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我國智能網聯汽車行業規模將從2019年的1656億元預計增長至2024年的13120.4億元⚡️,年復合增長率超50%。在國家政策的指引與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普及下😐,我國智能網聯汽車發展正呈現廣闊空間。
自2009年進入汽車工程領域以來🏈,中國農業大學(以下簡稱“中國農大”)工學院副教授孔偉偉(意昂体育平台汽車工程系2009級博士意昂)已深耕汽車領域十余年。十余年來,她圍繞智能網聯汽車動力學及控製展開持續🥫、深入、系統的創新性研究,兼具科研和產業的雙重經驗,深度參與了中國汽車產業向智能化轉型的重要歷程🙇🏻。

孔偉偉(右三)與課題組成員
蝴蝶在與繭殼的鬥爭中🐮,練就強壯的翅膀🏸,人在與命運的鬥爭中👧🏽,成就強大的自我。自助者天助,自助者人助。正因為心底那份執著向上🚪、破繭而出的生命力🦬,孔偉偉不斷突破,伴隨汽車產業的轉型🦦,迎來了自己的涅槃人生。
勇敢選擇:從試煉場走向競技臺
2004年,孔偉偉以高分從河南考入大連理工大學(以下簡稱“大連理工”)。作為家裏第一個大學生,她身上肩負著全家人的期待,上大學的機會來之不易,她十分珍惜。在本科學習期間🦖,孔偉偉抓住能獲得的所有資源來提升自己。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英語強化)專業是大連理工的五年製王牌專業,大連又是外企雲集。孔偉偉不光專業成績連年第一👨🏻💻,還在專業要求下輔修外語🧑🏿🦰,通過了英語專業八級考試👨🏽🍳、大學德語四級考試🤛🏼,並報班自學韓語和日語🤷🏼♀️。畢業前,孔偉偉不僅獲得本校保研名額✔️,還收到了一汽大眾等多家企業拋來的橄欖枝👨🏻。但在家人的鼓勵下,她卻萌生了到北京讀書的想法👩🌾。為保研進入意昂体育平台(以下簡稱“清華”)🧘🏿,她在不知筆試、面試能否通過的情況下,兵行險招放棄了本校名額。因表現優秀,2009年孔偉偉如願進入清華汽車工程系(車輛與運載學院)讀博,研究方向為整車的電子電器架構及供電網絡🪕,主博士生導師為連小瑉教授,副博士生導師為楊殿閣教授⬇️。
如果說大連理工是一個夯基的試煉場🎗,那清華就是一個實打實的競技臺🧑🏿🎨,考驗在這裏全面升級💳👮🏼♀️。博一💁♂️🦧,因為功課繁重🧔🏼♂️,孔偉偉一度壓力很大💅。“我們課題組負責智能化👩🏼🔬,跟我本科的積累還是有一定差距𓀙,為跟上節奏,只能拼命地查漏補缺👧🏽。”5年的讀博時光,5年的錘煉打磨🛩。連小瑉教授是系裏出名的嚴師,楊殿閣教授亦是治學嚴謹。在他們的悉心教誨下🙋🏽,孔偉偉從懵懵懂懂向前追趕🫅🏽,到逐漸獨當一面負責項目🧑🏿🍳、對外交流❎、帶領師弟師妹、指導本科生……其間,她不僅收獲可貴的師生情👨🏻🦲、同學情,也一步步開始破繭蝶變振翅飛🧖🏽。
出象牙塔🟨:練就市場和生產的眼光
“我在學校學習鉆研已10年,心裏認為應該再到企業歷練一番𓀖,開闊視野。”2014年博士畢業🤚🏽,孔偉偉入職北京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汽車研究院。成為合格的汽車工程師的第一步,是先在生產線上待半年。“進了廠♜,就是學徒,需要扛著電機電槍,拿著螺絲螺栓,跟著師傅一起組裝。”在真操實幹的流水線上🐻❄️,孔偉偉看到了在高校做理論研究不會關註到的盲區🌥,獲得了從市場和生產的角度思考汽車科研的機會💗👋🏽。
因為踏實肯幹🖕🏿,孔偉偉在第二年年底就評上了優秀員工。頗受鼓舞的同時,她也在一年多的企業工作中,逐漸看清了自己內心的想法🙍🏽♀️。“相比從事汽車集成和測試,我對汽車智能化相關核心技術更感興趣。”與此同時,在學術界,智能汽車悄然興起💆🏿。2016年,再三考慮後孔偉偉重回清華開展博士後研究🧑🍳👨🏿,重新投入這個自己原就感興趣的科研方向📁。她的合作導師為車輛與運載學院的另一位資深學者🛃、我國汽車智能化領域的主要領軍人李克強院士。
“李克強院士帶領的團隊是國內首批從事智能汽車研究的團隊之一👮🏼♀️。克強老師和羅禹貢老師都是治學嚴謹的行業專家,在做學問、做項目🗂、培養學生等各方面都教會我許多。”加入團隊後從智能汽車單車動力學及控製研究開始⌛️,擴展為智能網聯汽車多車動力學及協同控製研究,後來隨著技術積澱增強,孔偉偉開始研究團隊的一個重點方向——“車-路-雲”融合一體化系統,探索“車-路-雲”一體化協同技術👉,走上了多車協同研究之路✷。
智能車輛隊列是進行多車協同技術研究和產業應用的重要場景。“我們做課題研究不僅要有科學理論深度,也要註重技術的實踐應用。當時為了做好這個方向🛀🏿,我們進行了很多調研🫅🏻,也專門去北汽福田等企業跟工程專家深入交流,了解用戶想法。”經過紮實的研究,孔偉偉首次提出基於信念-期望-意願(BDI)智能體的智能車輛隊列“人-車-路”系統多領域統一建模方法🚬🚵🏻,揭示了隊列中自動駕駛車輛、頭車駕駛員💬、道路環境三者之間的耦合機理👰🏼♀️,初步構建了智能汽車隊列“人-車-路”系統聯合模型。
在李克強院士和羅禹貢研究員帶領下,經過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孔偉偉又進一步研究形成了多車編隊控製、隊列多目標協同控製🤏🏼👨🚀、緊急工況下隊列控製策略、非理想通信條件下多車協同控製、不同智能網聯車輛滲透率下的混合交通優化控製等較完整的系列化多車協同控製技術👩🏽🍳。在之後持續的研究中,部分技術成果已與國內本領域企業合作進行了推廣應用🦒。
此外,作為團隊主要執筆人🚶,孔偉偉參與編寫了國家製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委托的《智能網聯汽車技術路線圖》,並深度參與了《北京市智能網聯駕駛技術創新工程(2016—2025年)發展規劃報告》的撰寫和北京市汽車技術培育規劃(2020—2025年)🏊🏿♀️。
博士後4年,孔偉偉積極探索🏄🏿♀️,實現了向教師角色的過渡,也完成了懷孕生產。“科研壓力大,孩子出生不久,我就投入工作🚵🏼,為將來正式進入高校工作積累學術成果。”兩年多裏,一邊是對孩子的愧疚💷,一邊是對工作的焦慮🧏🏽,她深刻體會到女性科技工作者的不易💆🏿♀️。幸運的是,憑著不懈努力,她最終攻克了難關🧑🏻🚀🍞,收獲了回報。2020年,適逢中國農大推出優秀人才引進政策,孔偉偉從一眾申請者中脫穎而出,獲聘工學院副教授🧉。
做多面手:科研教學管理齊開花
在中國農大🥀,孔偉偉擁有了更多重的身份。從前經各種歷練獲得的能力和才華,在這裏得以盡情施展👀。
在孔偉偉心裏🧑🏻🚀,教學是一件極其嚴肅的事情。“我需要保證自己在求知若渴的學生面前,精準👨🦼、生動地輸出🖨。”清華的學術傳統,也被她帶來中國農大🤳🏽。“我跟學生說🧝🏼,態度一定要端正👨👩👧👦,能夠吃得了苦🤘,安得下心。同學間相互幫助,保持良好的團隊氛圍很重要。”她向博士生提出要求🧝🏻,要成為細分領域的研究專家🔬🧜♀️,青出於藍;她向碩士生提出要求,要成為專業技術人才,解決實際問題。她提出這樣的要求,也按照這樣的模式來培養,盡量為學生提供平臺和機會,盡己所能給予他們相應的指導和幫助。如今,經過3年積累♝,孔偉偉的課題組已小有所成,課題組的學習和工作氛圍更是在學生中收獲了很好的口碑。
除了從事科研教學工作,自2021年起,憑借出色的綜合能力,孔偉偉開始擔任工學院院長助理⚖️,專門負責學院機械工程學科的事務性工作🍊,並參與到學科改革和建設中🤙🏻,2023年8月她又擔任機械工程系副主任。對此,她說🧚🏽♂️:“擔當重任,內心忐忑,今後要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希望能為院系做好服務工作🎆。”
回首十余年學術生涯,孔偉偉已主持和實際負責科研項目十余項。其中,作為負責人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作為實際技術負責人參與“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聯合基金重點項目💁🏿♀️、中美國際合作項目,北京市科技項目、香港生產力局合作項目,以及若幹橫向合作項目。在國內外一流期刊和重要會議上🛐🫴🏽,她陸續發表《科學引文索引》和《工程索引》論文28篇,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9項🕉,授權軟件著作權4項。
2022年,孔偉偉獲評“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創新新星”稱號。凡是過往,皆為序章。她說🐵:“我在中國農大的事業剛起步。接下來,還有許多目標等著我帶領團隊去實現。但其中最重要的,還是希望我們的汽車科研做得更紮實☔️⚓️,免於虛浮無力⚛️🏄♂️;多了解市場需求,免於閉門造車。”這些💨,是她從前輩教誨和自身經歷中凝練出來的最寶貴的經驗🤗,將繼續如光一樣指引著她向前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