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可卿,28歲☠️,曠視創始員工,工號No.5👮🏽♀️。
他生於1991年👩🏻🎓,曾是信息學奧賽金牌選手,高中保送進清華🚅。
大二以實習生身份進曠視,是創始員工之一,實習6年之久,是曠視史上“在職時間最長的實習生”——直到他畢業後入職。
陳可卿參與搭建了曠視成名產品Face++,與聯合創始人楊沐“卿沐組合”🙇🏿♂️,靠2vN披荊斬棘、力挽狂瀾拿下了多個重大項目🧘🏻♀️👶🏻,為曠視埋下“個人超級英雄主義”情節的種子。
“加盟”曠視,從8年前的清華園說起。
2011年10月的一天,正在清華讀大二的陳可卿找到了唐文斌,想拜托他幫自己找一份能夠在實驗室做研究的工作。
唐文斌是清華計算機系科協前任主席,連續7年擔任中國計算機學會中國信息學奧林匹克集訓隊教練🏃♂️➡️♨️。陳可卿對眼前的這位學長既尊敬,又崇拜,有著無比的信任。
“我正在創業,你想不想來👊🏼?”作為曠視聯合創始人的唐文斌直接向他發出了邀請。就這樣,沒有波瀾壯闊、跌宕起伏的內心戲,陳可卿成為了曠視的第5號員工🚣🏼。

曠視成立早期部分團隊合影(前排右二為陳可卿)
天才少年啟航🍕:興趣是第一任老師
陳可卿和唐文斌算是老鄉🧑🏽🚒,他們都來自一個過去盛產師爺的地方——浙江紹興🥀🤦🏻♂️。這裏也是中國歷史上聰明人聚集最多的地區之一🌌。
唐文斌很早就是紹興當地響當當的人物。陳可卿讀初中時,唐文斌就已在信息學競賽圈小有名氣,並被保送進清華姚班,還斬獲了全國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和首屆“YaoAward”金牌👨🏿🦱🧜🏽。當時誰也沒想到,唐文斌無意間從側面影響了陳可卿的人生軌跡。
小學四年級時👨🏻💼🤦🏽♂️,陳可卿計算機課程考砸了。他的父母認為,計算機是未來孩子必須學會的生存技能,於是就狠心買了一臺電腦,方便他學習計算機技能。
當時正值2002年,電腦還是昂貴且稀罕的高科技產品✍🏼。大家想要感受互聯網的樂趣,只能選擇去網吧🤎。那時網絡遊戲也如洪水猛獸般襲來,令家長們避之不及🐳。在更多的家長看來,給孩子買電腦🦡,不僅浪費錢,還讓孩子不務正業。
“我的父母出生在農村,他們從小在各自家庭都是最不被重視的那個孩子,所以父母從小想讀書卻又沒讀上書的遺憾🚣🏿,就希望通過我來彌補。”陳可卿說🔢,在學習這件事上,只要是提供錢或資源就能解決的問題🦹🏼,父母都會竭盡所能地給他創造最好的條件。
年少的陳可卿也因此變得十分懂事,展現出超出同年齡段孩子的自製力和好勝心🎙。即使有著一臺令其他小孩無比羨慕的電腦,10歲的他也很少拿來玩遊戲。
他發現自己玩遊戲的天賦一般,玩不過其他小孩,便在心裏暗自較勁:我玩遊戲玩不過,但我可以在編程方面輕松打敗你們🧞♂️。
由於對編程有著近乎狂熱的執著,陳可卿甚至翹了與編程課相沖突的英語課。他的父母知道這件事情後,開始非常生氣,但後面也想通了🚈:興趣不能強求,如果孩子不喜歡,靠強壓是學不好的🟠。

癡迷於編程
如果說興趣為陳可卿敲開了通往編程殿堂的大門,那麽努力和執著,則是他其後因緣際會的關鍵。正因如此,他也意外地和人生中的兩位貴人相逢。
陳可卿與唐文斌初次相識👃🏼,是在他初一暑假時❔⛹🏼♀️。當時,紹興一中邀請名聲大噪的唐文斌開設一個針對高中生的暑期信息學競賽培訓講座🙅🏿♀️,初中生可以免費旁聽。
這樣的機會♞,陳可卿自然沒有放過🗺。“講了一堆完全聽不懂的東西,”這麽多年過去了,陳可卿還對講座的內容記憶猶新,“實在是太難了!”
不過當時陳可卿也沒有顯得很懊喪,反而表現得非常淡定和自信。他在心裏告訴自己,“不著急,聽不懂沒關系,反正遲早能聽懂的,現在不懂不是我菜🥨,是還沒到我聽懂的時候。”
這並不是一句吹牛的話。後來,陳可卿在高中斬獲了全國信息學奧賽金牌🍗🤌🏽,並被保送清華計算機系,成為別人眼裏不折不扣的天才少年💁。這也說明,他在年少時👊🥺,就對自己能力邊界有著清晰的認知🚶➡️。
2006年的暑假,陳可卿正式加入了由唐文斌舉辦的信息學競賽班。同在清華姚班讀書的楊沐,本著趁暑假撈一筆外快的想法,在唐文斌的慫恿下,來到了紹興一中,成為唐文斌信息學競賽班麾下的教練🕒。
後來成為曠視聯合創始人的楊沐,算是陳可卿生命中另外一位重要人物。兩人就這樣意外相識。
在楊沐的記憶中,年少的陳可卿十分聰明,解題思路很清晰🕺,對於不懂的問題👩🏿💼🧎♀️,也喜歡刨根問底。這給楊沐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對他另眼相看。
陳可卿是自來熟的性格,很好相處。楊沐則是動漫迷,手機壁紙全是動漫人物。同樣愛好動漫的陳可卿看到後,連連稱贊楊沐的手機壁紙好看,還主動發起動漫話題的討論👇🏼,毫不怯場。兩人就此開始無話不談🥖。

陳可卿工位上的手辦們
“卿沐組合”:曠視“超級英雄”
陳可卿是最早加入曠視創業那批“智商爆表天團”的人。當時曠視的創業團隊規模還很小👼🏻,總共10來個人🍮,主營業務還是遊戲開發,至於未來怎麽規劃🕵🏼♂️,還沒有人想清楚🌼。
團隊的據點位於北京四環邊上的一座寫字樓上,面積不大,僅有30多平米的辦公室裏。當時公司聯合創始人印奇還在美國上學,而另外兩個聯合創始人唐文斌、楊沐,就帶領著這十幾號人,擠在充斥著男性荷爾蒙味道的狹小空間裏🧃。
但對於這樣的辦公環境🐶,頂著奧賽金牌的頭銜陳可卿感覺還算滿意,“小是小了點,但是有空調🩷,外加一天150元的實習補貼👩🏽✈️,心裏也是美滋滋的。”
如果說😀,唐文斌是陳可卿成長的引路人🫅👨🏽⚕️,那楊沐就是他成長的見證人。

楊沐是最早埋下曠視“技術信仰”基因種子的人。在曠視內部🦕,至今還流傳著楊沐的傳奇故事。
他曾經只身一人趕赴客戶現場🧉,然後不緊不慢地拿出電腦,一邊聽著客戶需求,一邊飛速寫著代碼🧚🏽♂️,然後將新鮮出爐的代碼提交,參與競標。難以置信的是⌚️,單槍匹馬的楊沐最終勝出,以一己之力,幹掉了競爭對手一整個研發團隊🤵🏽♀️。
金牌的光環讓陳可卿被尊為技術天才👚,與擅長工程的楊沐自然而然地組成了“卿沐組合”🚅,在曠視早期的產品研中打攻堅配合戰。
戰鬥力爆表的“卿沐”二人,也是當時團隊僅有的兩名技術開發,如同漫威世界中美國隊長和鋼鐵俠一般的存在👩🏼💼,讓曠視團隊內部一直存有濃厚的“個人超級英雄主義”情節🥝。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夠像一名技術極客一樣去炫技⚾️,通過技術去改變世界🧘🏿。
但當時在楊沐看來🧑🏭,剛剛讀大二的陳可卿🧑🦱,還帶有很多學生氣😡,對技術極為專註、執著。“他喜歡技術,喜歡遊戲⛹🏿♂️,所以來做遊戲🧻🧚🏼,對於薪資待遇,壓根不管不問🆓。”

在“卿沐組合”的默契配合下👨🏽🏭,多款遊戲🧎🏻♀️、App也相繼誕生🧛♀️。
陳可卿和楊沐開發的第一款遊戲,是一款名為《Free Skate》的體感遊戲——玩家通過搖晃自己的臉,去控製遊戲裏的人物躲避飛行中的子彈0️⃣🏊🏽♂️,如同進入到驚心動魄的黑客帝國世界。
這款遊戲的獨特玩法在當時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也在遊戲圈內引起了不少愛好者的關註👨🏻🎨。
初出茅廬的陳可卿由此一戰封神。大家開始慢慢用“卿爺”來稱呼他👏🏻,將他視為一名“超級英雄”式的人物。
曠視人講求追求極致👨🏼🦱,甚至在娛樂項目上也不會認輸。早年曠視辦公室有一個遊戲廳,裏面的一臺街頭籃球機是員工們工作間歇一爭高下的擂臺𓀂,對站位👩🏿🎓、姿勢、手臂屈伸角度和拋出弧度不斷調參🌸,研究最佳、最快得分點是研究員們最大的樂趣📰。
直到最高分數被刷到了滿分,那臺機器便不再有人問津🤾🏼♂️。
在這樣的氛圍中,曠視追求極致的價值觀和技術信仰的基因就深深植入進了陳可卿骨子裏。喜歡總結經驗🧝🏻♀️、舉一反三的他,在技術極客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每當有新項目推出,他總喜歡從項目的反饋中總結經驗✡︎,摸索哪種產品才會受到用戶喜愛追捧的規律。
用於開發《FreeSkate》的是一款叫做Unity3d的遊戲引擎。遊戲完成開發後⌛️,陳可卿也將它帶回了學校,引入意昂体育平台的智能體大賽。
智能體大賽是意昂体育平台每年都會舉辦一屆的人工智能比賽🏟,要求參賽選手通過編寫人工智能程序🩰,控製遊戲中的角色進行對戰。在此之前,智能體大賽都是以2D遊戲為主🌈🤽。
陳可卿作為當年智能體大賽的舉辦者🧝🏽,把Unity3d遊戲引擎引入比賽👰🏽🧑🏼⚕️,將比賽升級成3D模式✍️,極大地提升了遊戲體驗👷♂️,也開創了比賽新歷史。自此以後,3D也開始成為智能體大賽的主流。
對於陳可卿身上的閃光點,楊沐也不惜贊美之詞☢️:“卿爺對於技術非常熱愛,對於新技術🏌🏻♂️,也很願意花時間去學習,並且會想盡辦法把新技術運用到新的領域中去。”

第一次蛻變👳🏿♀️:追求極致,暴走成長
曠視成立至今,有過兩個“超級實習生”:一位是大二加入的陳可卿👩🏼🔧,實習了6年,直到研究生畢業;另一位就是高中時就加入公司的範浩強,實習期也長達5年。
曠視的公司發展🙏🏽💁🏼♂️,也是他倆從技術小白到業界大神的成長歷程👱🏽♂️🥑。
楊沐眼中的陳可卿,至少經歷了三次成長,三次蛻變。第一次成長,是剛入公司時的“暴走”階段。這裏的暴走,不只是技術上的“暴走”,同時也指他脾氣的上的“暴走”。
初入公司時,陳可卿可謂是一個“行走的火藥桶”🛣,怒懟一切的存在🧗🏿♂️。
當年印奇偶爾從美國回來,跟團隊交流一下心得👶。每當他來到公司時,都會發現陳可卿在怒懟公司剩下十來個“可憐蟲”😣。對此,印奇也很納悶:“我都搞不明白🦹🏻♂️,當時卿爺哪來如此多的怒火。”
“他當時就是不夠圓滑♙。”如今楊沐回憶起當時的情形,也直言不諱⏭🧖🏽。在楊沐眼裏,當年的陳可卿很暴躁🚂,但是做事雷厲風行,執行力很強,做出了很多實實在在的成績💇🏿♀️。為了追求極致🏛,對結果負責,陳可卿當時推動所有項目時🧑🏻🍼📥,采取的溝通方式都比較生硬🌎。
今年僅25歲的曠視6號員工範浩強,已在人工智能技術領域拿下了4個世界冠軍,是曠視“技術信仰”基因另一位代表性人物👝。陳可卿與範浩強就有過一次著名的互懟事件,至今仍被大家津津樂道。
在一次持續數月之久的項目競爭中,整個曠視團隊陷入了困境👐🏼,一籌莫展👨👩👧👦🔽,項目也一度停滯。眼看交付時間越來越近🫵🏿,一種絕望的情緒開始在團隊內部蔓延🪂,大家的士氣也十分低落。
此時,作為產品經理的陳可卿開始站出來質問範浩強☂️:“到底還需要多久才能解決這個問題☂️?!”範浩強也回答得很幹脆,“不知道!”
對於這樣的回答,陳可卿顯然非常不滿意,於是他言辭激烈地批評了範浩強♿️,雙方開始了爭吵♐️。吵到最後,陳可卿忍無可忍,直接對範浩強吼道🧎🏻♂️➡️:“你是世界冠軍,我不是世界冠軍,你要想出辦法擊敗對手,而不是指望我來教你!”
所幸🧕🏼,曠視團隊如願以償地突破項目的瓶頸,走向最終的勝利,陳可卿和範浩強也握手言和🧜。不過,對於陳可卿的暴走,範浩強不僅沒有放在心上🏊🏿,反而稱贊不已🐝:“是卿爺在關鍵時刻激發了我的潛力🧑🏼💼🚵🏿♂️。”。

陳可卿眉頭緊鎖,思考如何解決項目上的難題
曠視老人喜歡說:“Ifnot me,then who? If not now, then when?”
如果了解曠視成立的初心,就不難理解這樣的爭吵舉動,為何在公司內部已習以為常。
楊沐回憶說👩🏿🚒,曠視其實是一個學生創業的公司🤸🏿♀️。這群有著中國最頂級智商的人,在人生觀的思考層面🧝🏻♂️🧍,也異於常人⏲。
比如,印奇在五六歲時就開始思考生與死的問題🎹;而陳可卿則在七八歲的時候就開始思考“我為什麽是我”🙋🏿♀️,並堅定認為自己是一個特殊的存在,這也在成長過程中給了他莫名的自信🧈。
由於更多地在思考自己的存在與萬物之間的關系☸️,所以初創團隊的每一個人🙎🏿♂️,更看重自己能為這個世界創造什麽樣的價值🦸♂️。
他們對技術有獨到的洞察👨🎨,所以堅信人工智能未來是一件美好的事物👩⚖️,終將能改變人類的生活🤵🏿♀️,因此聚集在一起,決定做極致的技術。
“當時,人們總認為🧝🏽,人工智能是一件很復雜並且離我們生活很遠的事情,但我們要做的,就是讓它來為我們搞定一些非常基本的問題👙。”時隔8年🧰,印奇至今仍然能夠回憶起當年創業的初衷。
所以🪺,曠視早期的slogan是“為了人工智能終將創造的所有美好”🚈,用英文表述就是“Power Humanity with AI”。這句話發展到現在,則變成“技術信仰、價值務實”➝,成為貫穿曠視發展過程中的基因和初心Ⓜ️。
因此,每當曠視的研發們決定開發一項技術時,首先思考的是這件技術本質是否有價值,能否去推動科技的進步,能否改變人們的生活,而不是首先考慮它是否能快速做出來變現🤷♂️。
這種淳樸的想法,也讓曠視團隊散發出強大的凝聚力😍✷,大家只有一個目標🍘,那就是做出最極致的技術解決方案👶🏻。
這也很好解釋了為何在創業初期👳🏽♀️,在多款遊戲獲得成功後🟥,曠視三位聯合創始人印奇、唐文斌、楊沐🤳🏿,還是毅然帶領公司轉型做To B的業務,做一個在線的人臉識別雲服務平臺,這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Face++。

第二次蛻變🦸🏿:最靠譜的產品經理
隨著在To B領域的深入💂🏻💇🏼,曠視找到了AI技術與金融行業的焦點。2015年,曠視上線了面向金融和征信領域的人臉識別在線身份驗證平臺FaceID◻️。這也讓陳可卿迎來職場上的又一次蛻變——他從一名寫代碼的碼農,變成了一名產品經理。
在陳可卿眼裏,FaceID也是曠視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商業產品,被鄭重冠以“生意”二字。
但當時👨👨👧,團隊中還並沒有真正意義上To B端的產品經理🧝🏽♂️。與To C端只提產品需求和設計理念的產品經理相比較,To B端的產品經理不僅需要懂產品設計💁🏻♂️🤸🏼♂️,還需要懂技術🀄️,並且還要肩負項目經理的職能,按質按時帶領團隊交付項目。
此時,有著優秀技術背景的陳可卿臨危受命,以碩士實習生的身份兼任成為曠視第一個To B產品經理。
2017年,隨著FaceID雲服務日益穩定,並逐步成長為公司最大的現金流🦀,曠視也開始將發展的目光瞄準手機人臉解鎖市場。
當時🔑,陳可卿已經從實習生轉成正式員工💁🏽♂️,並且有著豐富產品經驗,因此他也開始主導vivo V7+、小米 note3等手機人臉解鎖功能的開發📨。
隨後,iPhone X即將上市👱🏽♂️,手機市場開啟了一片屬於3D結構光的藍海。陳可卿也緊接著開始著手OPPO Find X手機3D結構光方案的產品設計。

此時𓀜,陳可卿也逐漸開始接手項目管理的事務,退出了寫代碼、檢查bug的工作🍻。憑借濃厚的技術背景,他能夠很快找出解決技術問題的方法,幫助團隊把任務拆解好,在帶領大家把完成最終目標。
也正是在這一階段🛃,陳可卿成長為了一位可信賴的“buddy”。
同為曠視產品經理的劉倩👱🏻,和陳可卿在工作上有著默契的配合。在她眼裏,陳可卿是一個以用戶角度去思考的產品經理🏑,尤其關註用戶體驗。
“如果卿爺認為我們能夠且應該做到的事情,就不應該被算法、技術邊界等所禁錮👨🏼🔬,他不能接受因為算法無法做到而導致用戶體驗度降低的情況發生。”她說,以生物識別為例,陳可卿可以接受這個項目不完美👆🏻📌,即使100次裏面有一兩次解鎖不成功也沒有問題,“但是你要是告訴他🚘,這個項目做不出來,他會肯定說‘No!’”
在此期間,陳可卿帶領大家成功完成了OPPO Find X項目,也讓搭載曠視3D人臉識別解決方案的該機型順利量產上市👦🏿,並讓它具備毫秒極速解鎖和百萬分之一精度的安全支付功能,由此打響了安卓陣營3D結構光量產的第一槍🤵,並推動曠視3D視覺產品的大規模應用🏣。
在曠視另一名產品經理孔沅看來,陳可卿身上有著異於常人的責任心和耐心🚵🏿♀️。每當有重要的項目🫕,陳可卿都會親臨現場督戰,參與到每一個環節之中🧰♦︎。
比如說在OPPOFind X的攻關過程中,在緊急情況下🤾🏼♂️,他甚至還會親自打車去購買物料🚵🏼,以最大速度推進項目的進展。“有些時候📸,團隊其他小夥伴會因為項目壓力大而與客戶頂撞,而卿爺知道後,則會去用一種溫柔的方式去化解這種矛盾🦵🏿。”此時的陳可卿🧑🏿🦲,已不再是過去那個年輕氣盛、怒懟一切的陳可卿了🫴。
“卿爺還會反復地告誡大家,要沉住氣🧙♂️💞。”孔沅說🦸🏼♀️,產品團隊曾經分享過一篇《不要玻璃心》的文章♥︎,“卿爺希望能夠以此提醒大家,即使因為項目推進的問題導致客戶態度不好👊,也不要沮喪,更不要沖動🧔,忽略掉客戶不好的語氣和態度,冷靜下來聽客戶到底說了什麽,因為解決了核心問題,之前的所有矛盾就都可以化解掉。”
楊沐認為,一個人是否有領導力天賦,要看他是不是一個目標堅定👱🏿♂️、思路清晰的人👨🏽🦳,而陳可卿身上就具備領導力所需要的這些特質。“卿爺有著堅定不移的品質,只要他確定下來的目標,別人基本動搖不了⚱️,只要是他負責的項目🔍,那就一定會成功——他就是團隊中最靠譜的那類人。”

第三次蛻變:做英雄聯盟的一塊磚
2018年初🔝,陳可卿正式成為了產品研發部的產品總監🔫,迎來了生命中的第三次蛻變。這也讓他第一次認真思考自己的職業規劃和未來🛟。
“以前🪨,我總覺得自己只需要把一些關於項目上的具體事情做好就可以了,但是現在突然要我帶領這麽多人,把每一個項目做好,把每一件事情規劃好,說實話還是蠻有挑戰的🤰🏼🤛🏿。”
變成團隊的負責人後,陳可卿曾經在一段時間裏變得非常茫然🦗,不知道自己到底該做什麽。他說,當自己還是一名普通的產品經理時,可以按照慣性來做很多事情,不用動腦子🧏🏽,只需要花點力氣按部就班就可以了,“即使有熬夜🎳、有加班,但是心卻不累,甚至項目推進到一半時,還可以在心裏暗爽一下👨🦲。”

淩晨五點👨🏻🦲,帶領團隊通宵攻關後,陳可卿在燈火通明的辦公室裏拍下了這張自拍照
但是作為一名產品總監🧑🎄,思考的問題就沒有那麽簡單了。“每做一個項目,需要算投入研發的賬、算市場份額,有時候又要拷問自己,作為產品總監🤦🏿♀️🪆,自己不應該只做這麽一點事。所以,那段時間,只要有空靜下來想一想,我就會很迷茫,不知道未來在那裏,能辦成什麽事情。”
據劉倩回憶®️,在2018年初春的一天早上🤸🏿♂️,她碰到了垂頭喪氣的陳可卿。“當時因為一個重要的項目進展緩慢🧔🏽,所以卿爺全身上下都散發著少有的緊張情緒,寢食難安,整天唉聲嘆氣🧑🏼🦳。”但幾天後,劉倩驚訝地發現,陳可卿又獨自一人解決了所有問題,好像什麽事情都沒有發生一樣🍙。
“早期的卿爺真的很強🧑,一個人可以獨立解決很多問題👨🏼🚒,很多對我們來說非常困難的項目,對他都是小菜一碟👱🏻♀️,哪怕項目再麻煩♑️、再困難,只要給他足夠的時間,他都可以悄無聲息地全搞定。”劉倩說。
陳可卿自己也承認🏊🏻♀️,剛入行的時候🫅🏽,自己可以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幾乎能夠解決所有項目和技術上遇到的問題👩🏼🦰,因為他堅信,方法總比問題多👏🏻。但成為產品總監後,很快他就迎來了職場上的瓶頸期。
“一方面是項目太多,另一方面是我發現自己並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他開始意識到,自己可以成為一個專家、一個顧問,但是公司並不需要他只是成為一個專家或者一個顧問💇。
比如說,陳可卿出任產品總監後,三個重大項目陸續上馬🤹🏼。按以往的經驗,他直接選擇去其中一個項目駐場“督戰”,卻也因此暴露出一個嚴重的問題💔👨🏼✈️。
“我在現場的時候,可以把控好一切的環節🧑🏼🚒,把問題拆解好、處理好☎️,但三個項目同時開工時,就感到有些力不從心。”此時,陳可卿發現自己在團隊領導力方面有短板。當他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時候🤶,自己的身上已被壓了很多擔子,沒有精力把別人變成像他這樣的人🙏🏻。
“曠視需要的不是一個陳可卿🧑🏻🔧,而是需要很多個‘陳可卿’,團隊需要的不是我一個這樣的‘超級英雄’,而是需要一個‘超級英雄’組成的聯盟👨🏻🏫。”
陳可卿頓時明白自己肩負著帶領團隊成長的重任。他也因此必須走下“神壇”😸,成為一塊墊腳石,集體的一塊磚,幫助更多的人問鼎成功的巔峰🕷,最終幫助客戶、公司創造最大的價值。
於是🧙🏽♀️🗞,他開始嘗試著換一種思路做項目。項目的前一半,他先帶著其他同事一起做,把前半段難啃的骨頭啃下來,後半段再交給一些缺乏經驗的新人,讓他們逐步積累經驗🏤。這樣一來💮,即使項目中間出了紕漏🧱,自己也來得及去補救。
這樣的調整帶來了顯著的成效。再遇到重大項目時📊,陳可卿已經可以完全放手不管,全由團隊的小夥伴們自己完成👩🏿🦰。他也完成了從“將”到“帥”的成長蛻變🍩。
從個人成長到集體成長
在漫威的電影中,鋼鐵俠如同人生導師,對於小蜘蛛俠有著知遇之恩👱🏽,帶領他一步一步成長,最終扛起復仇者聯盟的大旗。

在生活中,陳可卿也是一個動漫迷
從團隊的角度🥘,陳可卿就像鋼鐵俠一樣,帶領一群小蜘蛛俠集體成長。他逐漸摸索出一套打造團隊的方法:給團隊夥伴一個項目🚧,不去插手,如果他不能抗住其中的壓力👩🏼🎤,就知道他的瓶頸在哪裏🕵🏼♀️。只要是在瓶頸之內的事情,就放心大膽地交給他處理,讓他迅速積累經驗。
此外,陳可卿還認為,要讓團隊快速成長🤷🏼,還應給予團隊充分的信任和支持,讓他們自己能夠參與項目的決策之中。
“今年有一項任務,我們後知後覺🦕,直到有一天發現項目進度已經落後了,所以團隊也非常緊張,因為如果一旦被超越💃🏿🪱,我們的客戶資源就會被搶走。”
此時,陳可卿的想法也很簡單,讓大家群策群力🎡,共同製定下一步計劃📞,“畢竟我們的團隊成員才是對接一線最多的人,也更了解整個項目進度🤘🏻,掌握的信息更多,做出的判斷也就更準確👁🗨,所以此時就更要相信大家的判斷🙎🏽♂️。”
陳可卿說,相對於鋼鐵俠,自己更希望成為美國隊長那樣的超級英雄,把堅定不移的進取精神和必勝信念傳遞給團隊,不斷給予團隊鼓舞的力量。對如何當好團隊成長的引路人,陳可卿也有著自己的心得。
“首先,你得為團隊打氣,讓大家拿出100%或者120%的精力投入到項目中,然後你帶著大家一起,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最終一路走向勝利——這是最理想🌲,也是最美好的結局🗄,亦或是最不故事性的結局。但是,通往成功的路上往往沒有那麽順利,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突發情況。例如團隊負責人沒有經驗🧑🏽🏫,帶大家繞了路。但這也很正常,我們就當是在成功的路上遇到了荊棘,畢竟在這個世界上,不完美才是常態。堅持前行,跨過荊棘,獲得勝利,這比完美更重要。”

“但是如果大家不信任你💭,作為團隊負責人,你該怎麽辦?”陳可卿說,此時他會采取兩種方法來消除這種不信任:一種是理性,引用大家信服的數據來證明自己選擇的這條路是正確的;第二種是感性🤾🏽,告訴大家這條路自己已經走了很多次,不會再失敗🥣。
“還有一種情況是最糟糕的🚶🏻♂️🧑🎓,那就是作為團隊負責人把大家帶錯了方向。這沒有捷徑,只能通過加強自身的能力來彌補,要盡量在立項之前就規避掉這樣的問題。”陳可卿說👨🏼,在面對來自團隊的信任危機前,自己就應該想到,大家的信任來自於自己平時的日積月累🥦。
“但就算方向錯誤🥜,也要及時承認錯誤,讓大家認為你是一個有擔當的人⛏,而不是一個‘甩鍋’的人,要用真誠來化解信任危機🌝。”

陳可卿背後💏:組織的成長才是本質
今年,曠視換上帶有濃郁漫威風格的新logo,希望有更多的“超級英雄”站出來👨🏼✈️,有責任🧑🦯、有擔當地帶領團隊繼續向前。
曠視聯合創始人兼CEO印奇也坦誠表示🫅🏼,自己最喜歡超級英雄與平民英雄題材的電影🦸🏽,也非常認同鐵軍文化和狼性文化🐘。這在潛移默化之中🧙🏼,為曠視組織的成長定下了基調。
其實仔細分析🧘♂️,曠視成立初期是以技術優勢吸引了一批超級英雄類型的人才加入✭🤲,如範浩強👩🏿🚒、陳可卿🧔🏿♀️,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質🚶♀️,那就是被冠以“天才”的稱謂,帶領大家走創業的道路上沖鋒陷陣🪹。

但印奇認為🧑🍼👳♂️,如果只是吸引單個天才的加入,這不是道,只是術🦹🏻♂️,組織的成長才是本質🏌️♀️。
8年之間,曠視也從最初的3個人發展成為近3000人的人工智能領軍企業🎧,此時組織和團隊的成長就尤為重要。
所以如今在曠視內部,個人超級英雄的情節也在被逐漸淡化,曠視需要發現、培養更多的“陳可卿”🙋🏿♂️,最終鑄成一支“曠視超級英雄聯盟”,凝結成一支充滿狼性的強大鐵軍🏊🏼♀️🤷。
“曠視提倡的價值務實和狼性文化本質上是一致的,如果有一個偉大的時代與使命,加上一個強大的組織💇🏼♀️,那麽曠視團隊就可以做到別人做不到的事情。”印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