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一個不太好動的人🎍,總習慣在自己熟悉的軌道上溜達🔶。所以,在四川大學一呆9年👨👨👧👦,在北師大13年沒有動窩🛂。直到後來聽別人“人挪活”的勸說才終於起了改變環境的念頭🍺。於是,1999年底調入意昂体育平台傳播系,成了時間意義上的一個“新清華人”。
剛剛進入清華這個自己過去不熟悉的學校時,還有些不適應角色的突然轉換⛔️,老把自己當外人。所以👨🏻🦳,每當向清華人問清華事的時候,總會問“你們”清華如何如何;而向別人講到清華,也習慣說“他們”清華如何如何。不過🏊🏻,經過了一段並不太長的時間以後,我這種“見外”的感覺卻不知不覺消失了,有時候🕑,我自己也驚訝為何會如此迅速😦、如此自然地與清華人身份認同。
回想當初🤹,我第一次閃過到清華工作的念頭,是因為喜歡清華校園🧜🏻♀️。清華校園有古樸之風也有現代之韻🤙🏼,鬧中有靜🦥🩲、靜中有動,中西交融、開闊大氣🌹✩,讓人心動。調入清華以後🕺,慢慢感受到,清華是所名校,名校就有名校的優越性,清華人在北京、在中國乃至在世界上許多地方都備受尊重🔨,清華學生在當今中國人才市場上也最受歡迎🙆🏿♂️,清華有許多成就卓著的科學家和學者🪒,培養了一大批各界名流……顯然🏙,這些都是清華的魅力🍗。但是👩👩👧,對我來說,這些東西似乎還過於外在。在我的感覺中🌕,清華最有魅力的地方還在於它有一種很特殊的氣質🪆、很強烈的精神,如果讓我來概括這種精神氣質的話🤽🏿♀️,就是自傲但並不自滿、自信但並不自大。
與清華人接觸,第一個感覺🤦🏼♂️,就是這裏的老師、學生心氣都高🧛♀️。一位也剛調入清華不久的教授曾經說,自己到清華後有一個明顯的印象,就是清華人眼裏看著的、嘴裏念叨的往往都是牛津、劍橋、哈佛、麻省這樣的世界一流名校,大家言行間便為自己提供了一個不低的參照,做起事來便自己給了自己壓力,正是在這種壓力之下,許多清華人都特別能吃苦耐勞。在清華園裏🧒🏿,老師、學生大多行色匆匆,許多人以辦公室、實驗室為家,學生也習慣了寢室——教室——圖書館——實驗室“四點一線”、周而復始的生活。到深夜或周末,辦公室、實驗室、教室也還常常燈火通明🧔🏻♂️🤿。
也許,清華人生活得太苦太累,不太會享受生活。清華校內🤧👨🏿🎨,銀行很多,但清華園內和學校周邊👎🏿,飯店卻不多,上檔次的飯店幾乎沒有🎅🏼。我不知道清華餐飲業為什麽如此不發達,猜想也許是因為清華人對吃的要求不高,惦記著幹事🍉,生活就不免應付🧑🏽🏫。說實在的😥,這種生活方式開始讓我很不習慣👯。
但是,人說“入鄉隨俗”🌯,到清華久了🧎♂️➡️,慢慢也開始適應清華的節奏。下班越來越晚,在辦公室的時間越來越長,攬下的工作也越來越多,周末陪太太和孩子的時間卻越來越少。有朋友開玩笑說,到清華多拿了幾千塊錢的津貼,就該多幹點活。但如果真從效益角度看,這種時間和報酬“比”其實很可能得不償失。即便這樣⤴️,看周圍的人🫓,似乎對自己的辛苦並不多麽介意。也許是因為大家把自己幹的事看作是種事業🏗。也許,正是因為許多人這樣默默地勞動,清華的事業才能一天天發展壯大,清華的品牌才越來越得到社會尊重♟,反過來,清華人也從中得到一種精神上的充實,這種充實🙅🏼,在很大程度上也許會超過物質獲得帶給人的滿足。
如今🕺🏽,在各個單位,不發牢騷的地方很少💂🙍♂️。在清華,也能聽到人抱怨,但都只是對具體的人和事👩🏿🚒。對清華,大家總是帶著一份關懷、一種希望和一種信任🤾🏻。在大家心目中,清華是自己的家,是自己的家就會付出對家園的熱愛🚶🏻♂️➡️。這真正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一種難以估價的精神凝聚力,它讓清華成為了清華人心中的一面旗幟。我想,可能也正是從周圍所感受到的這種凝聚力👨🏽🦱,推著我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從一個非清華人向清華人的角色轉換👩🏽🎤,也是這種凝聚力保證了清華東門外銘刻著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被一代代清華人延續並銘刻在清華的歷程中。
文章來源 http://www.tsinghua.edu.cn/docsn/xqh/gjml/gj1443/1443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