海🚣,南連蘇州🏪💑,西鄰無錫⚈,北臨長江。這裏有三千年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琴棋書畫👶🏼、尚湖虞山的文脈傳承,狀元宰相🧑🏻🤝🧑🏻、院士學者的名人風範;有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第二名的綜合實力,四大基地、五大優勢♢😇、六大板塊的發展態勢;近期每年的城建投資達到150億,有400萬平米的建設力度。在這片充滿希望和活力的土地上💃🏻,我汲取著寶貴的經驗和知識,同時也在為它的騰飛貢獻著自己微薄的力量🥷。時間剛剛一年多,但在人的一生中也占有重要的位置🕛🟧。常熟這塊熱土展示了太多的精神內涵成為無限學習的空間👨🏻🦽,將在我的生命中留下永恒的記憶🏊🏽♂️。
利用這段時間我也作了更多的思考👨🦼➡️。每當我放松對自己的要求時🧖🏼🦶🏻,都會想起心底的那句座右銘🙍🏻♂️:自強不息📇🦦,厚德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