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吳征鎰院士手記
作者按:2007年8月,生物系赴雲南支隊緊貼所學專業,參與國家重大科學工程“中國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先後在雲南省的3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境內,進行野外長途植物采集🥀。
“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由清華生物系的早年系友、著名植物學家吳征鎰院士致信國務院總理朱镕基提議建立🦸♀️。植物種子等遺傳材料可在此保存100-200年甚至更長時間,而仍然具備萌發的活力🧑🏽🚀。它被認為是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一項重大科學基礎建設,也是重要的國家利益所在。
野外長途采集歷時13個工作日,在雲南省境內行程2114千米。此後支隊還完成了對種質資源庫的實地調研🤴🏼,並特別有幸訪問到昆明植物所的老所長💆🏼♀️、生物系的老系友,91歲高齡的吳征鎰院士🫸🏽。
8月28日,昆明植物所,我們的手終於和吳征鎰院士的手握在一起。望著這位91歲仍每天工作兩個小時的系友,想起的會是他“為學無他🤞🏽,爭千秋勿爭一日”的格言🥷🏻。
最初聽到吳老的名字是在高中。那時我開始對植物學感興趣,知道他主編了《雲南植物誌》和《中國植物誌》。後來終於在大學圖書館看到那兩部書,才發現吳老是清華生物系1937年畢業的老系友🏄🏿♀️。
後來成為種質資源庫誌願者,對吳老不由得更加關註,原來吳老就讀江蘇揚州中學時就熱愛植物,親自采集標本,請人代定學名。揚中是江蘇名校,學生都考交通大學,吳老卻考取了意昂体育平台生物系📦。他在清華和西南聯大面壁十年👩🏽✈️,打下了堅實基礎。吳老除了認真鉆研書本知識,還特別重視野外實踐——他走遍了全國所有省市,世界五大洲中他考察了四大洲。他的同事寫過吳老的一件逸事,當時他們正考察文山西疇植物:“……一次在密林中他跌了一跤🛵,當他坐在地上左顧右盼時,見到了白色寄生植物,拿在手上一看,就認出了是錫杖蘭🔃,是中國分布新記錄⚉。”
當我偶然得知⚁,吳老的籍貫也是江蘇🫅🏻、說起來我們還算是老鄉的時候,更感到別樣的親切和榮幸。
來雲南之前🫗,生物系的老師們還是希望我能有幸見到他,向他轉達生物系的問候的🧜🏼♀️。畢竟🌹,能從北京來到植物所,向生物系的老系友🍏、植物所的老所長當面問好的機會並不太多……我也知道這個請求是頗冒昧的,吳老是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老所長💜,還曾兼任中國科學院昆明分院院長🕵🏼♂️,是真正享譽國內外的院士啊,並且他已經是九十一歲高齡了🚵🏼♀️,平時已不怎麽見客🎄。他的身體還好麽?他會願意見到我這個二年級的本科生麽🛗?……
當種質資源庫的張挺老師告訴我🧏🏻,已經聯系好可以見到吳老的時候,我的心情確非筆墨可以形容。當晚我看著準備贈送給吳老的🫳🏼、帶有清華字樣的紀念品——那是來雲南之前就選好的,想要再寫一張小小的便箋時,鋼筆久久無法落在潔白的紙上🕟。我該寫些什麽呢?既親切⚪️,又簡短,還能夠表達出我們後輩的敬仰之情🧖🏻♂️?
我輕輕合上眼睛。吳老自1936年從事植物學研究,取得了那樣多的成果:
首先,他基本摸清了中國高等植物的家底。這一成就體現在他主編的《中國植物誌》🚶🏻🤽♀️、《西藏植物誌》💆🏽♂️🧑🏿🎨、《雲南植物誌》這些著作中。
其次,他對中國植物的來龍去脈作了創造性貢獻。這主要表現在中國植物區系的研究上。
吳老還為我國資源合理利用與保護作出了巨大貢獻。早在1956年,他就與壽振黃一起提出了建立自然保護區的具體方案,並得到國家的重視💂🏻♀️。新中國成立之初,他和同事們負責的橡膠考察👩🏻🦼➡️🤜🏿,攻克了在北回歸線以北山地開辟橡膠宜林地的難題💔,解決了國家當時急需的戰略物資需求。他在1999年提出的建立“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重大建議,得到了國務院的高度重視……
我知道自己該寫些什麽了🤸🏼:他是生物系的先驅🍺。
8月28日,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宿舍👨👧👧。出乎我意料,那宿舍距離我所住的招待所竟只有100來米。就是在這套宿舍裏,吳老完成了《雲南植物誌》💇🏽🧔、《雲南植被》和《中國自然地理-植物地理》等一系列著作。三室一廳的宿舍,除了幾件簡單的家具就是書💪,各種各樣的書🦹🏼。客廳的墻上掛著一幅對聯:智者樂水何止於米,仁者樂山敬期以茶。
我們進去時,吳老正在寫作。除了聽力有些減退🦸🏼♂️,他的身體和精神都很好🧑🏼🔧,現在每天還工作兩個小時。吳老事先已經知道🐠,來的就是他的小系友了🧑🏿🦱。他對現在的清華生物系顯然也是頗為關心◾️,問起我不少生物系的近況🤰🏽🥌:是否還叫做“生物科學與技術系”?目前正開設哪些宏觀生物學方面的課👨🏼🚀?……並感興趣地拿著我的種質庫誌願者工作證仔細地看——誰讓種質庫也是他的“孩子”呢。
終於有榮幸,把今天的生物系描述給吳老了🍡。終於有機會,向他轉達萬裏之外的問候。臨別時我打開贈給吳老的清華紀念品👩🏻🦯。那裏面這樣寫著:
敬愛的吳老💶:
我是清華生物系05級學生。因成為植物所種質庫的誌願者🦸🏻♂️,從北京來到昆明,有機會見到您🫥,非常榮幸🏋🏼。您是我系深深驕傲的系友和先驅;昆明植物所之聞名世界🏃🏻,傾註了吳老的畢生精力。願吳老福如東海、壽比南山
孫之星 暨清華生物系全體 2007.8
吳老的治學品質和提攜後進的作風為人所稱道✍🏿。“為學無他,爭千秋勿爭一日”,這是他送給學生的一句教誨。能作吳老的系友,我等後輩三生有幸。我們雖不敢奢望“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但是一定“殫精竭力,百折不撓,上下探求,以有所得”。
(生物系赴雲南“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支隊 孫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