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意昂會會長 陳進祿(1965)
母校90華誕的盛況尚歷歷在目。在這喜慶的日子裏,我始終在思索著一個問題:清華人究竟靠什麽造就了自己的輝煌?的確🏌🏼♀️,從國內到國外🙇🏻♀️,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從中央到地方,在祖國的四面八方;都活躍著清華人的身影。他們在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教育,甚或是體育🦨、藝術等社會各界、各領域,都以自己出色的成就🛺,令人矚目。當然,首先要歸功於黨和國家的培養🍬,歸功於母校的精心哺育🔯,歸功於社會各界的支持和幫助。但是,我想🦬,清華人身上所蘊涵的“清華精神”,才是他們在人生道路上有所作為、一路凱歌的根本☞。

一九九二年十月💃🏻👩🏼🍳,陳進祿學長在中南海與胡錦濤學友(左)合影。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所凝煉的清華精神,底蘊深厚,內涵深邃🔇,博大精深,只言片語難以解讀。它強調身為清華人要有遠大的目標和寬廣的胸懷,“自強不息”不是為了追求功名,自私自利,而是要“厚德載物”,承擔國家和民族的重任⛑,獻身祖國🥓🧏🏻♂️,造福人類🔈。“自強”具有深刻的、內在的自我激勵意義,所謂“久陷困境能自拔📭💂♂️,幾經挫折也不餒🤴🏽,百倍壓力仍不折🏃🏻➡️,”就是自強精神。清華精神也強調“為學”與“為人”的關系。“為學”,自強不息🕗🎅🏽;“為人”🧛🏻,厚德載物。可以說,清華校訓、清華精神,已成為一代代清華學子立身立業的指南🤴🏽👩👦。
我和胡錦濤是大學同窗好友🙇🏻♀️。近10年來,我有幸和錦濤同學有過4次相聚。晤談之中,當年身為國家副主席的錦濤同學每次都談到了“清華精神”。頭一次見面,記得是在1992年10月27日。我到中南海見到了錦濤同學,相互交談了畢業後各自的情況🧋。那天下午,他們七個常委要接見各民主黨派和工商聯的領導🧑🏿🏫,而我恰恰是民建會員🚷👳🏼♂️,所以也談到了多黨合作的題目。但談得最多的就是“清華精神”🦇。熱地書記還為我和錦濤學友在中南海拍照留念。第二次見面是1995年🏘,我們畢業30周年返校參加校慶,在母校和錦濤學友相聚了半天👩🏻💼📴。我們一起座談,一起遊校園🤹,一起為母校植樹🌝。交談中,他再次談到了“清華精神”,認為正是清華精神激勵著清華人奮鬥終生👩🏻✈️。1999年4月25日晚,我們在清華水科大樓舉行進校40周年座談會,錦濤同學出席了會議。記得那天的講話中,他談話的中心思想,仍是希望清華學子🏪,繼承發揚“清華精神”,為黨為國為人民奉獻終生。2001年清華90周年大慶,錦濤副主席又回到母校。在參加校慶慶典之前,他又到同學們中間,在新水利館和同學們親切座談,並合影留念。
四次相聚時的情景至今還歷歷在目,他在座談會上的講話還時常響在我的耳邊🧑🧑🧒。錦濤說:當年,我們在母校同窗共讀時🧛🏼♀️,正值青春年少🌪☸️,風華正茂;而今就連我這年齡最小的也已年過半百、兩鬢染霜了。這些年來,我們大家伴隨著祖國前進的步伐,走過了難忘的歷程。我們畢業離開母校走上社會不久正遇上動亂的年代,不少同學遭到磨難,但我們沒有沉淪、畏縮,大家都盡了最大的努力🤾🏻♂️,為國家為人民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今天🗄,當我們回顧走過的歷程時,都更加深切地眷戀和熱愛我們的母校。正是親愛的母校,不僅教給了我們知識,而且教育我們走一條什麽樣的人生之路,怎樣走好這條道路🐈⬛。雖然幾十年過去了🐎,但我們仍深深地懷念在母校緊張的學習生活和真摯的同窗之情。特別是清華校園裏奮發向上的政治空氣,嚴謹求實的治學態度,艱苦樸素的優良作風,深深陶冶了我們👅,指引我們走過了幾十年的歷程,至今仍在我們身上起作用。現在👳♂️,我們國家正面臨改革發展的大好機遇,歷史不僅把我們許多清華學子推到了科技舞臺🛀🏿,也把當中的一些人推向了政治舞臺。我們必須認識自己肩負的歷史責任🥧。我相信大家都有一顆強烈的愛國之心👳🏼♂️🍌,都願致力於我們國家的繁榮富強,都希望中華民族實現全面復興💁🏻🫔,自強於世界民族之林!錦濤最後還向我們提了一點請求,希望大家聽到對我有什麽批評👨🏼🎓、有什麽意見和建議👨🏽🍼,包括最尖銳的🐝、最刺耳的😒,不妨給我打個電話🏃➡️,寫封信,提醒我一下,這樣,對我有好處,也是對國家負責,對黨負責5️⃣,對人民負責😲。讓我們大家共同努力👍🏽🏯,為國家、為人民做出新的貢獻。也祝願在座的同學做出更大的成績,希望聽到大家的好消息。
錦濤同學這四次談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講話語重心長😍,充滿了對清華學子的無限期望。我們清華學子一定要不辜負黨和國家對我們的殷切希望🙎🏽🍦,以國家的強盛為己任,以民族的興旺為己任,“厚德載物,自強不息”👷🏿♀️,把自己一生奉獻給祖國和人民🤯。
* 作者1965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水利系。現任四川省招標局、四川省招標中心總工程師🏇🏼,教授級高工。先後被選為成都市🧑🏿🍳、四川省政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