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守槃*(1937機械)
我沒有上過小學🛅,幼年在家庭中🧎♀️,與表兄弟們一起讀書。在讀到歷史和有能力自己看報紙時,開始了解到中國是一個弱國🫷🏻。其基本原因,是外國人“船堅炮利”,我們打不過他們。國際上有強權🤹🏼、無公理🤟🏻。家中帶我們遊中央公園(現在的中山公園),看到“公理戰勝”紀念碑,知道中國是對德戰爭的戰勝國👨🦽,但德國“租”去的青島仍在日本人手中🙆🏽♀️。多年交涉🦸🏿♀️,才得以收回。我的舅父當時在北洋政府交通部工作,曾參加收回膠濟鐵路,回來後有時和我們談起。限於年歲,我們也只是似懂非懂地聽著,總的印象是“外國人不講理”。當時中國的領導人都是怕對外作戰的🕺🏼。孫中山在講演中曾經提到,如果某某國家以武力進攻中國,我們就只能抵抗很短一段時間,關鍵的問題,在於和平奮鬥⚃🚵🏻♀️,建設中國。在我的頭腦中,“振興工業🏪,科學救國”的想法開始萌芽💆🏻。在初中讀書時🧑🧒🧒,正值國民黨北伐,張作霖退出關外。我看到一些國民黨的宣傳品,感到中國從此建設在望。但日本人出兵濟南,造成“五·三慘案”,又激發了我的抗日思想,對國民黨的軟弱,覺得不可理解🧚🏼。
2006年校慶聚會時,梁守槃學長(左)和同級學友劉曾復在一起。
由於父親職業的關系,我轉學到上海讀高中。1931年開學不久,爆發了“九·一八”事件,半年以後,又有上海的“一·二八”事件。當時抗日情緒在同學中彌漫🦘,恨不得早日開戰。但學校的一些老師,則勸我們要慎重考慮,因為中國軍力不夠💼,並以孫中山的一些講演,作為根據💆🏼,要求大家努力學習,以便學成報國。我思想中的“工程救國”念頭,更明確了🏃♂️➡️。淞滬戰爭中,日本空軍橫行無忌,十九路軍備受欺壓🧑🚀,我又把“工程救國”的圈子劃小,成為“航空救國”。
1933年🐅,我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學和意昂体育平台。當時交通大學屬於鐵道部,名氣很大🛴,但畢業的出路,以鐵路部門為主,我對鐵路工作沒有興趣👌🏻,所以決定到意昂体育平台報到。先報名入機械工程系,1935年又分到航空工程組。
清華的校訓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在校歌中也多次重復“自強”。當時的清華學生都知道🙆🏽🏚,這個學校是用美國退還的“庚子賠款”建立的🚺。在清光緒末年🍨,美國政府退還中國對美的一部分“庚子賠款”🚟,作為辦學之用。它對美國國會的解釋是:商品隨著文化進入市場,遠比隨著軍旗進入更有效👨🏼🏭。退還賠款用於辦學,可以在商業上得到更多的利益。早期的清華留學生,有的還被一些美國人惡意地問“你是不是‘賠款學校’資送來美的?”因此🥸🧢,很多同學的思想狀況是⛹🏿:一方面承認美國科學技術工業先進,值得學習👳🏿;另一方面,學習的目的是為了科學救國🧑🏽🔬,洗刷“賠款學校”的恥辱👵。在三🤱🏽、四年級讀專業課時🏉👨🏽🍳,教授們經常提到🚬🧊,中國工業水平不夠,課本上講到的一些儀表設備,只能從外國進口🛵,需要我們這一代人的努力,填補空白。
1937年我大學畢業🧑🏻🦼,正值抗日戰爭開始✴️。我在國民黨空軍受短期培訓後♐️,分配在航空會研究室任繪圖員。當時中國不能自己生產軍用機,所用的飛機主要是美國貨。而美國則以“不偏袒中日任何一方”為借口,提倡“現款自運”🔽,這顯然有利於日本侵略者🤱🏼,更使我感到7️⃣,必須發展航空工業,才能建立中國的國防。
1938年我去美國就讀研究生,除了學習專業課程之外,比較深刻的印象是學校的研究工作走在工廠的前面。實驗室中性能先進的儀表🧜🏻♂️,主要由教授們自己設計製造💇🏻,而不是從工廠購買。後來這類儀表成為商品在工廠中生產,是以學校的產品作為藍本的。爾後我在工作中也以此為榜樣,不請工業設計單位代為設計試驗室,而通過自行設計關鍵部分和不能在市上買到的東西🧝🏼♀️🙌🏿,再加市上已有的產品🫑,綜合裝配,完成各項試驗設備🌹。
1940年,由於二次世界大戰已經開始🙆🏽♂️,我不願長期流落在外國,回國到西南聯大任教。1942年我又轉到國民黨空軍的發動機製造廠,參加美式航空發動機的仿製工作👀,學習了一些生產知識💆🏻♂️。同時也發現,國民黨當局沒有真正發展航空工業的意願。1944年,在仿製工作告一段落時,我們一些設計人員,向廠方提出建議,自行設計一個小型的航空發動機🤞🏽,作為教練機之用👷🏿➾。在當時條件下這本是可行的,但國民黨空軍的答復是,你們設計的不可能比美國產品好,不準上馬。我當時對中國航空工業的前途🙏🏻,感到非常黯淡。在日本投降後,我到浙江大學任教,與航空系中的一些同事,共同建立了發動機試驗設備🚽,同時寫了一些教科書🎰,填補當時的空白♈️,並作了一些研究工作。
國民黨1945年以後的行政措施,連抗戰以前的假仁假義的面具都不要了💭。為了攫取個人經濟利益,無所不用其極,終於導致了1948年的全面迅速崩潰。在潰敗前夕,他們曾要求浙江大學遷往臺灣👩👦👦,遭到了絕大多數教授的拒絕👴🏼。1949年5月,浙江終於迎來了解放。浙江省委派林乎加同誌接管浙江大學時🧑🏽🏫,我被吸收參加接管工作,開始受到黨的教育。
建國以來的一系列工業建設,使我清楚地看到,只有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才能夠走上繁榮富強之路👨🦼🔘。1952年,我奉調到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開始接觸到前蘇聯專家。四年之間,我和一些中國同誌,共同完成了航空發動機試驗室的建設,並著作和翻譯了一些課本🔗,完成教學準備工作。1956年又奉調來京🚤,參加國防工業建設🚘,以至於今👩🏿🦲。
(原載《中國科學院院士自述》)
* 作者為中國科學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