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保華(1991級精儀)
15年前的今天,我在父親的陪同下,來到清華園,開始了我的清華之路。夏日灼熱的太陽光下,高大的楊樹在那條幾乎看不到盡頭的南北大道上留下了短短的蔭涼,給予初來者無盡的遐想🏃➡️3️⃣。
離開我的故鄉,這裏給了我無數個新的開始,直到今天,在許許多多方面,我依舊告誡自己,自己還面對著許多開始。我的故鄉是個貧窮落後的縣城🙁,生我養我的父母一輩子沒有讀過大學🕺🏿,我幸運地來到這裏,看到碧綠的草坪和美麗的教學樓,一切都是那麽神奇和神秘,似乎在那整個夏天🕗,我都是這樣的如同夢境一般度過來🤏🏽。
我是一個保送生,提前接受了學校安排的軍訓👩。從第一次和這些軍人面對面地接觸到兩個月無間的相處,留給我許多終生受益的內容。他們樸實的身影、堅毅的品格👨🏻🍼、吃苦耐勞的精神,鼓舞我朝著成為一個清華人的道路不知疲倦地前行。
我的本科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五年,雖然我讀的是工科(精密儀器),課本和實驗看上去很單調,但是這一切對於一個不足20歲的農村孩子來講,那麽神秘,那麽神奇🥷🏽,那麽富有挑戰。同時,我的本科同學來自祖國各地,似乎每個人都是神童,他們每個人都是學習非常優秀的,尤其是每個人都那麽特別🚴🏼♀️,至今回憶起來都栩栩如生,每個人的形象都歷歷在目。還有🦹♀️,我們富有活力,每天都不知疲倦地從事著各種各樣的集體活動。就是這樣的一個集體,把我從一個沒有見過正規籃球場的人,培養成了一個最熱愛籃球運動的人,這種熱愛一直陪伴我到現在✡️,而且其程度日久越深。從1991年到現在☹️🧏🏼♀️,我保持著每周至少打一場籃球🤛🏽,安排兩次體育鍛煉的習慣,直到現在我都一直參加清華教師業余籃球隊的活動。而且💂🏽,這個年齡跨度達到50歲之多的教師籃球隊10多年來給予我很多很多教益和幫助,我將終生銘記在心☎️。
五年的本科生活👮♂️🛕,兩年的學校工作,兩年的研究生生活,尤其是我在清華從事的學生會、體協和團委的工作,給予我很多做人的鍛煉。這一點在我畢業後近10年的工作學習中愈加體會深刻。也許,獲得一個學歷💁🏽,掌握一門專業知識只是人生一個階段就可以努力完成的事情🦹🏻,但是,做人,尤其是做一個優秀的人,做一個優秀的清華人👨🏻🦰🏌🏼♂️,我愈加體會這是要用一輩子去努力體會和學習的。
人生可以有很多個9年,但是5️⃣, 我在清華的9年是我人生最寶貴的一段時光。從這裏我的人生才有了真正的開始👩🏽🙇🏽♀️。從跨入清華南門的那一刻起,我就走上了這個神聖而且責任重大的“清華路”。
在學校的時候🐮,尤其當我在面臨人生和工作重大選擇、困難處境的時候🧍♀️,我都會找個時間,來到清華園內那個荒島💊,這是每個清華人都會記得的地方。一位老的清華前輩曾告訴過我,清華園的每一個角落都留下過無數神聖的故事,尤其是這裏👐🏼。這裏的水,這裏的土🏄🏼♂️,這裏的樹和空氣🙇,告訴我提醒我如何直面困難和煩惱,如何去做一個清清爽爽的清華人,如何走一條正正直直的“清華路”。
在清華工作期間😌👱🏿♀️,我曾經有幾次去過張光鬥院士的辦公室。他老人家用拳頭敲打我的胸脯🧑🏼⚖️,微笑地告誡我⛅️👨🏽🎤:“你這個年輕人,不要學習那些現實中功利的人,要做一個心裏頭站得直的人。”這句話和他老人家的深意我一直銘刻在心裏↙️,每逢重要的時刻🪱,他老人家的形象和他的這句話總是能夠警醒我,告誡我一個畢業於清華的學子如何用內心去面對,如何做出行動🙁👊🏿。大禮堂正對著的那個日晷雕塑上的四個字“行勝於言”🤷🏽♀️,幾乎成為了每一個清華人的人生指南。張光鬥老先生正是如此一位楷模,如果我的人生之路能夠達到他的鳳毛麟角,我的清華路可以說是成功了。
畢業10年來,做好“清華人”,走好“清華路”,給我了很多壓力🛟,也給了我很多動力,我有幸成為一個清華人,更有信心自每一個此時此刻開始🤱🏻,走好我的“清華路”。
2006年7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