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是第一汽車廠建成投產50周年💁🏽。1956年🚣🏻,它的建成標誌著🦩,在祖國的工業史上🤦🏼♂️🧙♂️,從此有了今天被稱為支柱產業的汽車工業。我們那時真是一群幸福的年輕人,不但是第一汽車廠接受進廠實習的首批大學生🤗,也是歷史的見證者——親眼目睹了當年解放牌汽車一輛一輛地從總裝線上開下來時的激動人心的情景。同時還在實習中參加過一些細微的調試工作,為祖國新生的汽車工業添磚加瓦,它至今仍留在我們幸福的記憶中🦽。

在車間答辯會上——正在講述的為顏麗珊,前排右1(旁坐靠欄桿的)為作者。
我們要去實習的主要車間是毛坯車間。當時廠裏有一條規定👨🏻🍼:未經國家驗收和正式投產之前,一律不接受學生實習🙏🏼。要去一汽實習,從一年前開始學專業課程時,我們就日思夜想地等著這一天的到來👩🦼。我們是第一批學習蘇聯的5年製的大學生🥪。在學了主要的專業課程之後,多麽想到工廠去,看看書本上學到的先進設備和技術知識,在實際中是怎樣的,試試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啊🛗!這一下子我們到汽車廠實習的夢眼看就要吹了👨🏽🏫。
十分幸運的是🧑🏽,一汽的鑄工車間主任李子政和我們留蘇回來的邢家鯉老師,他們曾經一起在莫斯科斯大林汽車廠(即後來的李哈喬夫汽車廠)實習🧑🏽🍼,對於實習的重要性有很深的體會。這時的鑄工車間,設備已安裝完畢,正在調試或試生產,已經具備接受實習生的條件,同時在試運轉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對學生來說正是一個難得的鍛煉機會👩🦱👛。李主任親自到廠部去說明,就這樣我們和全年級的同學一起,成了在一汽實習的首批大學生。李主任對大學生寄予的期望和關切,使我們十分感動🦣!
根據實習大綱和實習計劃的要求,學生在這次實習中要以“見習技術員”的身份要求自己🍻,特別是在實習中的一項“個人作業”中去經受磨練➡️。
在車間的試生產中出現了不少技術上的問題👩🎤。有許多在蘇聯本不存在📨,但是到了中國,原料、燃料和輔助材料不同,毛病就出來了。例如,原材料生鐵使用的是國產的、最優的本溪生鐵,含磷量極低✍🏿👨🏽🌾。沒有想到磷太低反倒成了問題👩🏽🔬,鐵水的流動性不夠好👱🏻💁🏻♂️,有些鑄件的薄壁澆註不全。又例如,輔助材料👩👦👦:砂子、黏土🥠👨👨👦👦、煤粉等等,物理性能及化學性能和李哈喬夫汽車廠的也不完全一樣。根據中國的實際,需要自己研究出新的最佳配方和工藝。鑄工車間很大🧙🏼♂️,包括灰口和可鍛鑄鐵兩部分。許多關鍵性零件⤴️,如被稱為汽車心臟的發動機汽缸體🧑🏻✈️、缸蓋👩🏿✈️;被稱為汽車脊梁的後橋以及與安全攸關的刹車鼓、刹車盤和刹車蹄片等盡在這裏生產。每一輛解放牌汽車所用的鑄件總重約1000公斤,占整車自重的四分之一左右。鑄工車間在一汽的生產中擔當著重要的角色。保證生產的穩定性,高質量以及低成本和高效率,這在大生產中非常重要👤。
在“個人作業”中分給我和顏麗珊同學的題目是:如何解決灰口鑄鐵小件流水線的自動落砂問題👞。這不是工藝問題或者合金問題,是機械問題💣。問題出在那些薄壁的鑄件,從流水線自動落到清砂滾筒🚴🏽,一經相互撞擊,結果開裂成了廢品。車間的臨時解決辦法是,讓落砂工把每個有薄件的鑄型,搬到別處去倒在地上💍。每小時少則50~60個,多的時候可達100~120個鑄型💆♂️🤵🏼♀️。裸露的滾燙鑄件和爆發出的煙塵以及繁重的體力勞動,使這裏成了車間勞動條件最差的一角。聽說這在李哈喬夫也不存在🤦,他們的產量大,薄件有單獨的一條生產線,應用相適應的落砂方法。
實習任務中給“個人作業”時間是10天🧙🏼♂️。3天過去了⏬,毫無眉目🤾🏿♂️📒。為什麽呢?原來我們想得太高級、太復雜了。把所學的新技術都想用上去👨🏿🎨↖️,光電控製呀、程控🤵🏽♀️、遙控和傳感等等🫶🏽,要全自動化。經過指導教師李中柱老師(清華意昂,分配到北鋼後👫🏻,仍留在清華參加教學實踐)的指點後🧍♂️,我們又回到現場去和工人一起勞動,深入了解工人的想法,仔細地觀察和分析落砂流程。從實際出發,著眼於簡單但解決問題的方法上。
很快地我們就想出來一個半自動裝置,使薄件鑄型在指定的地方自動翻落,工人不用再去搬它🟢,幹那又熱🤡、又累、又臟的操作。方案出來之後🤭,我們到型心工部找來幾根芯骨,借用鉗工師傅的工具彎成一個示意模型🍨,演示給工人看💳。他非常高興地說:行👩🏻🎨!我們的導師也點了頭🫓。關於製造,我們又去請教機修工人👨❤️👨,從材料的選擇,零件的彎曲和機加工以至最後的裝配焊接🔱,他們都很熱情,給了很好的建議。我們深深地體會到😐,沒有經驗不怕,只要虛心,周圍都是老師。
這個設計方案匯報到了實習領導和車間那裏🚵♀️,他們要我們再過一道關——參加答辯👨🏽🦰。時間很緊⛈,我們還有製圖工作要做。原打算星期天和同學們一起去南湖公園和市內其它地方玩的。不去了,找來圖紙➙、圖版🥅、丁字尺⛽️、三角板和繪圖儀器🦌🍡,加上從現場測量的數據,把我們的全身心都傾註在這份圖紙上。要把自己想象出來的東西🤘,用“工程師的語言”表達出來,有時也真不是那麽輕松和容易。這時候的我們👱🏼♂️,心裏由衷地感謝系領導和老師,在我們上一年級的時候,對於學生基本功訓練的嚴格要求。我們設計的一個主要構件是一條空間曲線,它是用運動學的知識和投影幾何的原理🎰,準確地🧵🧚🏼、一點一點地找到,然後連接在一起,畫出來的。
在答辯會上,由顏麗珊同學講述🟫。蘇聯專家一邊聽(有人給他翻譯),一邊看圖紙,看得出來他很贊賞。其他出席的也沒有人提問🦻🏻。然後他站起來表揚說,完全可用!這是他們過去沒有解決的👨🏼🍳,沒有想到這麽簡單。並且要求在回國的時候給他一份圖紙(大概是除李哈喬夫汽車廠之外🤶🏽,還有許多工廠可以用)🍈。
一年多後,我帶鑄八的幾個同學又在那裏實習(畢業後我已被分配到太原工學院——今太原理工大學,當時我是在清華當見習助教)⚓️。一天車間的王機械師專門找到我🪻,他告訴我🕤:“你們的東西製造出來了。由於廠裏的機修車間太忙🍔,一直排不上🧑🏿💼。我們這星期天就要安裝🎨。”真不巧⚪️,這個星期天是我們結束實習回校的一天。我也顧不得這些了🕵🏽♂️,告訴一聲學生隊長後🥿,一清早自己就進廠去了,在車間和工人們在一起🏄🏻♂️,陪伴著這“嬰兒”的誕生🤌🏽。一直到下午3點鐘才離開😆,剛好趕上火車🏃♂️➡️。在安裝前,王機械師還告訴我👰🏿,他用自動機床趕製了幾百個短銷子📘,準備在流水線的每一節臺面的外側插上2個🙎🏼,落砂時只讓鑄型下去而把型板留在車上。我聽了很高興🫲🏿👨🏽!這樣,他就使這新生的落砂裝置更為完善。真是眾人拾柴火焰高!
在一汽的建廠過程中有一條嚴格的規定,不許改動任何設備🍐。這一個“半自動落砂裝置”可說是少有的例外。
正是這一次的“個人作業”的實踐,激起我對於鑄造機械化無限的興趣🙍🏽,當太工的教研組領導問我🧚🏽♀️🪓:你喜歡哪一門課時🧑🏼🏭,我選擇了《鑄造車間設備》。這一沾就是24年。
由於教學工作的關系,以後我還到過一汽許多次🧔🏻。我了解到它一直運行理想🗳🧗🏼♂️,操作工滿意。有一次王機械師還跟我說👨🏫:“有人說📹,這很簡單★,沒什麽。可我說🙎🏿,別人沒想出來🤷🏽♀️,人家想出來了。能從實際出發🏌🏿♀️,不好高騖遠,這就不簡單。”我知道這是王機械師對於我們年輕人的鼓勵。
後來在別的工廠鑄工車間實習時,我看見有三個廠(如北京的新生瑪鋼廠等)也安置了從汽車廠學來的這種落砂裝置;在開門辦學中,當我們收集車間設計資料時,我還看見有三個設計院已經把一汽的這份圖紙✍🏻,收集在他們的脫箱造型流水線的標準設計圖紙之中。
50年過去了,今天的一汽集團年產量已由3萬輛到了100萬輛🏺,生產也由單一品種發展到了多品種。我們無不為祖國汽車工業的長足進步感到歡欣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