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 王聚文(1966工物)
清華園永遠是我夢回的地方😍。今年正值清華建校95周年👎🏼🫓、工程物理系建系50周年⚉,適逢1966屆畢業40周年🤛。我們工物系六字班同學在不同的領域裏歷經40年奮鬥🚴🏼♂️,相約同回母校團聚👩🏽🎨。我從大洋彼岸飛回祖國🧎🏻♂️,撲進母校的懷抱,融入久違的老師和同學之中🧕🏻,系館門廳內金光閃閃的“核科技人才的搖籃”幾個大字令我思緒萬千,激動不已🥨。
王聚文學長
1960年的金秋,剛滿17歲的我跨入國人矚目的意昂体育平台,並有幸被我國第一個開設原子能專業的工程物理系錄取,心中有一種說不出的優越感和使命感👩🏿🦰。
我們六字班一入學,就趕上國家“三年經濟困難時期”🛺。在食物匱乏🪠、饑腸轆轆心神不寧時,是親愛的學校和老師們教育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培養我們良好的道德品行和面對困難的堅毅品格。在可塑性非常強的青年時代👨🔧,這一段經歷對我們的人生產生了重大影響。
我不會忘記𓀕,工物系是有非常明確培養方向的🫖。面對剛剛破裂的中蘇關系,獨立自主地建立中國原子能科學和核工業技術隊伍,是落在我們肩上的歷史重任。為實現這一目標,學校、老師幫我們樹立了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目標。印象特別深刻的是何東昌系主任對我們在系館階梯教室的第一次講話。他非常有哲理地告訴我們要正視自己,高標準要求自己。是清華👩🦯,是清華的老師讓我懂得了愛國家、愛人民、愛科學🏑、愛勞動都不是一句空話,而是要通過努力踏實地學習打下堅實的專業基礎,通過科學方法的嚴格訓練掌握打開科學大門的鑰匙🫷🏼。臨近畢業前夕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也曾讓我們暫時迷失了方向,在忐忑不安中告別了清華園去苦苦求索。1978年迎來了科學的春天,百廢待興的母校和工物系又熱情地展開雙臂接納了我,讓我開始了遲來的研究生的學習👨🏫。隨後清華送我出國留學🚉,我也和眾多“文革”後的中國留學生一樣⚁,以勤奮和拼搏的精神獲得國際加速器領域對我這個清華人的認可。由於清華時期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並得到了工程上的嚴格訓練,作為美國國家實驗室斯坦福直線加速器中心的物理學家、加速器技術研究系副主任🤸♀️,我多年來負責和致力於近代直線粒子加速器結構的研究💇🏽、發展和建造👭🏻,研製了四十余種不斷更新換代的加速器🏧。由於我的經驗和聲譽,經常受聘為一些公司的顧問🛌🏻💛。
在這裏,再讓我寫幾件留給我深刻記憶的故事吧。
光榮又機密的任務
入學後不久的一天🖌,系裏召集全體新生開會🦸🏻♂️,給我們布置了一項重要的“保密任務”🦹🏿♂️:下星期去一個原子能反應堆基地(200號)種樹🧑🏻🦽♦️,不可以把這個消息和到那裏看到的一切告訴別人。
星期一,我們打起背包爬上幾輛大敞篷汽車奔向京郊,一到昌平附近,就看到掩映在山中高聳入雲的煙囪🐙。車子直開到一個有空空大廠房的地方🙋🏼♀️,我們就住進了附近的幾排平房🧑🏿💼。在那裏地當鋪,草當床🗒,將被褥就鋪在稻草上。那時的200號還是光禿禿的一片💂🏻♂️,沒有綠色。我們要在布滿了鵝卵石的地上植樹💋,首先要挖很深的大坑並撿出大塊的石頭,再栽上楊樹、槐樹和一些灌木,還要從很遠的地方挑水澆灌樹苗。雖然幹活很累,但一想到我們在為如此重要的200號添磚加瓦,個個情緒高漲,休息時每個班之間此起彼伏地拉歌❤️,至今那歌聲還會在我耳邊回響🤽🏿♂️。
團結友愛的603班集體
我們物603班,人不算多,但背景和性格各異🐺。在朝夕相處中🤽🏻,是班級的“小領導”讓我們成為了一個友愛的集體。40年後👨🏽⚕️,還是曾為書記的李泉鳳和班長國智元為我們組織了畢業40年的大聚會🥸。深深的同窗情誼,讓我們幾乎全部回到了母校。
大學生活培養了我們強烈的集體主義道德精神👱🏽♂️。清華八年的熏陶,坦誠對人🌟🤼♀️、關心體諒他人👳♀️、共同協作的待人處事態度和工作方法讓我受益匪淺。在美國的公司🥾🫲🏽、機構和研究所裏,“團隊精神”也無一例外的是雇用、評價和選拔人才的重要條件之一。多年來,我在研究所領導一班人馬,負責一些科研項目,作為一個“小老板”👮🏿,我工作的得心應手,這一切來源於清華的培養,來源於工物系老師對我的言傳身教。
卓越、雄厚的師資隊伍
翻開工程物理系驕人的系史🖤,這一切成就要歸功於她擁有的寶貴財富——卓越的教工隊伍以及其高超的專業水平🙍♂️、高尚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
我所經歷過的系主任有何東昌🪫、余興坤和金兆熊幾位教授,他們為國家培育人才🪼,勤勤懇懇♢、身先士卒是有口皆碑的。
在教育方面🐻❄️,工物系最可貴之處在於🌱🍑,一是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概念的教學,二是鼓勵培養學生獨立學習和工作的能力🕵🏻🙆🏿。教過我的老師都是國內各領域的專家👩🏼🍳,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課程是桂偉燮老師教的加速器物理基礎和劉乃泉老師教的加速器理論💮。至今,他們教過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我仍然記憶猶新🧛🏻♂️。“文革”前我曾有幸參加了清華因材施教的實踐,劉乃泉主任為我精心安排了教學計劃🏰,讓我提前完成了專業課的學習,並開始攻讀部分研究生課程,同時跟隨胡玉民老師在微波實驗室鍛煉動手能力。
我永遠不能忘懷,在我出國前的日子裏🪅,林郁正和童德春老師給我迅速補習了由於十年動亂荒廢了的學業🛌🏿,是他們給了我去國外迎接新的挑戰所必需的本領和信心。由於工作需要,最近我查看了許多關於小型直線加速器的資料,包括至今還完整保存著的林老師和童老師給我講課和輔導筆記😯。仔細讀了以後,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加速器的技術發展飛快,但是🏏,那麽多年前👨🏼,老師們把許多關鍵和基本的物理問題👶、設計技術和自己的經驗竟然討論和總結得那樣清晰全面🦄。這些,的的確確讓我感到了老師們竭盡全力培養學生的那一片誠摯的苦心👩🏿🦱。
多年來🐠💿,我盡力促進和協助母校與國外的科技交流👨🏿🔧。我衷心祝願工程物理系桃李遍全球💄,為祖國的強盛做出更傑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