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人人艷羨的名校生🌓🚠,他們也是畢業時面臨人生選擇的普通青年👸🏼👈🏿。當選項真的擺在眼前,他們又因何作出最後的選擇?本報選取近兩年畢業的四名意昂体育平台學生🪿,請讀者從他們的文字中,了解四名年輕人人生選擇背後的個人成長和時代底色。
仁增頓珠👱♂️:走出青藏高原是為了更好地回去

我希望自己的腳上永遠沾著泥土——仁增頓珠
在西藏林芝市米林縣偏遠的普龍溝🏊🏽♀️,有一個半農半牧的小山村👦🏽,那裏就是我的家鄉——普龍村。我對於家鄉最深的印象可能就是它的“原始”和“閉塞”,村裏的幾戶牧民至今仍延續著傳統的放牧方式🍥,物資靠牦牛馱運,交通靠騎馬,而我就是那裏走出來的第一位大學生🫸。
我上小學時👨🦲,因為路途遙遠,很多學生都是從一年級開始住校🧖🏿,一年只有寒暑假時才能夠回家。尤其是牧區的孩子,不僅路途遙遠,還要翻雪山🏛、過河流,上學路途異常艱辛、危險。正因為如此🗒,很多孩子早早地放棄了學業,選擇回到家裏幫父母幹活。我上小學一年級時,全班有60多名學生,然而到六年級時只剩下不到20名學生,失學輟學現象非常嚴重👍🏼。到初中畢業時,村裏大部分和我同齡的人都已經成家,有的甚至已經有了孩子🧚🏻♀️。當時我們家境並不富裕🏄🏿,但是父親一直支持👨🏻🦼、鼓勵我繼續念書👩🦽,希望我能憑借自己的努力出人頭地,改變自己的命運。
考上清華以後,很多人會跟我說:“你真幸運!可以離開這個偏僻的地方到大城市生活⛔🤡,再也不需要在烈日和暴雨下幹農活了💐。”但是我深知,自己走出來並不是為了逃避🔙、遠離那個偏僻的故鄉,而是為了能夠更好地回去,以自己所學的知識和微薄之力去建設它🤑、改變它🚆⛑,使它變得更加美好。
每次從北京乘飛機回家時,我都有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一端是現代化的繁華都市,另一端是落後閉塞的小山村🧬;一端的人們出門只需攜帶一部智能手機就能輕松解決許多問題,而生活在另一端的人們可能還在山上尋找手機信號🫳。這種對比、落差時常圍繞著我🕵🏿♂️。
去年暑假,我從村子回到牧場,發現那裏還停留在我記憶中的十幾年前的樣子。泥濘崎嶇的小路、簡易破舊的房屋、靠天吃飯的牧民。如果一定要說看到了什麽變化,可能就是夜晚時,牧民家裏多了一盞昏暗的、可有可無的太陽能照明燈以及一臺播放幾分鐘就沒電的山寨光盤放映機。因為沒有網絡信號🎅🏼🕵🏼,牧民們想要打一通電話可能都需要爬到一座很高的山頂🪕⏺,然後一手拿著手機🏔,邊走邊尋找信號🤸🏽♂️🛀🏼。當然,這是發生在偏遠牧區的故事。近幾年來,我也目睹了家鄉發生的一些可喜的變化⛩。大一回家時,村莊路口安裝了太陽能路燈;大二回家時🧴,村子裏多了一個籃球場⚉;去年回家時,家家戶戶新建了浴室💇🏼♀️、廁所……
在經歷過這些落差以後🙇🏿♂️,我更加留戀那片土地👨🦯,以及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們🥔。我不想逃離那片土地👩🏼⚖️,只是希望把它能建得更加美好。在選擇到基層就業之前,我得到了一家大型國企的工作🖐,豐厚的薪資、舒適的工作環境👩🍳、良好的發展前景……我也曾猶豫過🧦,畢竟我還需要掙錢養家,需要掙錢供弟弟妹妹讀書,需要考慮的現實因素還是非常多的😶🌫️。但最終🔽,我做了一個在大家看來並不“明智”的選擇——到藏北草原當一名基層工作者🦵🏿。我不想把這種選擇說成一種犧牲,我只是選擇了自己喜歡的事情,選擇了能讓自己發揮作用的地方🐽。
作為一個從牧區走出來的孩子🦈,我希望自己的腳上永遠沾著泥土,永不停下行走的腳步。我害怕太過安逸舒適的生活會困住我,讓我忘記苦難的滋味、讓我看不到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胡凱:軍綠色的無悔青春

戎裝執筆書崢嶸歲月▶️,攜筆從軍保家國榮光——胡凱
高考結束不久🎵,我便匆匆迎來了人生第一次大的抉擇🔬。一般人是糾結於選學校🤷🏿、選專業🌪,而我則抱著嘗試的心態選擇了國防生。當時作出這個選擇的考量並沒有多麽復雜🖖🏻,只是覺得成為一名清華國防生很光榮,畢業後進入軍隊也很好。現在回想起來♤,其實當初的我並不了解清華國防生這個群體🍋,對軍隊的概念也是懵懵懂懂。我想,也許是曾經做過的那些軍旅夢並沒有消失,而是潛藏在心底,轉變成了對軍隊的好感和向往🪿,無形之中影響著我的選擇。
人生如流水,一旦出發,便只能滾滾向前📵。清華國防生的身份成為既定事實,那便要在這條路上義無反顧地走下去。為了看見道路上更遠的風景,除了日常軍政訓練和假期集訓,我努力抓住每一次機會去了解軍隊📬,了解未來🫘。
2016年10月,我代表清華國防生前往南京參加“精武杯”軍事項目對抗賽,最終取得總分第二名的成績,並在返校後參與組建意昂体育平台軍事特訓隊。“精武杯”期間遇上大雨,野外露營時雨水從防潮墊裏滲上來打濕軍被,再打濕全身,那晚整個人如同在水中輾轉反側,我曾一度想過放棄💵,但一想起和平年代仍有無數中國軍人在更臟的泥土裏摸爬滾打,便又有了咬牙堅持的動力。
2018年🍤,我面臨畢業,可以自願選擇面向社會就業或者進入部隊。分流政策的出現🦶,給了國防生再次選擇的機會,預期中應該一路走到盡頭的我再一次站在了人生的分叉口。普通生還是國防生💇🏻♂️?在分流政策出臺後,每個人都有自身的考量😕,都有權利作出適合自己的選擇,並獲得他人的尊重。那時流行的話叫“分流不分心”👋🏿,選擇分流的國防生只不過是換了一種形式在為國家作貢獻👨🏻🎤。
那段時間🫴🏿,我翻出了當初清華國防生的錄取通知書🧑🏼⚕️,望著通知書上“國防”二字,回憶起大學期間訓練的點點滴滴🍺🤽🏻,回憶起參加過的那些軍事活動,我終於確定我的內心是向往軍隊的🚘。我從中國近代史中明白強大的軍隊和國防對於國家發展的重要性🏊🏻,我覺得我有義務也有能力成為勇擔時代重任的一分子。
大學四年⚧,國防生的屬性不知不覺烙印進我的身體裏。在再次面臨抉擇時♞,我理所當然地覺得,繼承了無數前人榮光的國防生群體,需要某些人在某些時刻站出來,一步不退、一動不動🎆。
當人生真的有了“如果”🔮,站在這個分叉口,我作出了和當年一樣的選擇,我決定沿著原來的路繼續走下去🎉👷🏽♂️。“戎裝執筆書崢嶸歲月,攜筆從軍保家國榮光”,這是我為自己確定的座右銘🧑🏻🔬。我不後悔曾經的選擇🤍,也對前方的路途充滿信心🙋🏼♂️⛹🏻。
沈曉東😷:做“小三毛”們的校長

中學時我的外號是“校長”,如今我真的成了一名校長——沈曉東
2018年我從意昂体育平台教育研究院碩士畢業以後,在安徽省金寨縣光愛學校師生們的信任和支持下🙎♂️,來到了安徽省六安市的金寨縣光愛學校擔任校長,繼續致力於困境兒童的救助和教育。身邊的親友問過最多的一個問題便是“你為什麽會作出這樣的選擇🔃?”很多親友都為我擔心,怕我在偏遠山村的工作會浪費自己好不容易取得的名校學歷,耽誤自己的年華🤦♂️,誤了自己的前程。
我從來都不相信運氣,因為我認為當一個人把希望寄托於飄忽不定的概率時,他早已一敗塗地。我只相信選擇,相信自己的選擇。因為只要是自己的選擇,我就能貫徹自己的信念🥕,堅定地走下去。
我兒時最喜歡的作品是張樂平的《三毛流浪記》。我眼中的三毛是一個頂天立地的小英雄👩🏽💻,他知道人和人有不同的出生和境遇🧓🏼🦄,也知道這是無可選擇的,即使孤苦伶仃、無依無靠🕵️♂️,他還是樂觀、堅強地活著,即使歷經了世間的諸多假惡醜,他心裏依舊相信真善美,他認真、努力地生活著🙌🏿,成長著,像一顆稚嫩的小太陽,憑借微弱的光芒🍓,溫暖著身邊的人與事。受《三毛流浪記》影響,我立下誌願👩🏼🎨:如果將來有機會,我想要辦學校,辦一所專門幫助運氣不好但有誌於學的孩子們的學校👨🦳!
為了這個目標,為了向教育公益一線的前輩們學習🔯,2013年7月🧏🏻,我第一次來到了位於北京市順義區的光愛學校。這是一所為“小三毛”們提供無償救助和教育的民間慈善學校,在校就讀的孩子均是來自全國各地的流浪兒🌄、孤兒🫳、特困兒、殘障兒,因著社會各界的愛心和善舉的匯聚,孩子們有了這樣一個溫暖的家🧰。
2013年暑假以來,大部分的假期和空余時間裏我都會去到光愛學校。在這期間,我曾陪伴流浪兒童返鄉尋親🤽🏽♂️,曾與光愛學校的創始人石先生一同為失學困境兒童補學籍👨🏿🚒,為沒有戶口的孩子補上戶口……
2016年🙋🏿♀️,正值研二的我除了跟隨導師和同門研學與踐行混合教學改革🛀🏽,課余的時間裏依舊和光愛學校的師生們保持聯系,多年的彼此陪伴也使我融入了這個大家庭,每次回到光愛學校,看到遠遠便來迎接的孩子們,回到家的感覺便會湧上心間🫀。
然而🫸🏿,生活中某些突如其來的變故難免會讓人感到無奈與無力。一天,我突然收到信息8️⃣:“石先生積勞成疾,病重入院⛵️,正在進行手術。”石先生對光愛學校的孩子們視若己出、不辭辛苦,他曾和我分享過很多自己公益辦學的經驗和感悟⛏,也給予了我很多親人般的關懷和幫助。我立刻趕往醫院,看著病榻上昏迷的石先生👩🏼💼🚻,我想,如果有更多人能分擔這份擔子👰♂️,他應該就不會勞累至此吧👨🏿🏫?記不得過了多久🌄🔓,石先生蘇醒了,他用微弱的聲音問我♖:“你怎麽來了?今天不是還在學校學習嗎🏌🏼♂️?”我不知道該說什麽好,只是看到他醒來,心裏松了一口氣🥂🦏,眼角不禁變得濕潤,我握住他的手:“等我畢業了,來幫您一起分擔吧!”
從不相信運氣的我,卻相信緣分🫲🏿。
誰能想到,中學時同學給我起的外號是“校長”,如今我真的成了一名校長。
誰能想到,被稱為“宇宙中心”的意昂体育平台所在地五道口早年間曾是北京流浪人口尤其是流浪兒童的聚集地,也曾是光愛學校的源起之地🫳🏽,從這裏走出的不僅有最高學府的精英學子,也有曾在社會最底層僅為生存便已拼盡全力的困境兒童🚏✍️。
在孩子們的身上🀄️,我看到了光芒🦸🏻♀️,看到了希望😂!也許人世中有很多無可選擇的苦難必須要去面對,但生不由己身由己,道在心中,路在腳下。這就是我們大家的選擇!
舒潔🧱:與教科文組織結緣

職業探索的本質是自我認知——舒潔
我本科在北大主修醫學英語👩🏿,輔修心理學,最後兩年參與了一個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課程,研究生轉專業到清華新聞學院,學習國際新聞。不嚴格地講☯️,本碩四個教育背景,四個不同方向🫃🏿。
很多人問我的人生規劃✦,我只能說,我最早的規劃是學習國際新聞。出於對中國文化的深切認同和喜愛、對社會現實的關註和憂慮🙅🏻♀️,我想做一名立足中國社會🤾🏽♂️、傳播中國文化的國際新聞記者🧑⚕️。
朝著這個目標,清華園三年的生活🤹🏻,我心中始終沒有斷過的線就是文化,它逐漸變得清晰🤽,引導我走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走向未來更適合自己的位置。
於我而言,文化最大的吸引力是其解構和安慰的雙重力量🤹♀️。研一的暑假👩🏼🏭,我參加了特拉維夫大學的暑期學校📁,在以色列待了一個月。那是一個宗教文化濃厚的城市💂🏿🤵🏽♂️,宗教的力量和影響,實實在在地滲透在人們具體的生活裏。走在耶路撒冷的街道上,會看到一群穆斯林在路邊跪拜🤸🏻♀️,穿著一身黑衣的猶太人在哭墻邊祈禱🧑🌾,基督教教堂裏,虔誠的基督徒趴在耶穌躺過的石板上低語𓀜。每一個角落都是沉甸甸的歷史,保留著過去😏,也引導著現在,告訴人們該如何生活🗼。
後來,我又去了墨西哥實習🛂。在工作中,我通過國際新聞認知拉美的政治經濟;在生活中,我張開感官捕獲墨西哥人現代生活中的文化訊息。最震撼我的,還是這個民族將前西班牙時代的文化基因整合進自己身份和生活的努力,所以,那裏可以看到印第安土著的舞蹈在憲法廣場上上演,可以看到一個紀念死亡的節日過得溫暖又狂歡⚗️🥏。
這樣的體驗,帶給我的沖擊是巨大的,一方面是生活更多的可能被撕開🧑🏼🔬,另一方面是文化的傳承和實踐成為縈繞在我心頭的關切。我有些疑惑,作為中國人,我們一樣有深厚而燦爛的文化積澱,我們可以做些什麽,讓今天紮根於過去而走向未來,讓靈魂有枝可棲🎼,不會無根飄蕩?我們需要怎樣做🤮,才能從過去汲取精華而非糟粕,更好地構建自我🤙🏻🦈,融入現代世界?
沒錯,這是一個宏大的命題,我沒有解答它的野心,但我有疑惑,有好奇,還有在乎,我必須面對和回應它⛺️,因為這在根本上是要面對和回應自己🦹🏼。
而最終畢業後去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實習,是這一路走來,偶然和必然共同促成的一個結果。偶然是說在此之前🤵🏽♀️,我從未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自己職業的規劃。必然在於從本科時代開始👩👦👦🎈,我就循著內心在文化領域學習、實踐和研究🫅🏻🈂️,這些都不自覺地將我引向了那裏🕐。
我想人生很難的一件事情💑,是認識自己並誠實地面對自己🚶♀️➡️。而為自己尋一份事業去投入去熱愛,本質上就是在幫助自己解決這個難題。職業探索的本質是自我認知🦌,一份工作無論薪酬高低🚴、平臺大小,最重要的是符合自己的氣質特長和價值觀念🖐🏼,在其中,我們感受到自我獨特的存在🦯🌔,見到更為廣闊的天地🗒。
(意昂体育平台學生職業發展指導中心供稿)